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臺灣人之所以認為簡體字沒邏輯,主要著眼於趙、僅、禮、戲、愛、養、環、邊、標、稱、隊、鳳、岡、觀、孫、潛、動等字,為了省筆劃用了不相符的聲符與義符,使學習者要多費心記憶。或者是多字通假,比如幹乾幹、後後、蕭肖、雲雲,這樣一來偶爾會造成辨義的麻煩,比如「武帝之後」,是指武帝的皇后呢?還是武帝的後人?
其實冷僻字與常用字通假是合理的,比如粘,至今僅用於姓氏,那麼使之與常用字黏通假確實可行,其他諸如卜蔔、黨黨、範範、機機、誇誇、蘋蘋、塗塗、並並都是簡體字不錯的革新,很省寫。然而,造成辨義麻煩的通假更多,這是簡體字無法迴避的硬傷。
至於第一點,關於不相符的聲符與義符,其實有些簡體字比繁體字有邏輯,比如從→從、眾→眾、協→劦。大家知道繁體字多出來的部件是怎麼來的嗎?有必要嗎?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很多簡體字來自草書)
字音流變讓繁體字偏離邏輯
漢字數千年來的字音流變使得許多聲符失去識音功能,比如進、嚇、證、擔、態、晒、護、運等,簡體字以字音接近的聲符改替,變成進、嚇、証、擔、態、晒、護、運,那不是比繁體字有邏輯嗎?
又或者某些聲符大家也不知道怎麼唸,如藝、竊、憲、達、遷等等,簡體字改替為藝、竊、憲、達、遷,對習字者來說哪個更好記?而且上述這五個字的聲符都極冷僻,改替後習字者就能少記一種冷僻的字元了。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不到百年前  韓文也夾雜著漢字)

刪汰常用又難寫的聲符是合理的
細論之,仙的古字是僊,右邊那個聲符在現代常用字中只見於遷,如果遷改易為遷,繁體字使用者就可以少記一種字元了。至若關、聯二字,簡體字改易為並與聠,這樣關、聯右邊的聲符就會消失於簡體字的常用字型檔了,邊改為邊、達改為達、獻改為獻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改異其實值得肯定,有益於學習效率。
再論其他,執→執、報→報、賓→賓、糴→糴、糶→糶、叢→叢、奪→奪、糞→糞、慮→慮、虜→虜、雖→雖、膚→膚、繭→繭、寶→寶、帶→帶...  繁體字有較多筆劃,且大家幾乎都不知道為何要寫得這麼繁複(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都對文字學沒興趣),那麼,能說簡體字沒邏輯嗎?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在某些場閤中 大陸人仍會使用繁體字)
華人總以為漢字演變有其邏輯
繁體字使用者常說幫、為、辦、圖、戲、對、邊、劉、齊、華、會等字沒道理,那幫、為、辦、圖、戲、對、邊、劉、齊、華、會等字大家能講出道理來嗎?
華人總以為漢字有一脈相承的造字邏輯,所以即便某些繁體字的結構看起來很古怪,也不會深究,想說「背後自有其理」,但文字的流變其實就是約定俗成而已,未必有一貫的造字邏輯。中共亂改漢字固然壞了很多構字邏輯,但漢字的自然演變也不會都照著邏輯走。
舉例來說,細、思二字的「田」字元是由代表頭頂囟門的「囟」(音同細) 省變的,省變後就看不出構字的原理了。又比如災,原本上邊的「川」字元是一個與「卅」相像的字元,代表柴薪,只是後來省變為川,如此一來表意上就古怪了。反而簡體字的災,室內有火,表意上很貼切。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簡體字雲雲通假 所以有大陸人以為魂的繁體是雲+鬼)
所謂「漢字的邏輯」很重要嗎?
舉例來說,法的古字是灋,由水、廌、去三字構成,去作為灋的聲符。廌是傳說中能夠辨別是非的神獸,在爭訟中會用角去攻擊不正直的一方。法的古字很有道理、有邏輯,反觀「水+去」係蝦毀?但大家會讓灋字復活嗎?應該不會吧?
其他如爨(炊煮)、釁(挑釁)、鬱、龜這些繁體字都能在文字學專書中找到造字與演變的邏輯,問題是有幾個人會寫?很多人遇到這些難字只會寫簡體的釁、鬱、龜,有些人甚至認不出釁與爨這兩個字。
所謂「漢字的邏輯」在實用價值面前值幾個銅板?
簡體字沒邏輯?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邏輯


(漢字的正體寫法不斷變動)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並不是說大陸的簡體字比較優,整體而論簡體字可以詬病的地方多於合理的改易,只是應該知己知彼、理性討論,不然跟對岸的人玩「繁簡之爭 Online」會被慘電。
繁體字使用者喜歡拿「愛」這個字做文章,說愛無心何以為愛?那如果簡體字支援者回你「禮義廉恥的廉、和平勤樸的和也沒有心呀!」該怎麼回答呢?
又,「朋友」兩字也沒有心喔!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