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德國人的大方與摳門

德國人的大方與摳門
楊佩昌    羊城晚報
  
最近,唐山最牛婚禮引起社會一片嘩然:由30輛勞斯萊斯幻影組成的豪華婚車隊,總價達兩億元;另外,酒席擺了100桌,每桌標准1萬元,到場賓客1000多人,還請了衆多明星助陣。

而遠在歐洲的德國人,在消費方式上與我們有很大不同,他們講究的是生活品質,不追求外表的炫耀。我們來看看——

壹 德國校園常見景象:教授坐在台階上啃面包、喝可樂

如果想買穿衣打扮上的奢侈品,很遺憾,德國很少,他們講究的是生活品質,不是外在追求。

在消費上,我們大方的地方,德國很小氣;而我們小氣的地方,德國人很擺譜。總之,德式消費觀很獨特。

  十余年前負責德國對華獎學金工作,故而經常參加德國駐華使館舉辦的各種酒會、招待會。每當接到德國使館
的邀請,同事們都要事先商量:“要不咱們先吃點飯再去?省得回家再吃了。”既然德國使館請客,爲何還要自己吃飯呢?原因很簡單:在德國使館吃不飽。除了幾個熱菜之外大都是冷餐,剩下的就是各種飲料了。酒水雖然管夠,但自助性質的正餐並不特別豐盛。對中國人而言,這哪裏是宴會?可能是聽到了中國人的抱怨,德國使館的酒會逐漸與中國接軌,熱菜慢慢也多了起來,但這是後話。

在德國留學期間,一開始都在學校餐廳吃中飯,每頓飯大約5馬克左右,相當于20元人民幣。這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應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爲了節省費用,也像德國同學那樣自己“帶飯”。所謂的飯不過是幾片面包夾了點黃油奶酪而已。一天,我和幾位德國同學坐在教室門前的凳子上享用午餐,突然發現不遠處一個教授坐在台階上啃面包,喝可樂。爲了不讓教授尴尬,我悄悄把臉轉過去。

  此後幾天我發現,其實並不是只有一個教授在啃面包,很多熟悉的老師也和我們一樣在“享用”相同的午餐。我以爲教授會因爲寒酸的午餐而難堪,沒想到他們絲毫沒有這樣的想法,居然大大方方地邊吃邊和我們聊天。末了還把錫紙裏的面包屑抖了抖,放在手心上,然後倒進嘴裏。最後,喝了幾口自帶飲料,午餐這樣就算完事了。教授沒有尴尬,我倒是替他們難爲情了:德國教授收入相當豐厚,屬于中高層收入水平了,幹嘛還如此摳門?

貳 德國人認爲“吃僅是爲了活著”,而我們則認爲“活著是爲了吃”
  
我的好朋友于爾根是家庭的頂梁柱,換句話說家裏的所有費用都需要他來支付,因爲他的夫人自結婚後沒再工作過。雖然一個人掙錢,但作爲高級工程師,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他們一家不僅住在富人區,而且還是自己買的別墅。于爾根上班期間,夫人就和鎮裏的女人們舉行各種聚會,到點後才回家做飯。我在這一家生活了整整3個月,發現他們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個周末于爾根一定會帶著夫人和兩個孩子到餐館享用晚餐,我是他們一家的客人,當然也一起去吃飯。除此之外,其余時間都是在家裏吃。我注意到,于爾根一開始吃飯很慢,等到夫人和孩子都吃飽了才加快速度吃,而且把各種餐盤全都“打掃”得幹幹淨淨。我戲稱于爾根是餐桌上的“清潔工”,他也樂呵呵地承認。

  一次,我帶幾個企業家去德國考察。會談結束後,威斯巴登市市長請我們幾個人吃飯。事先我們就知道市長要宴請,所以大家都做好享用大餐的准備。以中國人的理解,宴會應該在市政府宴會廳舉行。沒想到市長把我們帶到一個餐館,每人點了一個沙拉及一盤菜(包括土豆、面條或米飯),此外還有葡萄酒和啤酒。同行的企業家問我:“這算是宴請嗎?”我回答:“當然是。”第一次出國的企業家又問:“既然是宴請,爲何才一人一份?”我告訴中國企業家,即便是宴請,德國人也是每人一盤,並不會上滿桌的菜,大家你一筷我一筷地互相分享口水。飯後,市長掏錢買單。見市長沒有要發票,中國企業家又問我:“這頓飯到底是誰買單?是市政府公款嗎?”我說:“是市長自己掏腰包請客。”企業家終于醒悟過來 :原來是自己掏錢,怪不得這麽摳門。

德國人對吃如此摳門,可能與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有關。德國人認爲“吃爲了活著”,而中國人則是“活著是爲了吃”,兩種不同的生活理解,造成了完全相反的飲食文化。那麽,什麽是德國人的生活態度呢?以下一些生活細節可能有助于揭開德國人對生活的真正看法。

三 旅遊是德國人最普遍的愛好,很可能是德國人最大的支出
  
旅遊是德國人最普遍的愛好,也很可能是德國人最大的支出。德國休假時間是全世界最長的國家之一,對德國人而言,早在一年之前就把第二年的休假時間、目的地都規劃好,甚至連旅行社都找好了。休假對德國人是雷打不動的事情,一般不會輕易作出改變,除非是旅遊目的地國家發生戰亂或自然災害。有錢的人會選擇到國外,特別是亞洲、美洲甚至非洲等遙遠的地區,錢少點的在歐洲範圍轉悠,例如到西班牙的馬略卡島。馬略卡島是西班牙巴利阿裏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也是德國人最喜歡度假的西班牙島嶼。島上的德國遊客之多和德語的普遍使用程度甚至讓人懷疑是否真的離開了德國。有人戲稱,馬略卡島是德國的第17個州(德國共有16個州),難怪有德國人說,德國政府應該把馬略卡島買下來。

即使是最沒有錢的人也要想法到德國的其他城市轉一圈,盡量在太陽下暴曬,把皮膚曬黑。回到居住地後,有意把外衣脫掉,露出脖子上黑中透紅的皮膚,目的是向他人顯擺: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旅遊了。如果真是到國外旅遊了,那麽在國外的見聞肯定是很長時間和朋友聊天的主要內容。

肆 德國人每月大約會把工資的5%-10%用于購書
  
德國人的第二大愛好是看書,買書成了他們重要的一項日常開支。我的好朋友沃爾夫朗博士畢業後到德國東部地區一個小鎮去當牧師,其夫人伊麗莎白在教堂做專職的鋼琴師。他們拿的是固定工資,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談不上富裕。夫婦倆很好客,經常邀請我去他們家玩。德國人吃飯比較簡單,面包、黃油、果醬、奶酪、蔬菜沙拉和香腸而已,至多還有一鍋熱面條或土豆。可能他們還理解不了中國皇家一頓飯60道菜、送菜精確到秒的奢華,所以吃飯就這麽將就。偶爾也會到花園裏燒烤,喝點小啤酒,這算是他們最有情調的吃法了。

但讓我震撼的是他們的書房。這是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一間是主人臥室,一間是客房,另外一間是書房。書房很寬大,大約二十多平方米。房間三面牆上全是書架,塞滿了各種書籍,而且大都是精裝。德國書籍很貴,每本大約在20-50歐元之間,按當時的彙率折算,相當于人民幣200-500元。而牧師的工資並不很高,尤其在德國東部地區,他的工資每月才2000歐元左右,而夫人的工資更低,還不到1000歐元。沃爾夫朗告訴我,他有2000多冊藏書,如果按照每本平均30歐元計算,藏書的價值就達6萬歐元。我問他:“這些書都是買的嗎?”他告訴我,大部分是自己買的,也有少部分是別人贈送。

我到過的德國家庭,毫無例外都有一間書房,而且書籍很多。德國人把書買來可不是擺設,而是認認真真地閱讀。我在巴登州于爾根家住了3個月,每天晚上都在花園的躺椅上聊天。每當我提出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解答,于爾根都會說“等等”,然後到書房把書取出來,詳細給我解釋。如果沒有讀過,我相信他很難這麽快就找到相應的書籍。當然,也有可能是書籍分類合理的緣故。不管怎麽說,愛書是德國人普遍的特性。

正因爲對書的喜愛,所以對德國人而言,如果上門做客或遇到朋友的生日,送書可能是很好的選擇。與其他東西相比,書是很有面子的禮物。我清楚記得,在德國生活期間,收到最多的禮物就是書籍,回國時坐的是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的飛機,這家公司對包裹重量要求很嚴格,所以只好忍痛把書籍全扔了。

很多德國人飯後或閑暇時經常在書房裏靜靜地看書,即使在公共汽車或火車上都書不離手。這樣認真讀書的場景在德國經常見到,無論是坐在車上還是在廣場小憩。在德國人看來,讀書不僅在更新和補充知識,同時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德國人每月大約會把工資的5%-10%用于購書,這是一筆相當固定的開銷。

伍 機械迷米勒,將200萬歐元花費在自己喜歡的機械研究上
  
克裏斯是個腼腆的小夥子,他來自慕尼黑,住在郊區小鎮上,假期偶爾邀請我去做客。我們從萊比錫坐火車過去,他還精打細算地和我們一起買周末票(這是一種特殊的車票,每張29歐元,可以5個人同時乘坐,周末不限次數),有時還到火車站去問陌生人,是否願意轉讓剛用過一次的周末票。運氣好的話可能別人就不要錢了,但一般10歐元就可以搞定。

到了他家才發現這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土豪。雖然父親早已去世,但祖上留下了一棟豪華別墅:有遊泳池、健身房、車庫,當然還有寬大的書房。最令我吃驚的是他的地下室:裏面擺滿了裝有葡萄酒的橡木桶,還有一排排的酒架,酒瓶平放在架子上。他告訴我,大部分是爺爺和父親留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己購買的。他最大的愛好是收藏紅酒,而且對酒也很有研究。每當一起品酒的時候,他都會告訴我,這瓶酒的原料是哪個季節采摘、出産廠家和生産年份。

德國領導力學院院長皮諾先生在上班時候是個工作狂,但下班後卻有自己的特殊愛好。他住在博登湖畔的一棟別墅裏,別墅共三層,在第三層有一個大房間,裏面堆滿了各種打擊樂器,比我看到的普通打擊樂隊的樂器還多。這全都是他自己買的,大概花了幾萬歐元,下班後打擊樂器成了他最大的愛好。皮諾說,這個愛好給他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釋放壓力,另一方面是使他經常保持激情。是的,皮諾在學院是一個充滿激情的領導者,人們能從他的眼神和每一個動作感受到活力,員工們都以崇拜的心情面對他。但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是打擊樂器這個愛好給了他激情和力量。

米勒老先生是個機械迷,他寬大的地下室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機房,裏面全是各種工具和機械。米勒今年73歲,原來是個機械工程師,退休後地下室就成了他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陰暗、雜亂無章,而是整潔幹淨、物品擺放得很有規矩。米勒的這套機器用來軟化水和飲料的礦物質,使其對身體更爲“友好”和“有用”。據他講,爲了研制這套設備,20年時間裏已經花費200萬歐元。對此,我有些不解:人生有幾個20年?何必用這麽長時間、花費這麽多錢來幹一件事情?米勒先生的回答是:上帝賦予我這個能力,我爲何不去做?我不做,誰來做?

當然,並不能由此得出結論,德國人完全不愛好吃,吃貨哪兒都有,但比例肯定不如中國高。吃只是德國人生活中一個較小的部分,他們更多是將錢花到自己的業余愛好上去,例如旅遊、看書、收藏、音樂或發明創新等。通過這些業余愛好來補充他們的知識,釋放能量或得到某種樂趣,從而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工作起來也更有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