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他把「200塊吃飯錢」無條件給「馬雲」,10年後馬用「天價」報答他全家!
你好,我叫馬雲。我剛剛開始學英語,我們可以做個朋友嗎?」
「你好,我是戴維,這是我的父親肯,這些是我家人。很高興認識你。」
這天馬雲來到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會設立了以一筆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畫,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的捐贈。
很多人都好奇,為何馬雲會選擇在澳大利亞設立獎學金呢?其實,這和他年少的一段際遇有關,他在這裡,遇見了一位開啟他眼界的朋友。
1980年,中國迎來了一組澳大利亞的代表團,裡面有一位名叫肯•莫利的退休工程師,他有三個孩子:戴維、斯蒂芬和蘇珊。
這天代表團來到了西湖,遇見了一位和戴維年紀差不多的中國男孩,以生澀的英文和他們打招呼,這個人就是馬雲。
當時馬雲年約15歲,想起這段過往,戴維是這麼說的:「晚上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裡玩火柴,一個男孩走過來和我們打招呼,他想鍛鍊一下自己新學的英語口語技能。他介紹了自己,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約定之後再來這個公園碰面。」
當時,馬雲就這樣突如其來到戴維一家人眼中,他們怎麼也沒想到,這段短暫的友誼,可以綿延到日後的好幾十年歲月。
之後,來自中國的馬雲與來自澳大利亞的戴維成為了筆友,他開始與戴維和他父親肯•莫利通訊,並和戴維一樣稱他為「father」。
肯告訴馬雲:「把字據留大點,這樣好在回信時把一些『糾正』,寫在字距空白處。」戴維解釋:「爸爸想通過這些細緻的糾正幫助馬雲更好學習英語,他也鼓勵馬雲說英語。」他們就這樣持續通訊了五年。
1985年,21歲的馬雲考進了杭州師範大學,那年夏天,肯向他邀請:「年輕人,到澳大利亞來看看吧。」當時有護照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肯鼓勵他:「試試看,說不定你就能拿到護照呢」。
但馬雲拿護照的過程並不是這麼順利,他連續7次簽注都被拒絕,幾乎不再抱什麼希望,但他還是不願放棄,再次來到大使館逢人就問:
「我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禮拜,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希望能申請到簽注,我想跟你認真的談一談。」
「你想談什麼?」
「我已經被拒簽了7次,等了一週。我已經沒有錢只得回去,但至少得讓我知道為什麼被拒絕。」
馬雲和他講了那段他在西湖邊遇到戴維一家人的故事,他很堅定,他就想去澳大利亞看看。
終於在馬雲的永不放棄之下,簽注總算通過,但接下來卻面臨了旅費的難關,他和親戚湊了100美金出發,那幾乎是賭上他全家的家當。
這是馬雲第一次出國,一個月後,回到杭州的他好像變了一個人。
回憶起那段時光,他說:「(1985年)在紐卡斯爾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也從未離開過中國。
但來澳大利亞改變了太多過去的認知,我開始覺得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
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他在那裡學英文,感受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更開啟了眼界,改變了自我!馬雲有個優點,就是他面對外國人從不羞怯。
之後,戴維一家人也來到了杭州拜訪,他們一起吃飯,舉杯共飲,肯回憶道:「馬雲請我們去他家,並為我們做飯,我們覺得很開心。」
馬雲和戴維一家人的友誼越來越深厚,他們的感情甚至超越了金錢,、肯對面臨經濟壓力的馬雲伸出援手:「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個月,我會給馬雲寄一張支票。」
兩年來共支助了約200澳元,馬雲說,肯對他的付出「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來形容」。
這場跨國友誼持續了24年,2004年,肯去世了,享年78歲,當時馬雲已經40歲。對他來說,肯是他來自澳大利亞的父親和導師,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和肯來一場鐵路旅行,但永遠無法實現了!再也不會有人像肯那樣,細心地一點一滴教導馬雲。
肯的兒子戴維說:「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太渺茫了。以(馬雲)他現在的身份,想像普通人那般出遊可能很難。不過我想,終有一天,我會代替父親來實現馬雲的這個想法。」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