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董教父
他是“中國古董教父”,家中的收藏富可敵國
没有子女,
没有爱人,
在他一生的年华里,
陪伴他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
自己所构筑起来的中国古董世界。
安思远
“中国古董教父”
他是对亚洲艺术品收藏及鉴赏作出卓越贡献的泰斗人物;
他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迷之执着的传奇教父;
他是一位烟不离手、永远穿着马靴的牛排饕客......
安思远一生所收藏的艺术珍品,
如同他本人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
闪耀着不可思议的光芒。
他终生未娶,孑然一人,
却对中国古典艺术充满了浓郁而特殊的情感。
他说:“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
1929年,安思远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家庭。
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之一。
“我首先是一个古董商,然后是一个收藏家。”
安思远这样评价自己。而这两个通常被认为是互相抵触的身份,确实在安思远身上得到了和谐的共存。
除了”中国古董教父“,
安思远还有一个相当气派的称号——”明代之王“。
因为他在明式家具收藏研究上颇有建树,
也是第一个出版中国明式家具书籍的西方人,
所以被纽约时报称为“明代之王”。
作为一位一生钟情于亚洲艺术的收藏家,
他的收藏门类之丰,之广,
简直令人咋舌。
这座位于纽约第五大道上的豪华公寓,
就是安思远的收藏和生活之所。
曾有幸拜访他家中的人无不感叹——
那简直是“一座小型的生活艺术博物馆”!!!
他与这些古董收藏朝夕相处,
并融入到自己的整个生活状态之中,
俨然已经超越了收藏的意义本身。
虽然这套公寓是安思远1980年装修完成的,
用现代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视角去打量,
却依然冠绝古今,惊艳世人。
20多个房间贯穿起来
的庞大空间里,
目光所及之处,
无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踏上清代宫廷地毯,
有没有一种梦回清朝的感觉?
墙上挂着的,
有文征明的书法条幅、
齐白石、傅抱石、石鲁的画作。
几案上摆放着商周的青铜器、
唐代金银器和三彩陶;
中国石雕和古印度石雕、
佛教造像皆为其所藏。
宋元名瓷和明清官窑瓷也尽归其有,
让人仿佛看到了一部
流传千年的中华器物史。
18世纪的紫檀宫灯,被放置在安思远公寓进门处的走道,照亮了两边陈列着的器物珍宝。
这个西汉时期的鎏金铜熊摆件,被放置于公寓中,乔治二世时期的红木几案之上,每到看书乏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抚摸它。
墙上这对日本江户中早期的,六折屏风画工精美,与室内环境巧妙结合。
下图中出现的黄花梨圈椅,曾在拍卖会上以
900多万美元的天价出售,价值可见一斑。
对安思远来说,
每一件珍藏,
都是生活中鲜明的存在,
是深入到灵魂里的精神慰藉。
那么,安思远的古董收藏之路是如何开启的呢?
他的父亲是牙医,
母亲是一位歌剧演员。
没有家族的艺术熏陶,
也没有父母的刻意引导,
安思远对于古董收藏的浓厚兴趣,
竟源自于4岁时得到的一枚中国邮票。
也就是从那之后,
安思远便不停地在收集
与中国、亚洲有关的藏品。
高中还没毕业,
安思远便辗转于纽约的旧货店,
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低价选购艺术品,
然后转手给古玩商以此获利。
后来,他进入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建筑,
但是相较于钢筋混凝土的沉稳,
安思远更钟情于艺术上的自由。
他经常旷课自学绘画,
后来索性辍学,以卖画维持生活。
由于手中积累了一些余钱,
不久之后,
他通过一位古董商
成功地将收集的一整套
鼻烟壶卖给了蒙特利尔博物馆,
这一年,他只有19岁。
1948年从欧洲回到美国后,安思远进入了一间专卖英国与德国陶瓷的公司工作。
而后,他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艺术鉴赏能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位贵人——古董商爱丽丝·庞耐。
当时,安思远淘得一个花瓶,并确认其为中国明代花瓶。但将信将疑的老板却始终觉得安思远过于自信,就把花瓶送往爱丽丝•庞耐处求证。
没想到,这件小事却成了安思远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久后,他便不仅将安思远带入了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圈子,成为其一生的导师与挚友。
1948年,安思远进入耶鲁大学远东语言学校进行正规学习。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导师——王方宇教授。
王方宇
王方宇生于北京,他三岁起就学习书法,对中国书画的研究造诣极深。尤以潜心研究收藏的八大山人作品,而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安思远”这个名字,正是来自王方宇:
“因为这个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心绪远方,神游方外。”
由于对枯燥的汉语学习缺乏兴趣,安思远开始频繁旷课进出曼哈顿的艺术品拍卖会。
后来,当安思远拥有了连他都羡慕的珍贵罕有的藏品后,王方宇对他的活跃也乐助其成。与他一起驱车去看纽约的中国古董拍卖。
1960年,安思远在曼哈顿开了自己的画廊,他的客户名单越来越多,而自己的艺术天赋与早年积累的建筑知识也得以尽情发挥。
凭着过人的判断力和胆识,安思远的艺术审美获得了绝大多数客户的认同,当时,他的声望、地位和权威性可谓风头无两。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安思远却用一种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视野的收藏家风范,将有价值的艺术品收集起来,为西方收藏界认识中国艺术品打开了视野。
安思远说:“于我而言,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你永远不会厌倦,也永远不会有终点......生活总是因此趣味盎然!”
安思远的收藏品味非常宽广而多元,就其藏品的数量、珍稀度和艺术品位来说,被冠以“古董教父”之誉实不为过。
他曾说:“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同时,他也为中国文化保护和国宝的回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0年,他曾将自己所藏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板无偿捐赠给国博。
时隔两年,他又曾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
2003年,安思远将其所藏的最善本《淳化阁帖》四卷以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开价的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一时成为街巷热议的新闻。
他说:“《淳化阁帖》是中国宝物,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
2014年8月3日,85岁的安思远辞世了。
消息一经传来,国内外收藏界人士纷纷表示了哀悼。
安思远的辞世象征了西方世界一个中国艺术收藏史的终结,但是在他一生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却看到了整个时代的标签:热爱、尊重、坚持、学习和豁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