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心臟衰竭的我,因此免去換心手術

心臟衰竭的我,因此免去換心手術 中興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張明強
 
  二一四年七月,我到德國德列斯敦的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客座一個月,並參與學術研討會。從某一天開始,突然,我晚上四、五點會驚醒,覺得很難吸到空氣,然後再慢慢睡著。一開始我不以為意,覺得只是一時的疲累,可是這情形一直斷斷續續,有時不見,有時又開始。但因為工作繁忙,總覺得明天這狀況就會結束。
 
  回到台灣,生活開始繁忙,每天都熬夜到一、兩點才睡覺。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態,所以我就把病況拖著,直到隔年三月底。身體突然越來越差,那一陣子,呼吸幾乎喘不過氣來,睡覺時如果不墊高枕頭,就沒辦法呼吸到空氣,最恐怖的是,常常快睡著卻因為呼吸不過來,又醒了,因此睡眠非常短。我總覺得可以拖到明天再去看病,直到有一天,身體從腹部到下肢嚴重積水腫脹我才知道事態嚴重。榮總的心臟科醫師看到我的情形,覺得不太尋常,馬上通知病房讓我當天住院,然後安排一連串檢查,尤其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我的心臟射出率不到百分之十一,但一般人是百分之五十以上,表示我的心臟衰竭嚴重,已經到達必須換心的程度。
 
  在這驚人的消息下,我住進加護病房與死神拔河。加護病房不斷加強我的利尿劑,讓身體可以排出因為心臟衰竭排不出去的水份。七天後,我出加護病房進行心導管檢測,希望找出心衰的原因,結果卻發現心臟竟然沒有阻塞,這讓醫生們不知所措。如果我的心衰是因為心血管阻塞造成,還可以藉由置放支架來治療,可偏偏心臟乾乾淨淨,所以現在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換心。
 
  有一天,我突然看到蔡璧名老師在臉書的留言,講述她七年前因為癌症接近死亡,但現在卻恢復健康的傳奇經歷,讓我感動不已。我寫了一封臉書私訊,感謝她的分享讓我對自己的情形感到比較樂觀。沒想到老師卻回覆留言:「有形的是胃腸,無形的是氣,氣不通許是水不退的關鍵。」,然後寄了一本穴道導引的初稿給我,讓我每天練習。由於科學的訓練,對於中醫的療效我只相信中藥,可是穴道?西方醫學還是無法證明。
 
  四月二十日收到初稿後,第一天試著作一次好睡操,第二天作到三次,眩的狀況竟然明顯改善,這樣貼近自己的穴道,感覺真的很好。我開始做實驗,做穴道導引前量一次血壓,做完後再量一次,這時就可以看到血壓明顯提昇。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操作穴道導引近一週後回到醫院複檢,醫生又讓我照一次超音波。沒想到結果出奇意外,心臟射出率從百分之十一已經恢復到百分之三十八(正常值是百分之五十以上)。這是一次醫療奇蹟,因為很少有心衰的病人可以在短期內脫離換心的範圍。
 
  復健的路還是很漫長,除了中西醫雙管齊下外,操作穴道導引變成親近自己最好的時光。每天想著那些穴道,一一縮緊再一一放鬆,好像是跟自己身體說話的方式。生命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不斷緊縮自己,卻忘記「鬆」才是生命的根源。我感謝老師教會我的不只是一種功法,而是一種生命哲學,讓我真正體驗到鬆的境界,這是我一輩子的收穫。
東方身體觀的終極價值──向內探知,體柔氣和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暨立夫中醫藥展示館館長、中華針灸醫學會理事長 陳必誠

  人生即是一條修道的路,修行的概念並不因科技文明而減損其價值,反之可賦予更新的意義,指導人類的發展方向。
 
  由於人類感知系統的局限,向外探知者多,向內探知者少。一般人認識自己的身體僅止於解剖或分子生物的零件概念,提到養生只知均衡的營養、適度的運動,其餘弗如。從未傾聽身體的聲音,並與之溝通互動。而「內觀」正是中醫特別強調的。一百多年來西風東漸,我們不珍視自身的文化特色,雖然漢人不必然要著唐裝、穿旗袍,或是端坐中國式座椅,但必需正視、體會傳統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後再選擇是去健身房做重力、有氧訓練,或是打太極拳、練書法、學國畫,何者對身心有更大的助益。中國傳統思想對人格修養及養生長壽是有很大期許的,而活在這個時代的學生蠻可憐,往往因人生缺乏具東方特色的終極價值,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及:不同的生活條件、社會文化、飲食習慣,均影響疾病的類型與治療養生的方式。〈異法方宜論〉又說:「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因而東、西、北、南、中的不同地域特色,分別蘊生砭石、藥物、灸法、針法,以及導引、按摩等,相異的治療養生方法。前四者因涉及醫療行為,需由醫者行之,但「導引」、「按蹻」實人人可學,並且可自行操作、體驗。而「導引」者,亦可說是「引導」:「引」身而「導」氣血之意。
 
  古有名言:「針灸易學難精」,故研習針灸、穴道、經絡時,先打好中醫的基礎很重要,最後還要有深厚的文史哲底蘊,方能一窺堂奧。蔡璧名教授現任職於臺灣大學中文系,一向致力於傳統醫、道思想的學術研究,對於老莊思想,啟蒙於已故的奇才:中興大學中文系王淮教授,薰陶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張亨教授、林麗真教授。因緣際會又研究傳統醫家的思想,例如:研究《黃帝內經》,讓她有宏觀的大視野,瞭解大自然及這個世界與人的互動關係;研究《傷寒論》,讓她明白中醫的診斷與治療方法。研究丹道方面,魏晉時女中豪傑魏華存的《黃庭內景經》,讓她體會丹道傳統中兩種迥異的身體圖像與內觀修鍊途徑。
 
  至於太極拳技與功法則家學淵遠,源自其父蔡肇祺先生及人稱「詩、書、畫、中醫、太極拳」五絕的太師父鄭曼青先生。年少時沒有積極練習,成了父親口中的「武盲」,直至生了場大病,才「因緣俱足」身體力行,動、靜功法全來。也於養病期間方能「定、靜、安、慮、得」,融合了太極、導引、按蹻、靜坐,並依中醫的臟腑、經絡、穴道、肌肉、經筋、氣血津液理論,救己沉疴,從而重新認知自己的身體及道醫真諦。
 
  蔡璧名教授與皇甫謐情境類似,敝人依其初稿內容,竊自行之,深覺頗多啟發,受益匪淺。難得的是,絕不藏私,著書分享大眾,渡己渡人!
給高齡化世代的強身養心之道 衛生福利部部長 蔣丙煌
  我在臺大教務長任內,推動通識教育之時,即開始注意到蔡璧名教授。她從事道家、醫家研究,對中國傳統思想、醫學以及太極拳均有深刻的認識,所開授的通識課程深受學生喜愛。蔡教授家學淵源,她的父親蔡肇祺先生是當代太極拳宗師,對她必然有所影響。沒想到不久後就驚聞蔡教授罹癌、請假治療的消息,。所幸不久後聽到蔡教授治療成功、逐漸復課的好消息。那時我不禁好奇,在這場與病魔拉鋸的戰爭中,她的家學與研究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就在我暫時告別臺大到政府服務將近兩年的現在,收到了蔡教授的書稿,心裡的疑惑於是得到了解答。
  蔡教授在艱苦的治療、調養與復健過程中,除了配合醫師的療程外,還發揮學者精神,將自己過往學習、研究的中醫、太極拳、丹道修鍊、瑜珈甚至莊子思想,系統性地歸納消化、整合改進後,融入日常生活,使自己無時無刻都能鍊功養生,讓身體和諧、放鬆,如此不但強化身體各部位,更使得氣血活絡,因而創造了他人眼中的醫學奇蹟。這部《穴道導引:融合莊子、中醫、太極拳、瑜伽的身心放鬆術》,正是她如何成功對抗病魔的心得結晶。
  作為政府衛生福利官員、作為一個太極拳修習者,看到蔡教授藉由東方傳統身體修鍊重返健康的例子,我不禁產生更多的想像。
  衛福部統計二一三年臺灣人十大死因,大多為慢性疾病,且以惡性腫瘤居首。這些慢性疾病除了天生基因遺傳外,與長期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也都有密切關聯。此外,由於醫療衛生水準提升、社會型態轉變,臺灣長期以來死亡率與出生率不斷降低,使臺灣快速走向高齡社會。雖然臺灣人民的平均壽命增加,卻不代表臺灣人就因此享有更健康的人生。目前臺灣男性一生平均臥床時間為五七年,女性更長達七二年,且臺灣約有十六%的老年人處於無法自理生活的失能狀態。因此,衛福部目前施政的重要方針,是致力提高國民的健康餘命。所規劃的方法要兼顧多元面向,其中促進運動風氣必然是衛福政策重要的一環。規律、適度的運動不但能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更能有效紓解壓力、讓心情愉悅,使心靈也能保持穩定、健康。長遠看來,運動是對健康最佳的投資。但身體較虛弱的老人、病人,由於體力、肌力都不足以負荷一般的運動,往往只能從事步行等較為溫和的運動,運動效益相對較低。而對過於忙碌或經濟拮据的人而言,也往往缺乏運動所需付出的時間、空間與金錢。
  蔡教授基於東方身體修鍊所提出的這套「穴道導引」功操,似乎正好可化解這樣的矛盾:就算只有幾分鐘的空檔,也能在有限的空間中,隨時隨地有效率地鍛鍊身體各個部位,甚至由於運動強度是取決於自身力量,而有不易受傷、循序漸進的優點。此外,相較於大多數植基於西方體育競技文化傳統的運動,「穴道導引」不在追求速度、力量或優勝,而專注於個人身心整體的強化提升,能使身體更為輕靈放鬆、心靈更為寧靜平和。我衷心盼望有更多人能因接觸、操練這套「穴道導引」功夫,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人生。
鍛鍊穴道,激活人體內天生的「藥」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謝如姬

 
  大約在八年前,所裡邀請一位研究「細胞發電廠:粒線體」的西方大師來演講,他談及人體能量的不可思議,以他的看法,要瞭解它可能要從中醫下手。自此,我開始比較認真地學習中醫,希望找到研究人體能量的門票。兩年半前,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邀請璧名到服務的單位進行中西醫的交流,並指導如何以莊子陶情養性。無奈當時璧名正鑽研穴道導引,希望等成書之後再分享新的研究主題,之後就暫無聯絡。直到去年,因為家人罹病,在接受中西醫治療的同時,我想起了璧名的穴道導引,應該很適合生病的家人不耗體力地鍊功。我硬著頭皮撥電話給未曾謀面的璧名。所幸,璧名非常慷慨地傳授她用性命淬鍊的穴道導引,並再三囑咐我學會後教罹病的家人,陪著家人一起鍊。
 
  生病的家人一向有難以入眠的問題,加上生病後身心虛弱,如何安眠是一大問題。記得在初學好睡操時,每天早上驗收成果,常常得到的答覆是:前一晚好睡操的基本功尚未做完,就咚地睡著了。而我雖然一向容易入睡,但是眠淺,經常睡眠中斷後會記掛著研究的事以及生病的家人,難以再度入眠,很是困擾。做好睡操, 身體放鬆了就能再度入睡。
 
  多年前,我患有腸躁症,時為便祕所苦。現在雖然好了,但是一定要在清晨起床時安安靜靜地才能順利完成一天大事。有時一起床就急著做事,會因緊張過度而無法排便。最近發現回床上重做賴床操,身體很快地放鬆,腸子跟著就蠕動了。那時才深深體悟,平常身體實在是繃太緊了。放鬆了,身體才能依循造物的奧妙安排順利地運作。
 
  除了好睡操、賴床操, 我安排上午工作一個段落後,練習「坐功課」,下午則鍛鍊「站功夫」。天天修鍊,幾個月過去,身心不知不覺起了變化。因為身心放鬆了,心情比較平靜,做事更有效率。
 
  時常憶起在研究所上藥理學的第一堂課,老教授問我們:「諸君是否曾經想過,我們的身體一輩子製造的有用物質有多少?可知這些寶貝加總起來的價值比任何一家藥廠還要高,更遑論效用根本不是人工合成堪可比擬的?」雖然是研究藥物的專家,老教授卻提醒我們最好的「藥」就在我們身體裡,不需外求。穴道導引是個方便實用的法門,可以幫助我們在行住坐臥裏任意激活人體這座大藥廠。
 
  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交感神經老是亢奮著,好像隨時準備搬冰箱逃命,想要放鬆談何容易。如果說只用一個字介紹這本書,那就是一個「鬆」字。
 
  感謝璧名歷劫歸來,毫不藏私地將這份開創性的放鬆密笈公諸於世,文圖並茂詳細描述穴道導引如何操作,有如教練親臨指導。其中針對每個鍛鍊的穴道之功能及相關疾病都有詳細的解說,增添讀者對操作穴道導引的瞭解而產生勤鍊的動力。只要您照著書鍛鍊,每天撥一小部分時間照顧這具比任何大藥廠還值錢的身體,那麼相信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可以領略到身心放鬆的訣竅。
見證者使用
  遠離易受風寒體質

  身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雖然辦公室有空調,但其實是待在一個很容易相互傳染感冒的溫室內,再加上常態性的加班、熬夜,不知不覺間讓自己的身體不斷退步。接觸到穴道導引前身體非常怕冷,即使是五月晚春時節,仍常裹著外套,而且經常感冒,甚至曾嚴重到每天晚上被咳醒,身體狀態不堪一擊。後來每天力行起床後一定先作「站功夫」及「坐功課」,約過了半年,經常咳嗽的問題開始好轉,雙腳常冰冷難入睡的問題也早已消失。(李河漢/三十九歲)
 
  改善壓力引發的內分泌失調
  或許是社會、家庭的期盼,也或許是對自己的要求,過去我總是追逐成績單裡一欄欄A+,渴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書卷獎名單中。我喝茶、咖啡熬夜;我整晚趴在桌上只為爭取分秒的讀書時間;我放任精神緊張、心情焦慮,以為唯有如此才能鉅細靡遺背下所有考試重點。一年後,身心狀況亮起紅燈,趴睡時常驚醒,內分泌失調、痛經到頭暈嘔吐,只能依靠黃體素催經,還得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直到幸運接觸穴道導引,才在習鍊穴道的收緊放鬆過程中,學習隨時收回外逐紛亂的思慮、專注觀察自己的身體。短短一個月後,意外地好睡、放鬆、平安,是這套功夫帶給我最大的寶藏。(李亭儀/二十歲)
 
  體質回春,髮色變黑,改善經年膝痛、頻尿
  遇見穴道導引,可說是這一生中極幸運的機緣,剛開始並沒抱什麼希望,半信半疑,總覺得沒時間鍊功,即便好不容易完成,也覺得氣力散盡,需要好好休息。直到某天,朋友看到我臉部皮膚變細、頭髮變黑的驚嘆,才讓我意識到原來導引功夫帶給我的幫助還有:產後疼痛了三十三年餘的膝蓋,也竟然不痛且更靈活有力;睡眠品質變好,時間縮短,起床後精神飽滿;不再頻尿,變得集中而有力。現在我在忙碌的日子裡,也利用坐公車等零碎時間,鍛鍊左照海、丘墟,右照海、丘墟……在每一個收緊與放鬆間,享受身心的輕靈與安適。(周明徵/六十歲)
 
  成效每天都能感覺得到
  穴道導引是一項很容易融入生活的運動,忙碌中往往難以空出完整時間,但穴道導引的三套功夫,每套都只需約十五分鐘就可以舒展活絡全身。且對於生活中許多小毛病,像是久坐腰背痠痛、身體僵硬、吹風受寒、快要感冒時喉嚨痛、用眼過度眼睛酸……等,都可以很快地獲得改善。開會、聽課、搭捷運、等公車的時候,趁機動一動,從小毛病治起,才能遠離大麻煩。養成操作穴道導引的習慣,身體越來越靈活,心情也跟著輕鬆。我覺得自己的身心,是最好的投資標的,也是最佳的保險策略。成效,每天都能感覺得到。(林雋雅/二十四歲)
 
  改善壓力造成的淺眠易醒
  操鍊穴道導引不止關乎身,也關乎心靈。心上總堆著許多事的我,每當想嘆氣時,就用好心情導引來對治;壓力大、過於緊張所造成淺眠、易作惡夢的狀況,也因睡前做穴道導引得到改善,向外奔馳的心思得以內返,安定清寧。(陳筠/二十九歲)
 
  幫助我變瘦!幫助中風父親從臥床到站立!
  以前我雖然有運動習慣,可是很難瘦在想瘦的地方,作了穴道導引以後(特別是針對腹部的運動),腹、腰、臀在一年內少了十三公分,大號變得順暢,連月經時不適的症狀也改善許多。二一四年中,父親突然中風住進了加護病房,幸好得以在住院初期就日日操鍊穴道導引,頭兩週氣力便顯著恢復,且在臥床長達一個多月、轉入照護病房後的第一週便能坐直,第二週就能練習站立、踏步,幾乎沒有臥床病人肌肉萎縮的後遺症。由於自己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的背景,深刻瞭解這套功法對病人、對常人的益處,都不只是不生病而已,更能在每日鍛鍊中朝著更健康的目標邁進。(劉孝聖/三十五歲)
 
  減緩拉傷舊疾帶來的生活不便
  因工作需要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所以原本就有舊傷的腰部經常僵硬疼痛。有時因拉傷復發,有時則是久坐造成肌肉緊繃。每次一痛起來,動輒一週以上才能慢慢減緩,生活上帶來了許多不便。自從開始操鍊穴道導引後,腰部至今已許久沒有再出現過疼痛了。此外,過去我曾是秋天就穿羽絨衣,冬天睡一覺起來雙腳還是冰涼的虛寒體質。但在操鍊完整套穴道導引後,卻能令全身自然發熱冒汗,現在即使入冬後手腳也依然溫暖。(劉燕凌/三十歲)
 
  文明帶來的身體不適,隨時隨地得以舒緩
  經常有長途交通的機會,若遇上車廂內空氣不流通或是流感季節,往往難逃下車後頭痛、肩頸痠痛、眼乾,更添旅途疲憊。學習穴道導引後,開始嘗試在乘車時間練習好睡操,藉由收緊放鬆全身各處的穴道,刺激氣血活絡,暈車的情形隨之得到大幅的改善。好睡操的功夫幾乎沒有外顯的動作,旁人難以察覺,冗長的車程變成運動時間,一段時間後更發現原本消化不良的宿疾也有相當明顯的改善。平時經常使用電腦,久而久之養成駝背、駝脖子的不良姿勢,加上天生輕微的脊椎側彎,常覺久坐時一口氣卡在胸間,呼吸不暢。習鍊穴道導引的坐功課與站功夫後,原本因久坐不動而歪曲、無力的四肢胴體,竟能在短短十餘分鐘的導引後便能恢復力量,對學習與工作效率的增進大有助益。(劉璟翰/二十九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