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出恭十二景

出恭十二景

■ 编者按:一位朋友420日看了黄永玉的展览后,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万荷堂主人画了那么多厕所为题材的画?原来黄先曾专门画过一个系列——出恭十二景。他也曾为此特意撰文,今天我们精选此文及配图,祝大家如厕愉快:

    

    
文图|黄永玉

    
画这批画,是因为熟人林行止先生为《万象》写的一篇屁文章、张尔疋先生的一篇厕所和厕纸的文章、如一先生的一篇厕所文章引发来的兴趣。文章很让我惊喜、佩服;愿意跟着鼓噪一番。

    
我做不到三位先生渊雅的学问功夫,却是占了两个没什么份量的便宜!一,老;二,亲身上过许多不同品种的厕所——简直可以畅着嗓子对年轻人说:“我上过的厕所比你们的什么什么……都多!”

    

    
▲东北冷天的厕所

    
比起吃,上厕所的文章却是少得可怜。历来认为拉出来的东西很难于回头再看一眼,有如草率的作家自负于才情,对自己文章不作第二次修改扔进邮筒掉头就走一样。这些积累起来的排泄物,经过农民的珍惜灌溉于青葱的蔬菜之上,重新又回到尊贵的人们餐桌上来,称它为不受化学污染的“绿色食品”。哈!因果轮回报应得这么快……

    

    
▲北方平原的农村厕所

    
和朋友谈起上过的厕所之多种方式,几乎画不完。几十年来以北京为中心,除西藏和海南岛之外,见识过人们难以相信的厕所。有的是两三千年来古老传统完好无损的继续,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之至!不过我想到今天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厕所文化很快将受到淘汰,心里不免又有些惋惜。是不是有热心人愿意出资搞一个“出恭博物馆”?那就不知道了。如果搞出来,一定是非常有看头。

    
我经历和耳闻过不少有关出恭的文史资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住东城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从文表叔住东堂子胡同,相距不远,我们每星期都有往来。有一次我送他回东堂子胡同经过羊宜宾胡同口时,胡同口公共厕所内传来一阵悦人笛声,奏的是当时流行的“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曲子。

    
表叔听了,停步抚掌曰:“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啊!”语罢继续开路,手指顺便往后一指说:“快乐,满足,人要都是这样快乐满足多好!”

    

    
▲凤凰农村猪圈厕所

    
说起公共厕所,那时候还是新生事物,男女隔着一层墙,能听得见隔壁的说话。
    
“啊!二婶呀!今午吃什么呀?”
    
“吃饺子!”
    
“什么馅呀?”
    
“茴香肉末!那您啦?”
    
“二狗子他爹今早上昌平拉货,一半时回不来,我们就喝稀的,小米粥加贴饼子,凑合着闹!”
    
这边的我们正蹲着“桩”,“墙有耳,伏寇在侧”,嘿!一声不敢出地进行饮食文化窃听。

    

    
▲湘西桑植一带私家茅房

    
四五十年前,广州来了位人物,住在超特宾馆,洗手间超特地大,东、西、南,三面墙角安排了十几把藤萝椅拱绕着座北朝南的一座抽水马桶。清早大人物出恭,坐满藤椅的人们陪他聊天。

    
“哎呀!不臭死人!”
    
“嗬!你想去还不够格咧!”
    
老笑话说过,一个大富豪家宴,宾客围坐,富豪席中放了个响屁,众客忙说:“不臭,不臭!”富豪生气了:
    
“狗放屁才不臭,人屁怎能不臭?”
    
“……唔!大家注意,味道慢慢过来了!”众客说。
    
陪大众物出恭聊天,怕也就是众客的心态光景。

     
怪脾气的人倒真是不少。

    

    
▲沅水之夜

    
我一九四八年初和陆志庠跟张正宇到台湾办一本台湾风光的画册,把郎静山从上海请到台湾来拍照,跟来的有张沅痕、王一之、陈惊聩和吴寅伯。于是大家从台北到台南,再上阿里山。那时候台湾刚从日本人手上接收过来,一切暂时还衔接得不怎么顺当,上山的火车好不容易找到一节烧柴油的,费了九小时来到山上日月潭旅舍里,大家刚喘过气梳洗才完,听到张沅痕这个小胖爷嚷着要马上下山!

    
“为什么没有抽水马桶!”
    
我以为是闹着玩的。
    
吃晚饭的时候听说,张沅痕真的下山去了。
    
农村才真正懂得粪便的价值。
    
工作队进村,集体学习守则时就提到,住在老乡家,一定要在屋主老乡家大小便,不可不当一回事到邻家去大小便,给他们发现,会影响群众关系。

    

    
▲巴黎便所

    
我老家凤凰,以前常有种为“粪客”的农民来收茅室里的粪;粪满了,也急着希望有“粪客”来以便补贴点家用。听听之间的对话:

    
“怎么这么稀?”
    
“哪里稀?前两天我们家老母亲做生日,摆酒席,来了好多客,你用棍子搅一搅嘛!看看油水。”
    
他们把粪舀到粪桶里,一担一担挑到粪船上,运往上下游去。

    

    
▲住德国朋友家

    
不幸的是,“粪客”挑粪正要出南门或东门繁华地区时,滑了一跤,粪桶打翻在地,粪便四处流淌,大街两边的牛肉、羊肉、猪肉案桌,面馆、点心铺、布店、洋广杂货店登时翻了天,这一天的生意完全毁在这个不幸的“粪客”身上。幸好唾骂固定在寸步难移的粪便圈中,“粪客”低头擦着汗水和鼻涕眼泪,借了干净水桶,一担担从城外挑河水冲洗街道,这样子的事件大约要两整天才能平复。说真的,街两边的生意真的给他耽误了,尤其是卖猪牛羊新鲜肉脾气不好的屠夫只能站在案桌里边骂朝天娘。……一年总少不了来这么四五回,我们小学生还可以绕道上学,这些人不行,都给定身法定住了。

    

    
▲凤凰吊脚楼之往日

    
一九四七年在上海,我们的前辈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请一些美术同道吃饭,老中青三代人,我当然是青字辈的了。那天去的人多,有朱金楼、钱辛稻、周令钊、赵延年、陈秋草、张正宇、庞薰琹、潘思同、章西厓、陈烟桥、李桦、野夫、王麦杆……
那时的文艺界朋友生活都非常艰苦,既能吃一顿饭又能有机会大家聚一聚是很难得的。

    
▲夜壶
没想到开渠先生借住的是上海市公务局规模宏大的化粪池边的工篷里,大而长,只有这里才可能让开渠先生接受的巨大雕塑工程有放开手脚的余地。工篷与露天化粪池相距大约是两米左右,天气热,我们几乎是让熏天的臭气把身子托起来了,这种悬浮感从面面相觑的神色中各自都有深切体会。
白天黑夜,开渠先生,丽娜夫人和孩子都生活在这里,你以为他们喜欢、爱好泡在粪臭中吗?

    

    
▲福建闽南
我想像窗外是二三百米长,十几米宽的清澈的河流……不行,想龚定庵、杜甫、李商隐也不行;想但丁,他神曲中的地狱没这么现实,没这么鲜活……
那顿饭是自助餐,当然包括吞进半肚子粪气。怎么吃完它?怎么告辞?离开刘公馆大家都一言不发,可能跟我一样,都臭昏了。

    
解放后多少年,我时常跟开渠先生见面,就没有想过跟他说一说那一大片粪池边的生活……

    

    
▲公共厕所

    
至于如一先生文章中说到的“厕简”,我知道不少,只提一种。凤凰家乡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俗名“喝鸡泡”,状如夸张一点的葡萄叶,人偶然接触就会引起说不出的奇痒、红肿,几天才能复元。一些乡下淘气的青年就把它放在茅厕顺手的地方,跟稻草、竹片混在一起,让不幸的疏忽者上当。这物事一经用在要害地方,那起码有半年忙了。

    
▲凤凰赶场的厕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