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品牌=品質+品味+品格

品牌=品質+品味+品格

 
cid:image001.png@01D14C34.87EBC140
苦水人人會吐,吐完了無濟於事,能把苦水裡的酵素萃取成有效物質,才夠力!
品牌管理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能,要不斷實踐、不停修正才會越來越好。奇蹟不會發生在品牌身上,它要採取優生學的原則,犯錯馬上改、不對的勇敢刪,太好卻不相容於文化的,也必須忍痛割捨。
品牌管理就像醫生開藥方,管理者在有限條件內輸出專業、魄力,一方面意圖達到預設標的,一方面還要從被管理者的反應中,檢視管理工具和手段是否合宜,最後寫進品牌管理規章的,只能算是管理的副產品。「管理」與「被管理」這兩味藥方,最好是既治病又強身,專業才算到位。
中醫裡有一個名詞叫作「藥引」,藥引並不直接對病理起治療作用,但卻能像導彈一樣,帶引各種藥方直達病灶,充分發揮藥方效力,提高治癒率。譬如生薑,雖不直接殺死濾過性病毒增強免疫力,卻因為薑性溫熱發汗加速身體水分代謝,引導其他藥物的藥效快速到達疾病部位
藥引的「向導」作用,有利病除時間縮短,但可別把「藥引」當「藥方」用,誤以為執行管理就能創造品牌!品牌是品質、品味與品格,三位一體的多元有機體,這個有機體起碼涵蓋人事教養、製產鏈帶、財會分配、行銷整合等,每個環節都要用品牌思維聚焦,一大串不停交替發生的現在進行式,支撐了品牌的價值與活力。亦即,藥引是手段帶路,治療須靠藥方,「引」與「方」各司其職不能錯位。
自己在熟成一家品牌公司,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不去管?深入其中也才看見,台灣從製造要走向品牌的過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品質、品味與品格,平衡發展立體養成的專業經理人才太少。但台灣不是有許多國際品牌虎虎生風,從汽車、名包、華服、科技精品,到整店輸入的美酒咖啡,外加娛樂節目什麼都有,怎會說缺少專業經理人才呢?
自家人不打官場話,說事實別不服氣:「台灣所謂的品牌經理人在國際機構裡,多數只在執行該品牌的區域行銷政策,責任是營業目標達陣、年度預算不超支,真實的世界裡小到櫥窗長怎樣、logo怎麼擺、購物袋能不能換?都只能聽命辦事。」你說這樣的經理人怎麼走進品牌核心?知識都懂,但不會做啊!藥引、藥方,一字之別相差十萬八千里,觸不到核心就沒引爆威力。年輕人投入品牌事業,選擇企業歸屬,一定要務實思辨,才不會驀然回首徒呼負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