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寂寞經濟大爆發!約會軟體蘊藏的數據價值,竟然比Facebook、IG更真實

寂寞經濟大爆發!約會軟體蘊藏的數據價值,竟然比Facebook、IG更真實


圖片來源: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相較於社群軟體,人們在約會軟體中展現的是更「真實」的一面嗎?這些真實的行為互動所產生的數據,相較其他類型數據有更高的價值嗎?

全球約會軟體爆發式成長,正讓「寂寞」成為一門嶄新的經濟學。根據Statista最新數據調查,約會軟體在2019年全球總盈餘已突破19億美元,相較2018年成長了11%,全球超過一億七千萬人為經常使用者,這數字到了2023年將直逼三億人。寂寞經濟大爆發,從數據與商業分析的角度,有哪些要點值得我們留意?

若借助心理學和資料科學家的眼光來看,我們能深入發掘隱藏在約會軟體的使用者行為,所蘊含的珍貴訊息。

據統計,約會軟體的使用者,有43%是介於25到34歲的族群,其中,男性就佔了7成。使用者的收入區間相當平均,不論低、中、高的收入者約各佔三成多。這些數字或許不出一般想像,但眾所周知,多數人在半公開式的社群媒體(比如Facebook)上,都傾向呈現較好的一面,例如渡假、購物、開箱的照片,都是以自我形象(Image)的經營與建構,積累自己在社群中的文化資本。

那麼相較於此,在較為私密且終極目的為真實接觸(見面)的約會軟體上所呈現的,會是更「真實」的自己嗎?

和社群軟體類似,約會軟體也涉及到自我展演(Self-Presentation)──謹慎挑選一張角度最好的相片,興趣欄位寫「看書、聽古典樂、旅行……」看起來更有氣質。但除此之外,根據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教授Janelle Ward的一篇研究,約會軟體相較社群軟體還多了一項重要特徵──即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成分。這使得後者的數據分析價值迥異於前者


自我「展演」與「揭露」的複合數據,呈現人性更立體的樣貌


自我揭露通常是指「不輕易對陌生人」提起的經驗。但這類經驗卻在約會軟體中大量出現,例如談及童年的創傷、夢想、近期煩心的事、真實但可能「政治不正確」的想法。「自我揭露」來源於一項相當久遠的人類行為──以交換彼此弱點作為互信的保證「握手」這項部落時代就出現的社交傳統,就是兩個欲建立關係的酋長,首先證明彼此手中沒有武器的重要象徵。

選一張美照固然重要,但程度更高的「互信」則是見面的前提,於是約會網站上的互動,就複合了帶有「自我展演」及「自我揭露」兩種行為的數據,也因此比起一般社群媒體,構成了更加立體的使用者心理素描。

英國《衛報》曾有一篇調查報導,顯示一位記者Judith Duportail本人親自向交友App Tinder公司索取她個人的後台數據,結果她拿到了一分長達800頁的報告,其中清楚包含了她在Tinder軟體上的展演行為:一次將同一則笑話反覆貼給多個交友對象看,以及自我揭露式行為:將私人的欲望、秘密分享予特定對象的對話。(社群經營再創新!交友軟體Tinder祭出價值觀演算法,讓用戶參與自製劇情決策來配對


人人需要「地洞」的時代


匿名式交友更加強了上述所說的情況。台中一位不願具名的32歲業務員K表示,他在使用免註冊的台灣匿名約會軟體WooTalk時,面對素未謀面,甚至沒有照片顯示的陌生人,由於沒有心理包袱,反而更能傾吐自己的秘密與憂煩。這或許是希臘寓言故事「國王的耳朵是驢耳朵」的現代版吧──人人都需要挖一個地洞,把想說但不能說的話盡情說出來。

這些「地洞」裡數據有什麼商業價值呢?大量存在於約會軟體上的高密度個人情緒、想法、價值觀,很顯然對於數據商或廣告公司來說,就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條礦脈,甚至有分析師直接指明了:在商業應用上,大數據的本質就是「帶情感/情緒的數據」(Big Data is “Emotional” Data)。

但從私密對話抽取出的文本分析,和一般使用者行為一樣,都可以被作為廣告投放的依據嗎?或是否對資料持有者該有著更嚴格的倫理規範?無論如何,約會軟體都將逐漸成為資料分析師的重要寶庫,並將持續為持有者「產出」高價值的數據資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