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光是對自己喊加油沒有用!用ABC理論來思考,壓力才能變助力


光是對自己喊加油沒有用!用ABC理論來思考,壓力才能變助力




晚上12點,業務部某個角落裡,還亮著一盞燈。小李獨自盯著這個月的業績報表,大嘆「完了,我該不會是最後一名吧?這個月如果又沒有達成業績目標,搞不好會被開除。」一股胃酸瞬間湧上喉頭,胃痛的老毛病再次發作。

《麥肯錫情緒處理與菁英養成法》作者高杉尚孝指出,多數工作者無法接受「沒有達成業績目標」的結果,是因為不知不覺中以「絕對思考」逼自己一定要完成目標,才會造成不安與焦慮。

「絕對思考會讓人用不合乎現實的標準要求自己,一旦現實與預想的結果落差太大,就會遭受衝擊,誘發出許多負面情緒,覺得自己無能,對未來絕望。」

而在過度壓力之下,就算勉強擠出點子來,也只是徒增更多壓力。拿業務員小李來說,就算他想透過拜訪更多新客戶,增加成交機率,卻可能因為體力與時間都已經到達極限,難以有所作為。

別逼自己達成目標!用4個問題找出其他可能

因此,想要根本解決問題,減輕憂慮,就不能用「偏離現實的超高目標」要求自己。高杉認為,那些聽起來很積極的業績口號,比如「我一定要完成公司指派給我的目標」「我絕對不能失敗」「我非做出成果不可」「我絕對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等,正是工作者飽受絕對思考荼毒的明證。

高杉觀察,成功人士在面對問題時,通常會問自己4個問題,突破絕對思考的限制:

我這樣想,符合邏輯嗎?
這是事實,還是個人的過度想像?
遵守原則能讓我得到好處,或只是自找麻煩?
有選擇的彈性嗎?


接著,再把「絕對」「一定」「非做出……不可」的意念,轉換成「最好能完成」「希望能達到目標」「如果可以做到就好了」等,用「希望」自我激勵,而不是用「絕對」威脅自己,就能迴避壓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先找出肯定的目標、意圖與價值,同時將它們視為相對的期待,而不是用絕對的要求拚命追趕。

只有先減輕壓力,才能發揮實力,就算這一次無法達成目標,也能在壓力下持續接受挑戰。

ABC理論:壓力不一定是事實,而是你「想像」出來的

高杉尚孝引用「ABC理論」(ABC Theory)指出,讓人產生負面情緒與衝動行為(Consequence)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幾乎都沒有經過大腦重新整理,而是來自強烈的主觀思考(Belief)所造成。

換言之,壓力未必是由客觀事實(A)所造成,往往是經由當事人的思考(B)被不斷放大,最後演變成連自己也無法承受的龐大負擔(C)。
圖說明


對應到工作上,如果你自認為「很努力,卻無法得到客戶認同」,其實未必會直接導致「內心不安」「業績壓力大」,而是你的「主觀思考」才導致這個結果。因此,想要戰勝壓力,你必須試著調整自己的信念,將「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客戶同意」調整成「希望能符合大家的期待」或「我最好能完成公司給我的任務」,才有可能改變結果。

轉念關鍵:看似是因為誘發事件(A)才得到後果(C),但其實思考(B)才是決定結果的關鍵。如果思考是負面的,結果也將會是負面的。

出自《經理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