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診所醫師真心告白:感冒藥有效是因為摻了…

診所醫師真心告白:感冒藥有效是因為摻了…

【文、圖/摘自柿子文化,作者羅仕寬】
你吃的感冒藥到底是什麼? 圖片/ingimage
你吃的感冒藥到底是什麼? 圖片/ingimage

症狀療法的無奈

要命的開藥及求診心態
今天我要勇敢講述一段痛苦的臨床經驗,這樣大家就會知道醫生為什麼怕治感冒了。這可說是歷史的共業,而身為醫生的我其實很難啟口。

開藥背後的辛酸

 

醫院與診所面對的病人有著天壤之別,醫院病人多是需要住院、手術與固定回診的人,診所則以急性感染、感冒病人居多。說來汗顏,我在醫學中心六年來,看盡各種絕症、罕見疾病與危急重症,就是沒學會如何看感冒,因為醫學中心內,沒人重視、也沒人懂感冒,大家只知道症狀治療,若沒效或碰上難纏的病情,就先住院再說,所有檢查做上一輪,嚴重者就靜脈注射抗生素或類固醇,大多能拖過急性發病期,看似安然出院,其實問題可能沒有完全解決。
開業初期,我問遍所有前輩,想了解到底該怎麼治療感冒,卻只被告知某種抗生素、鎮咳藥很有效;真的不行就加用幾天類固醇,如果還是沒效,主動轉診至大醫院就對了。
當時的我當然不敢隨便用類固醇,但那麼多病人抱怨吃藥好多天都不見效,又能怎麼辦呢?於是,我終究只能開始在幾位病人的藥包中加入一顆二線(甚至三線)抗生素或類固醇(依健保藥品給付規定及醫師臨床經驗,抗生素簡單分為三線,第一線的安全性最高,沒有效時才改用第二線,第三線的使用限制最嚴格)。結果是病人大大讚賞藥效有夠好,我卻心虛得不得了。
雖然內心仍舊希望不到必要時候盡量不要用上這些藥物,可是我發現自己在對感冒不甚了解以及病人想立即見效的強烈要求下,還是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上這些藥,而唯一能稍做補救的,就是盡量減少用量。
當時,某位耳鼻喉科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贊成感冒初期適當使用類固醇,這樣的說法雖然讓我稍稍安心了一點,然而在臨床上,我卻不斷看到經常使用類固醇與抗生素的感冒病人一再來診所報到,成了耳鼻喉科的常客。
這對我而言,真的是丟臉至極,讓我的良心相當不安,所以說什麼也要想辦法解決這種狀況。我心想,醫師用藥一定要真正為病人著想,所以剛開業的頭幾年每天看診、休息時,想的都是如何正確診治,讓病人恢復健 康。
最開始,我能想到的就是給藥之餘,也開始在處方當中使用保健食品。舉例來說,我在成人感冒處方中停用所有的胃藥—也就是制酸劑,改加入維生素CB群、消化酵素和酵母菌錠等等,缺點是藥包內的藥片多到嚇人;給小孩的處方中,則把所有的調劑糖粉換成酵母粉與開胃酵素粉。當然,衛教與生活照護是省不得的,這也使得感冒衛教單的消耗速度快到讓診所小姐來不及印,因此抱怨不已。
然而,你知道嗎?光是這些動作,一個月就要多出難以想像的花費!您知道一張處方箋的健保給付只有區區幾十元,要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止痛藥、類固醇來治感冒,是多麼困難的事啊!我只能按月補貼藥錢給藥局,否則根本沒有藥局願意接我的處方箋,而另一方面,健保給付與藥事費卻逐年調降—我只能說,臺灣的開業醫師真的是「好人難當」!
然而直到今日,病人面對感冒的態度卻幾乎都是:
感冒了就馬上看醫生。
要求很快就能見效的藥。
給病人正確的觀念,卻很少有人願意做或真正做到。
只重視藥物治療,甚至為了迅速見效要求打一針—這樣的看診心態也常常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
開業醫師是第一線的作戰士兵,在這樣的氛圍下,說有多難為就有多難為。病人要的是快速消除症狀,還不允許醫師達不成要求,結果當然就是感冒藥愈開愈強、愈離譜—顧得了今天就好了,明天的事明天再說吧!當這樣的習慣成自然,最終結果就是小小的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大、使用率也最高的醫院,醫院診所始終病患滿滿,洗腎率也是全世界最高。

你吃的感冒藥到底是什麼?


感冒藥其實只是症狀治療,你可知道,有好多感冒藥其實根本不需要吃?

感冒藥其實不存在?


這世上其實沒有所謂的感冒藥,市面上一大堆強力推銷的綜合感冒膠囊,基本上就是對抗療法,只是用來緩解症狀、減少痛苦,服用的結果就是讓明明累得要死應該要休息的身體忘了要休息,於是你可以繼續去上班、上課,然而繼續消耗身體的後果就是讓免疫力進一步降低,增加二次感染的機率。至於醫療體系的做法,大致上也是如此。然而即便如此,多數的感冒依然能痊癒。
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身體夠耐操,這是人體自我免疫系統帶來的自癒,吃藥只不過是減少了生病的痛苦指數;就算我們繼續狠操身體而不休息,似乎也只會稍微多吃個幾天藥,感冒依舊可以痊癒……然而,大家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樣做所付出的代價,其實是加速生命蠟燭的燃燒。
我雖然經常為此憂心忡忡,但以我個人之力卻改變不了太多,因為這的確是最方便、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即使出現二次感染,立即加上抗生素治療就不用太擔心,只是這過程是否真能完美無瑕?那就得看醫生的想法、推理與做法是否拿捏得宜了。

感冒藥真的有療效嗎?


感冒藥究竟是什麼東西?無非就是止痛藥、退燒藥、止鼻涕鼻水藥、止打噴嚏藥、止咳鎮咳藥、化痰祛痰藥、各種胃腸症狀藥(便祕、腹脹、腹瀉與嘔吐)……除此之外,當然就是西醫裡面最厲害的消炎藥了—這裡包含了兩種西藥:一種是抗生素加上抗病毒藥,另外一種則是類固醇。
我其實並不反對使用這些藥物,重點是什麼時候開始吃藥?什麼時候才需要吃藥?這些才是問題的中心。適當的緩解症狀以降低感冒的痛苦本是無可厚非,然而,所謂的感冒藥雖能抑制、舒緩、解除症狀,卻不代表感冒已經好了,因體內繁殖的感冒病毒,對人體所造成的生理反應仍持續著。
藥物本身沒有問題,少量使用可以幫助病人度過難關,然而至今開立症狀治療的藥物卻演變成醫病治療的主方,那 就十分可議了—病人急於治療症狀,醫師怕風險而不敢不開藥,有需求就有一定有供應,這便是惡性循環之下的結果。這樣的治療模式早已深植大部分人的腦海,根本難以改變。
其實,上天讓我們感冒時發燒、食欲不振與有倦怠感,就是最好的治療之一,這可是造物者賜給宇宙萬物的自然自癒反應。古今許多名醫都提倡要遵守大自然的法則,但我們西醫在面對發燒、食欲不振時,卻總是輕易投予各種藥物,消滅所有症狀或勉強病人進食,使得多數病人不但不休息,還勉強工作與上學!這樣辜負上蒼的美意,只會讓病情惡化—尤其是「感冒打一針」的想法,更是罄竹難書!我常因為不願意開打針的處方而被病人責難,但又能怎樣呢?只能苦口婆心的勸誡,能聽得進去的病人只能多一個是一個了。

其他國家的感冒治療

完全的症狀控治療法是有問題的,我相信改變要從醫師開始,接著影響病人的觀念,從點擴為線,最後全面改變。
早在二十幾年前,我就在美加地區觀察到,那裡的感冒病人似乎從不吃藥,就算罹患流行性感冒,也一樣先忍三天再說;萬一高燒不退忍受不了,開的藥也只有一、兩種,主要著重在退燒,鮮少使用到抗生素。醫師大都還是要求病人在家休息、多喝水、清淡飲食,大家都是以健康食品保養居多,一般居家自我照顧個一、兩星期,絕大多數都可痊癒。
這對當時天天需要開藥給病人的我來說,實在是最大的震撼,兩相比較之下,能不汗顏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