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合擔任產品經理的四項特質
針對想從事『產品經理』一職的朋友,筆者在過去的幾篇文章當中,都有提到產品經理的角色及所需要的技能,如《產品經理的四大專業技能》、《成為一個好產品經理的關鍵六力》、《為何公司需要產品經理?》…等。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轉職』成『產品經理』呢?哪些人特別不適任呢?筆者以為,具有以下四種特質的人應該無法勝任『產品經理』這個職位:
1.)不懂得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指的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白話一點說就是「同理心」。
筆者過去在產品會議上,就經常見到許多大砲型的『產品經理』,屢屢針對客戶所提出的問題或建議,嗤之以鼻的回應:「這些客戶太白癡了吧!連這個問題也問!手冊上不是有寫嗎?」、「不會吧!按照流程步驟一步一步完成,也會填錯資料?」
對應到新產品開發上的運用,『產品經理』的換位思考,即是透過觀察、分析、討論讓自己更貼近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的生理與心理實況,體驗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情形,以找出潛在需求與市場機會點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洞察(Insight)。
2.)不懂得細微觀察
觀察似乎與天賦無關,但卻是新產品開發流程當中,『產品經理』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從消費者洞察(Customer Insights)到產品使用測試(Product Use Testing), 再再都是考驗產品經理的觀察力。舉例來說:相信大家都有使用悠遊卡去超商購買東西的經驗,當各位在刷卡感應的過程當中,不知是否有注意到您的雙手必須一直 按住卡片,直到畫面出現扣款成功並顯示餘額的時候,才會拿回卡片。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刷卡機座不是平的?如果是平的就不用一直用手按,也不會不小心就掉 到地下…」,其實過去的刷卡機座設計就是平的,但是有很多人常常忘了取走,加上大部分的悠遊卡是未記名,不僅造成超商的困擾,也造成民眾的損失與不便。超商在觀察到這些細微的動作所造成的影響,於是乎更改了刷卡機座的擺放方式,成功的降低卡片遺失的風險。
對『產品經理』來說,你可以找一些並不熟悉你產品的朋友、同學、或是陌生的路人甲,來説明你測試產品,觀察他們的使用情形,與他們交談,從當中去理解他們的困惑,進而對產品的改善方向有一定的認知。
3.)不願嘗試新事物
近年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普遍下滑的原因多半與『不願嘗新』有很大的關係:『創意』、『創新』、『創業』。
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創意』(Creativity)代表的是一種突破,是對現有技術、產品、行銷、管理、體系、機制等方面的突破。
對『產品經理』來說,『創意』,其實就是一種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從無到有變成一個有價值的產物。此外,筆者更重視直覺和靈感,許多新產品的『創意』其實都來源於直覺和靈感。
曾 經有學員問到:「難道公司高層都不知道產品要『創新』才有競爭優勢嗎?」筆者通常會以買股票基金為例來回答:「台灣人買股票喜歡問明牌、炒短線,短期獲利 了結,至於該公司的績效及未來成長性,似乎都不想花時間做功課去研究;就連長期投資的基金產品也是抱著快速獲利的心態來面對,更別說去深入了解產業趨勢及 發展變化…這樣的投資心態能夠賺大錢嗎?」
筆者以為:多數『創業』的需求往往來自於使用者的生活之中,因此,對『產品經理』來說,首先,必須要真正去探索消費者真正需要及想要的究竟是啥?必須要勇於嘗試各種新事物之間的所有可能性,之後再加上反覆持續修正調整,才是最後勝出的關鍵。
4.)不願學習新技術
對於多數未具備技術的『產品經理』來說,要想與研發人員溝通使用者需求,可說是難上加難,經常是不在一個頻道上。要能扮演好這個角色,廣泛閱讀書報雜誌及相關書籍肯定是首要任務,但不是只有『翻閱』就好,筆者都是建議學員們去思考案例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如:某某公司在Q2股價為何會上升或下滑?),唯有如此,才能對於該產品及市場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如:股價上升或下滑的原因是新產品上市或是未推出新產品還是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畢竟技術無法現學現賣,馬上端上檯面。
此外,不願學習新技術,也就表示你可能無法掌握技術脈動,也無法將新技術有效的運用到新產品規劃上,這麼一來,不僅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也可能被競爭對手遠遠拋在後面。
還在考慮是否要『轉職』成『產品經理』嗎?如果您具有上述任何一項的特質,強烈建議您先暫緩動作,首要任務即是先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當然持續參加培訓課程或是請益前輩都是不錯的方式。
祝福新的一年所有想『轉職』成『產品經理』的朋友們,都能順利『走馬上任、羊羊得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