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15歲Maker的探險:凡事先做再說,WiFiBoy賴睿麒將創客思維帶進生活

15歲Maker的探險:凡事先做再說,WiFiBoy賴睿麒將創客思維帶進生活




15歲的日常是什麼?讀書、補習、準備考試?對於WiFiBoy創辦人賴睿麒來說,想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玩WiFiBoy,眼界更寬廣!」WiFiBoy創辦人賴睿麒有些得意、又很興奮地說著自己設計的廣告詞,還一邊比手畫腳描述這句台詞的畫面將如何呈現。聽著他述說自己的生活日常,你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創辦人還只是個國中生,但那張稚氣未脫的臉,卻又實實在在地提醒著你,他才15歲。
15歲Maker賴睿麒。
WiFiBoy
WiFiBoy是什麼?其實這是一塊學習程式設計的學習板,透過掌上型遊戲機的造型,搭配幾種精簡易用的開發環境,讓大人、小孩都可以開發出模擬鋼琴、智慧農場溫濕度偵測裝置等,進而學習IoT(物聯網)實作技術。這個產品預計明年一月就會正式在Amazon上架販售。
而賴睿麒口中那句「眼界更寬廣」的廣告詞,可以說完全就是他個人的經歷。今年才國三的他,藉著WiFiBoy專案,已經去過很多地方,也認識各式各樣的Maker(自造者)像是去年(2016年)到東京Maker Faire參展時,還認識了前Arduino執行長費德里科·馬斯托(Federico Musto),當時馬斯托堅持自己掏錢購買WiFiBoy,並且對賴睿麒說:「一定要繼續開發下去。」

WiFiBoy開啟新世界

沒有辜負馬斯托的期望,這段旅程至今仍持續著。就在今年五月,賴睿麒將WiFiBoy專案帶到了舊金山。其實帶著自己做的成品四處參展對他來說已經很熟悉,只不過這次要一個人用英文向大家介紹WiFiBoy,他坦言:「還是有點緊張。」
今年五月,賴睿麒受邀參加了在美國矽谷舉辦的Maker Faire展覽。圖為賴睿麒在展會上遇見的美國學生。
WiFiBoy
WiFiBoy最初來自父子合作的寒假專案。當年賴睿麒的爸爸賴溱君看到兒子相當熱衷於遊戲,便對他說:「那麼愛玩遊戲,不如自己做一個遊戲。」沒想到這一做,就延續了好幾年至今。
或許你會想,一塊開發板有什麼稀奇?但如果碰過Arduino或是樹莓派的人就知道,一般開發板買回來,要先與電腦連接、裝上模組或是元件,然後載入範本,依照說明來製作成品(可能是一台自走車),透過寫程式來控制外部裝置⋯⋯,基本上是藉由實作學習程式設計的一種方法,但缺點就是實作項目有時並不是那麼有趣,而冰冷的開發板外表,也常讓人望而卻步。
WiFiBoy的外觀,不同於一般開發板冷冰冰的外表。
賀大新/攝影
而WiFiBoy的不同,正是抓準了「有趣」可以增進學習的動力,以及「回饋」可以引導學習這兩個特點。加上按鈕和螢幕的開發版,有了人機互動介面,也降低了學習者的心理障礙,加上透過WiFiBoy製作遊戲,不只過程中學習,成果還可以與大家共樂。
而自帶晶片的WiFiBoy,也可以說是一台小電腦,再由此延伸出不同專案,如父子倆就透過WiFiBoy結合簡單的面紙木盒,打造出音響,成了後來的HiFiBoy專案。
不過WiFiBoy對賴睿麒的意義不僅止於寫程式、做遊戲或是開發其他IoT應用而已,藉由這項專案,他接觸了更廣的世界、有了更多想要做的事情。

凡事先做再說,籌劃WiFiBoy廣告影片

就像是近期賴睿麒正計畫替WiFiBoy拍攝廣告影片。雖然沒有半點經驗的他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但他也不打算因此放棄,而是一口氣讀了十數本有關劇本、電影拍攝的相關書籍。或者當他想要在片中加入特效,也會自己上網去找教學影片研究。他表示,因為這個廣告片計畫,現在看電影已經不像過去只是看劇情而已,還會不自覺得研究起打光、收音、取景、角度等各種拍攝手法。
而會動手拍廣告這件事,也突顯出賴睿麒總是喜歡「先做再說」的個性。從喜歡的事情延伸,碰到困難就盡力去「解決」,就像他是因為兩大偶像,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以及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伯開始玩《文明帝國》這個遊戲,然後他才動起腦筋想把《文明帝國》搬到WiFiBoy;而且喜歡程式開發的他,也不是一個整天坐在電腦前的宅男,平時還喜歡打棒球,也因此決定設計一款在WiFiBoy上的棒球遊戲。
對賴睿麒來說,真正的老師都在網路上。父親賴溱君說,「有時候我要教他怎麼做,他還不想聽,因為他覺得我們的做法是老一輩的方法,他真正的老師是Google、YouTube那些。」
賴睿麒父親賴溱君。
賀大新/攝影
擔任賴睿麒國中導師的黃家鈴也觀察到:「睿麒內心充斥著問號,有很強烈的慾望想要一一解決。」她發現,相較於許多同學在乎的是標準答案,「他(賴睿麒)會想知道為什麼這就是正確答案,想知道過程,想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定義。」
此外,儘管外界給予他很大的肯定,黃家鈴卻發現在學業上,賴睿麒的態度謙卑到近乎沒有自信,即便有多不擅長,「逃避」二字也很少出現在他身上。黃家鈴舉例,之前賴睿麒較不擅長作文,但他花一個暑假的時間,將所有經典文學全部看一遍,結果開學後,文筆大大地突破。「當時國文老師還大力稱讚:『就是要這樣子!』」

想做的事情太多,讓他習慣「優化」生活

而這也讓人想起第一次採訪時,賴溱君秀出稍早父子倆一起練棒球時拍攝的影片,「回去慢速播放,就可以知道哪邊要再調整,什麼姿勢不對。」賴溱君說,和朋友組棒球隊的賴睿麒,就像投入其他任何事情一樣,總是想著如何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變成他的直覺反應。
因此也不難發現,他所有的目標都有個共通點:提升效率。不只打棒球,拍廣告、玩遊戲、學業,還有WiFiBoy的專案都是,「做什麼事都希望速度越快越好,對他來說,依賴性是降低的、自主性是提高的。」賴溱君印象很深刻的是,每次他們一起到光華商場,都會買一、兩款新遊戲回家,但有次賴睿麒明明已經看好想要的遊戲,卻主動說要過幾天再買,原因是明天要期中考。賴溱君觀察,兒子是一個幾乎不會有「沒事」的時間的人,「就連上學前的早晨,他都可以多包裝幾台WiFiBoy。」
賴溱君(右)與賴睿麒(左)父子檔。
賀大新/攝影
不過賴睿麒對自己顯然有更高的期待,「時間控制我還是有點亂。」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但有趣地是,當他認真盤點平日所做的每一件事,卻也有些驚訝:「怎麼感覺我的一天有72小時?」連他自己都覺得好笑。

15歲Maker的探險還在繼續

對賴睿麒來說,Maker的定義就是:「做什麼事都想要自己來,遇到問題會想辦法解決。」而Maker之於他,絕對不只是一、二個專案,而是日常。他說:「仔細想想,我讀書也有Maker到,因為完全照老師的方式去讀,那個進度可能不適合自己。」
廣告、《文明帝國》、棒球遊戲,接下來賴睿麒還有好多好多工作要完成。而正就讀國三的他,比起考試壓力,心中似乎充滿更多期待:「剩下180天,就先把考試考好,然後升上高中,我要想辦法讓自己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自造者
Maker
「自造者」是指「使用任何周遭資源來親手打造出作品的人」。此名詞由2005年美國Make雜誌所延伸,也開啟美國自造者運動浪潮以及Maker Faire盛會的誕生。在台灣,自造者精神隨著2013年3D印表機的引入再次興起。自造者強調找回教育中缺少的手動實作(DIY)精神,親手打造自己想要的東西。隨著開源概念、社群交流分享的日益普及,國內已有多場Maker盛會如Maker Faire Taipei、Maker Share、MakerConf等等。 (來源: 鄭鴻旗 、 Maker Faire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