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青春不是年華


青春不是年華

日本許多商界要人,都喜愛一篇短短的散文,散文的題目叫「青春」,作者塞繆爾厄爾曼。

此人一八四○年生於德國,兒時隨家人移居美利堅,參加過南北戰爭,之後定居伯明翰,經營五金雜貨,年逾七十開始寫作。

「青春」一文,僅寥寥四百字: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脣、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熾熱的感情;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湧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

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致靈魂。

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蹟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的心靈應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一旦心海枯竭,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

然則只要虛懷若谷,讓喜悅、達觀、仁愛充盈其間,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此文一出,不脛而走,以至代代相傳。二戰期間,麥克阿瑟與日軍角逐於太平洋時,將此文鑲於鏡框,擺在寫字檯上,以資自勉。

日本戰敗,此文由東京美軍總部傳出,有人將它灌成錄音帶,廣為銷售;甚至有人把它揣在衣兜裡,隨時研讀。

多年後,厄爾曼之孫、美國電影發行協會主席喬納斯羅森菲爾德訪問日本,席間談及「青春」一文,一位與宴者隨手掏出「青春」,恭敬地說:「乃翁文章,鄙人總不離身。」主客皆萬分感動。

一九八八年,日本數百名流聚會東京、大阪,紀念厄爾曼的這篇文章。松下電器公司元老松下幸之助感慨的說:「二十年來,「青春」與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銘。歐洲一位政界名宿也極力推薦:「無論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風光,就得拜讀「青春」。」

※※※

厄爾曼並非哲人,名不見經傳,但「青春」一文,卻撥動了不少人的心弦,使人如聽晨鐘,如聞幕鼓,朝夕自警自策。只因為它真正說出了關於青春的秘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