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劉墉:孫子孫女是別人的孩子

劉墉:孫子孫女是別人的孩子2015/12/11

來源: 加州花坊

在中國,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老人:他們一心撲在兒女身上,想方設法地把兒女拴在自己身邊,企圖掌控兒女的人生;等兒女成家生子後,他們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孫輩身上,百依百順,嬌寵溺愛不說,甚至越俎代庖,想要取替父母的地位……
老人怎麼愛,才能不越界?近日,本刊記者採訪了著名作家劉墉,一起看看這位智慧的老人,是如何做父親,做爺爺的。

再想抱孫子,也絕不逼兒子結婚
在劉家的傳統中,抱孫絕對是一件大事。劉墉還記得,當年自己高考剛一放榜,母親看見榜單上有兒子的名字,就馬上對他說:“走,我給你做兩套西裝!”劉墉受寵若驚地問:“為什麼呀?”母親理所當然地回答:“穿上西裝,你好去交女朋友啊。人家李媽媽比我小10歲,都抱孫子啦!”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鼓勵”,劉墉上大學期間就結婚了,22歲生下兒子劉軒,讓母親早早實現了“抱孫”夢。
然而,劉墉自己卻等了很多年才抱上孫子。兒子劉軒一直拖到36歲才結婚,比老爸足足晚了14年。孫子、孫女出生後,劉墉曾對劉軒抱怨說:“如果你像我那麼早生孩子,我早就可以跟他們一起打羽毛球了!”
雖然等孫等得很是煎熬,但是劉墉和太太,卻從來沒對兒子逼過婚。劉墉說:“對於劉軒的婚事,我的態度是既積極,又不積極。積極的是,我太太真的很渴望抱孫子;不積極的是,我們要尊重每個個體。結婚是兒子的事情,我不能多過問。他沒有找到自己認為'對'的結婚物件,我怎麼能硬逼呢?硬逼出來的婚姻,能真正幸福嗎?”
不僅如此,劉墉還能苦中作樂,努力看到其中的積極意義。當劉軒和女友的馬拉松戀愛談到第7年時,劉墉興致勃勃地太太一起討論:“嗯,他們能在一起7年,這裏面就有學問啦!他們身上肯定有對方缺少的東西,所以很對勁,否則,怎麼會在一起混7年?”太太也笑:“是啊,人家結婚的還有7年之癢呢!不合適的早就跑了!”
等啊等,終於有一天,劉軒跑過來說:“老爸,我們想結婚了!”劉墉馬上說:“好,好,我馬上去給你提親!”誰都沒想到,思想開放的劉墉,居然採取了中國最傳統的締結婚姻的方式—上門提親。除了 ​​是著名作家以外,劉墉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他的一張畫剛在保利香港賣了138萬港幣。當天,他精心畫了一幅山水畫,裝裱好,配了畫框,提親時送給親家公。一般來說,畫家是不給人裝裱和配框的。至今,那幅畫還掛在親家的客廳牆壁上。劉墉開玩笑說:“我想,這幅畫親家公肯定不會拿去賣掉的,哈哈!”劉墉的“提親”,讓親家非常滿意。雖然他們的女兒曾經留美多年,但這個家庭還是很注重傳統文化的。

劉軒結婚後,傳統的丈母娘強調,女兒生完孩子一定要坐月子。劉墉和太太在美國生活多年,周圍的白人鄰居沒有一個坐月子的。太太40歲生女兒劉倚帆時也沒坐月子。生完孩子兩個禮拜就出門買菜,那時候外面還是冰天雪地呢。沒坐月子,太太的身體居然比原來好得多。從那以後,劉墉認為,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沒必要坐月子。
但是,因為要尊重親家母,孫女千千一出生,劉墉的太太就回臺北給兒媳坐月子。兒媳當時是在月子中心,房間裏有電視、冰箱、空調,營養師精心調配月子餐,還有中藥滋補,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這一切都讓劉墉歎為觀止: “謔—我可長見識啦!”隔著月子中心的玻璃窗,劉 ​​墉第一眼看到了小孫女,那種幸福的滋味簡直難以形容:“我終於抱到孫女啦!”
彼時,劉墉已經61歲。

孫子、孫女是“別人”的孩子
孫女千千和孫子子川的陸續出生,讓劉墉的生活充滿樂趣。在臺北,劉墉和劉軒住門對門。每天吃完晚飯,孩子們就會過來找爺爺玩。還沒進門,兩個孩子就會拖著長長的童音,在門口歡喜地叫:“爺爺—核桃!核桃—爺爺!”劉墉家裏的核桃是從老家臨安寄過來的,孩子們很喜歡吃。每天,劉墉都會在桌子上擺滿香香的核桃。有時候,劉墉還會打開門,把電動陀螺放在門口轉,它不僅發光,還能“哇哇”地怪叫。孩子們一看見,高興得不得了!劉墉經常得意地太太炫耀:“看,孫女和孫子都喜歡爺爺哦!”
劉墉的腰不好,抱不動孩子。一邊坐在按摩椅上按摩,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兩個小鬼玩耍,這是劉墉每天最重要的娛樂。快4歲的千千會拿著故事書,講給弟弟聽;姐弟倆也會一起搶玩具,一下吵,一下哭……彷彿看馬戲團表演一樣,節目精彩紛呈。兒子和女兒從沒一起玩過,這曾經是劉墉心中多年的遺憾。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裏,兒子劉軒都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而女兒劉倚帆出生後,因為和哥哥年齡差得太大,玩不到一起去,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看書。
對於孫女和孫子的教育方式,劉墉也有新的感悟。劉軒和倚帆小時候都能背很多詩,認識很多字,這個事還曾經被臺灣的媒體報導過。但是劉墉後來發現,孩子長到十幾歲時,卻背不出兩歲時背過的東西。
“對於死背的東西,我們是否要讓孩子早早開始?是否要拿孩子的'聰明'秀給親朋好友看?我覺得,從教育的角度,要給孩子更多玩耍的空間,更多想像的空間,更多美的陶冶。”劉墉說,不光是中國,美國的教育中也有死板的東西。女兒劉倚帆在美國上幼稚園時,試卷上有一道題:“鳥住在哪裡?”劉墉曾經帶著女兒觀過很多鳥,有的住在樹上,有的住在岸邊……所以,她寫的答案是“住在很多地方”。老師說錯了,標準答案是“住在樹上”。劉墉為此還去找老師抗議: “你把我女兒的創意拿掉了!”
經過對兒女教育的反思,劉墉把自己教育理念中死板的東西都淘汰掉了。他沒有再教千千和子川背詩;教千千認字,也不是刻板地死記硬背。他會先畫一幅畫,然後讓她去充分地想像,這就是文字學。劉墉覺得,認多少字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讓孩子感受漢字之美,發展想像力。沒有想像力的人,看見“大”就只是“大”;有想像力的人看見“大”,就會想像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站著,兩隻胳膊伸得長長的,兩條腿叉開,一副很自在的樣子。“玉”是3塊美麗的石頭,被一根線連在了一起;“採”是一隻手伸向一棵樹;“旦”是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友,是兩隻手朝同一個方向……祖孫倆,你畫我猜,玩得特別開心!
劉墉說:“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孩子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贏在創意。你看,馬雲創造了光棍節的雙十一搶購,多有意思!我希望孫女和孫子也能夠有創意,因為未來的贏家一定是這種!”
雖然劉墉和孫子、孫女關係親近,但是,他們並不是天天膩在一起,而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道理,劉墉是太太身上學到的。
千千和子川出生後,太太用手機拍了很多照片。回到美國,她動不動就掏出手機,秀給親朋好友看。劉墉忍不住對太太抗議說:“你不要總是秀照片,這樣,我會想他們想得受不了!”沒想到,太太馬上說:“你的兒子在臺北,你的女兒在北京!孫子和孫女是別人的孩子,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劉墉不服氣地反駁:“要是沒有我們,哪有他們?”太太卻說:“隔一層,就是隔一層!孫子和孫女,是兒子和兒媳婦的孩子。你不能夠搶你兒子和兒媳對孩子的愛;更不要奢望孫子、孫女愛你會遠超過愛他們的父母。他們將來能夠好好地愛自己的父母,就已經很好啦!”劉墉想了想:“咦,太太說得沒錯哦!”被太太如此“教育”一番後,劉墉很快調整了做爺爺的心態,時時用“別人的孩子”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在中國,老人喜歡把孫子女留在身邊,甚至希望孫子女最愛的人是爺爺奶奶;哪怕爺爺奶奶離開人世,孩子心裏也要永遠惦記著。劉墉的母親就曾經問過劉軒:“奶奶死的時候,你會不會哭?”劉墉不認同這種心態:“我們做老人的,難道希望自己離開的時候,孩子一直哭,永遠傷痛欲絕嗎?老人和孩子可以親,但是不能膩!如果孩子與我太黏、太親近,我就要想想,將來我死了,孩子要承受多麼大的打擊和痛苦!哪怕為了孩子們好,成熟的祖父母或父母,都應該和孩子保持適度的距離,讓他們將來能夠接受自然的分離。”
在臺北居住時,對於兒子、兒媳的養育方式,劉墉給予了完全的尊重,從不干涉。他相信,兒子和兒媳完全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因為孫女是“別人”的孩子,無論劉墉教孩子什麼,都會先徵得兒子和兒媳的同意。現在,千千已經快4歲了。這些年,劉墉與兒媳唯一的分歧,是不贊同千千上貴族幼稚園。他認為,接觸不同階層的小朋友,可以讓孩子更有同理心。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非常瞭解兒童心理。和妻子溝通後,劉軒愉快地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千千下學期將會被轉入附近的公立幼稚園。劉墉說:“作為爺爺,我只是提個建議。假如兒子和兒媳堅持讓孩子上貴族幼稚園,我也不會強迫。畢竟,那是'別人'的孩子。”
同時,劉墉也把陪伴孩子的時間讓給兒子和兒媳婦,而不是想方設法地佔有,去跟兒子和兒媳搶孫子。有時候,劉墉獨自坐在家裏,聽見對門兒子家傳來一陣陣歡呼:“快穿衣服啦,快把東西收拾好,咱們今天出去玩!”然後是“叮裏咣啷”的開門聲、關門聲、走路聲、跑步聲、拖行李箱時的軲轆聲、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話聲……聽著那麼熱鬧,劉墉也會有一點兒寂寞,但是心裏卻很高興。因為,年輕的時候,他也曾經把母親一個人留在家裏,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瘋玩。興盡回家時,卻看見母親獨自坐在燈下,偷偷地用袖子擦眼淚……
劉墉說,聽起來或許有一點點殘酷,可這就是愛的本來面目:愛是一代代向下傳遞,指向未來的。如果一個人愛父母,遠遠超過愛自己的伴侶,或者遠遠超過愛自己的孩子,他的父母肯定會很高興,但是,這不符合人類發展的方向和愛的必然規律;他也會距離幸福越來越遠,因為他會一輩子走不出父母的那個家,也經營不好自己的小家。

年歲大了,更要好好地愛自己
兒子一家在臺北,女兒在北京,劉墉和太太大半時間在美國。現在,一家人相聚,很不容易。有時候,劉墉想念孩子們,也會主動問太太:“孩子有沒有來電話?兒子好嗎?女兒好嗎?孫女和孫子都好嗎?”太太一派悠然地回答:“沒有電話哦。不過,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嘛!”劉墉聽了之後,就會這樣安慰自己:如果總打電話,孩子們可能會嫌煩;不常打電話,孩子們反而會惦記自己。這樣也不錯!
劉墉感慨地說:“老人的心,總是那麼矛盾。我希望看見小鳥在空中飛翔的影子,又希望它能夠成為翱翔九萬裡的大鵬;我渴望孩子回家,但也知道孩子是為世界而生的,孩子的臉會望向遠方;我還知道,孩子的腳步會走得比父母快。開始是跟著父母走,背著、托著、抱著;後來是拉著、扯著、拽著;再然後是和父母並排走……直到有一天,孩子走到我們的前面。我們這些老人家拼命地趕,也只能看見他們的後腦勺。但是,我不希望孩子總回頭。如果總回頭,他們能夠走得快嗎?搞不好要摔跤的。如果孩子一輩子膩在父母身邊,老人會很高興,可這對他是好的選擇嗎?'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矛盾的是私情,不矛盾的是公愛。我會帶著祝福的心情,歡迎他們回家;如果他們沒時間回家,而我又實在想念,就去孩子身邊待幾天。”
對兒女如此,對孫子女也是如此。想孫子和孫女了,劉墉就會太太飛回臺北的家住幾天。每天下午,親家母都會把兩個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
劉墉愛自己的子女和孫子女,同時,他也很愛自己。“每個人都要愛自己。愛自己,就是愛你的家,愛你的伴侶,愛你的孩子。如果老人自愛,就能夠讓孩子少操點兒心。”劉墉不會和孩子們膩在一起,既是因為孩子有他們的人生,也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喜歡的事情要做。他必須關照自己的心靈,好好愛自己。
今年已經65歲的劉墉,堅持每天伏案寫作、繪畫、看書、寫微博……千千和子川,都親切地叫劉墉“ 3分鐘爺爺”,因為爺爺只陪他們玩一會兒,就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了。
劉墉笑著說:“我既是個父親,也是個爺爺。但是,我首先是個男人,所以,我一定會把理想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劉墉的理想,是幫助和教育天下的孩子。年歲越大,劉墉就越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在這個世上,還有很多殘疾或貧窮的孩子。上天不公,我們就要努力去夷平不公;自己很幸運,不能只抱著這份幸運,而是讓別人一起分享這份幸運。”
千千和子川平安出生,劉墉覺得這既要謝謝天,也要謝謝人。因為如果沒有天的祝福和人的幫助,任何人都不可能幸福和快樂。所以,2010年孫女千千出生時,劉墉捐了100萬元新臺幣給慈善團體;2012年,孫子子川出生時,劉墉又捐了100萬元新臺幣。除了 ​​捐贈臺灣的慈善團體,劉墉還在大陸捐建了近40所希望小學。母親以93歲高齡去世後,劉墉沒有按照風俗大辦喪禮,而是捐建了10所“慈恩小學”,希望孩子們能夠分享母親的慈愛與幸運。
除了工作和做公益以外,劉墉的晚年生活也別有一番情趣。有時候,他會把給孫女畫的畫放在微博上,讓粉絲們猜字玩;有時候,他太太開車外出辦事,在途中偶遇一段美景,就會馬上回家畫下來,然後和太太一起共賞;有時候,他去拜訪老友,與之一起垂釣、品茗、賞花,偷得浮生半日閑……
“少年夫妻老來伴”,年歲大了後,劉墉越來越依賴太太。劉墉身體不好,又不會開車,如果太太不在身邊,他就出不了門。太太也開始把心從子女、孫子女那裏收回來,集中放在丈夫身上:“不要寫了,你過來休息一會兒;你該吃這個,不該吃那個;你要穿多一些,否則會感冒… …”原本性格獨立的太太,竟然變得嘮叨起來。劉墉像個孩子一樣,享受著太太無微不至的照顧。他開玩笑地說:“很多孩子不願意回家,是因為家裏有個厲害的虎媽!我的太太不是虎媽,而是狗媽,而我就是狗爸!早上,她起得比我早,負責看家,讓我安穩睡覺;下午,我起來工作,換她去睡覺,我守護著她。我倆各看一半家,合作很愉快!”
劉墉還常把他們的趣事發在微博上,讓人看了忍俊不禁:“我每天晚餐後,微醺,被老婆拖去散步,步履蹣跚,目光遲滯,若腦殘。不記鄰人姓名,惟識得有狗人家,知狗名,且行且喚狗。於是,一路人家諸犬皆吠,好不快意……”
關愛子女而不失尊重;親近孫輩而不妄圖佔有;依賴伴侶而留有空間;懷揣著理想去工作;永遠保持一顆悲憫自在的心……這些,就是劉墉愛自己的方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