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有些憂鬱症無明顯憂鬱情緒,反而表現為軀體症狀

有些憂鬱症無明顯憂鬱情緒,反而表現為軀體症狀


  近兩個月來,連續多名媒體人因抑鬱症自殺辭世,讓世人為之扼腕的同時,亦讓憂鬱症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但現實中不少人對憂鬱症不甚瞭解。專家指出,10%~15%憂鬱症患者會自殺,憂鬱症是各類精神疾病中自殺率最高的疾病。而憂鬱症並非單純的心理問題,甚至有些憂鬱症沒有明顯憂鬱情緒,反表現為軀體症狀。

  心情不好≠憂鬱症


  現代人經常有情緒困擾,有些人疑惑自己經常心情抑鬱會否發展為抑鬱症。對此,潘集陽指出,心情不好,出現憂鬱情緒、焦慮情緒、失眠等有可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或一過性症狀。但憂鬱障礙(即憂鬱症)、焦慮障礙、失眠障礙等則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與正常情緒變化相比,憂鬱症等導致的病理性情緒變化更持久,程度更嚴重,並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不經治療一般難以緩解。

 專家表示,憂鬱症有嚴格的診斷標準,症狀需持續至少2周,患者每天大多數時間心境憂鬱,興趣或樂趣減退甚至喪失,並有以下至少2項狀況:顯著體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躁動或遲滯;虛弱或精力不足;感覺沒有價值感或過度自責;思考能力減弱;反覆想到死亡。

  憂鬱症≠心理問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憂鬱症是心理問題所致,更有不少職場人士認為,憂鬱症是性格軟弱的表現。對此,專家表示,憂鬱症並非單純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

  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海馬體會出現萎縮,但通過藥物治療,這種萎縮有可能被減緩或逆轉。現代醫學傾向於認為人的性格表現大腦神經遞質有關。大腦神經遞質是負責在神經元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它的異常將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網絡傳遞的異常。

  不過,心理刺激因素在抑鬱症發病中也有誘因的作用。

  有些憂鬱症沒有鬱憂情緒


  有些憂鬱症患者,並沒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反而是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例如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心慌胸悶、噁心嘔吐、性慾減退、陽痿等,這種非典型性的憂鬱症具有隱匿性,誤診率很高。

  為此,當患者有軀體症狀,經詳細檢查,沒有發現相應器質性病變時,應考慮是否憂鬱症等精神障礙所致,可以到精神心理專科咨詢求診。

  抗抑鬱藥物需長期服用


  許多人都對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心懷恐懼,不少人更認為憂鬱症能單純靠心理治療治癒。

  潘集陽指出,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均是臨床上治療抑鬱症的常用手段,但心理治療對憂鬱症患者的幫助是有限的,對於輕度的憂鬱症也許單純的心理治療可以解決,但是中、重度的憂鬱症肯定需要藥物治療。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憂鬱藥的副作用是可控的,患者不需要過分擔心。

  提醒憂鬱症患者,切莫在沒有醫生指導下使用抗憂鬱藥物,切莫隨意停藥,建議做好長期服藥,甚至終身服用的準備。憂鬱症復發風險很高,患者不堅持服藥是憂鬱症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患者第一次發病,藥物治療至少應持續一年;再次復發,且期間間隔超過半年,需堅持兩年以上藥物治療;復發三次以上,則建議終身服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