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五十五歲到八十五歲才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五十五歲到八十五歲才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如今人的壽命的增加,不再是那種苟延殘喘的拖長時間,而是有效生命的延長。

有效生命指的是我們活著,能在意識上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能在體力上料理自己生活,並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

與古人相比,我們的有效生命足足延長了1520年。
體力的充沛引起心理上比前人更為年輕,
杜甫在寫“少陵野老吞聲哭”時才45歲。
蘇東坡寫“多情應笑我,早早生華髮”時,剛滿47歲。
古人到50多歲時心態就已衰老,56歲的杜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時,給我們一副步履蹣跚、老態龍鍾的模樣。

在今天,就算五六十歲的人自稱為“老人”,恐怕也沒人認可。


前兩年,《今日美國》雜誌 報導二戰後的嬰兒潮已進入退休的年齡,認為和他們的前輩相比,這一代人精力體力充沛,生活豐富多彩,對人更加慷慨。所以,55歲到75歲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如果注意保養,適度地鍛煉,好好把握,
完全可以把這段年齡延至80歲乃至90歲。

之所以說55歲到85歲這是人生的一段黃金時光,
是相對於其它的人生階段來說的。這段時光有下面幾個特點:

第一,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年齡段已過了人生最辛勞的階段。

人剛離開懵懂的年齡,還沒作好準備,便被拋進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人生軌道中。從學著幫孩子換尿片到陪孩子上琴課或學游泳,我們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多半不是為自己的。
離開家到公司,職場裡同事間為加級晉升相互競爭,越是高層次的職業,競爭激烈越是常見。憂鬱症成為流行病。
當我們進入五六十歲時,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至少過了需要我們很多照顧的年齡。而工作上,我們已經達到了那個層次的高峰。不必要為晉升終身教授而連夜寫論文;也無須對領導唯唯諾諾,生怕丟了飯碗。

有的人興許正盼著公司把他炒了,好多領幾個月的退休金,多拿兩年的低保救濟。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心態平穩,對生活滿意度最高。

第二,這個年齡段的人,智力達到人的最高點。

人的體質到三十歲後開始下降,但人的智力卻仍在發展,至少到70歲以上。
玩腦筋急轉彎之類,我們興許玩不過小年青。
但考慮問題的周到和精細,卻絕對勝過他們。
面對突發的事件,我們會比年輕人更顯得從容不迫。
處理生活難題,我們經驗豐富,游刃有餘。

第三,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濟收入比較穩定。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對老年人的唯一的好處是他不需要為著金錢去幹壞事了。
金錢是萬惡之首。所以,我們不會像年輕人一樣急功近利,為了眼前的利益去鋌而走險。穩定的收入給我們提供了物質手段,讓我們去“享受”我們鍾愛的所有事情,不管是追尋童年的夢想,還是修補青春的遺憾。
對人來說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第四,這個年齡段的人體力尚佳。

走路雖未必健步如飛,但也沒到吳牛喘月。
我們有的是精力去藝海拾貝、史林攬勝。
旅遊、釣魚、讀書、聽音樂、淘古玩、倘佯於山水之間、獵奇在市坊之中。
借用王羲之的一句話叫“信可樂也!
把握這20來年的黃金歲月,關鍵在於更新觀念。

首先得認為自己還很年輕。新鮮的事物能接受,花前月下和年齡無關。
孩子長大飛走了,是人生的規律。
我們沒必要再去操勞他們的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那是他們的人生,他們的責任。
其次,不要讓案牘勞形,瑣事纏身,為自己擠出更多的時間。
切記唐伯虎所說的“世上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下”的警戒。

人類學家認為,人有十種獨特的生物特徵。
其中之一是:其它動物過了生育年齡,很快就死亡了;
而人在生育年齡過後,生命的旅程還很長。
所以,珍惜這一段頗長的黃金時段也是造物主的恩賜喔!


然而要珍惜就得有所為,為此應力求做到以下七點:

一、不貪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裡的「得」就是「貪得」,想要擁有什麼的物質慾望。
人老的時候為什麼要「不貪」?
因為你的體力、精力、記憶力、拚鬥力……都大不如前,這時如果仍然和年輕時一樣,什麼都想要,你的日子肯定會過得十分辛苦。
這時候要放下貪念,也就是孔子說的:戒之在得。
不貪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又是什麼?
凡是「基本生活」不需要、用不到的就不要。
什麼是基本生活所必須的?
你能吃多少、喝多少、穿多少、住多少、玩多少!
例如財富,如果已經累積足夠的養老金,再多的要了有何用?
為兒女做打算嗎?你已經七十歲,你的兒女年紀有多大?
那麼大的兒女,如果還需要你的經濟照顧,除非他是智障、殘廢,
否則這種沒出息的兒女不要也罷。
除了 不應有物質的貪念,也不應有物質的「比較心」。
好比說名牌皮包、手機,不要因為別人都有,所以自己也想擁有一個,
而不問自己是否是真的需求?
不管是什麼東西,沒有需求就不要,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
人到七十,還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這不悲哀嗎?
我就是我,管你如何看我、如何想我,我還是我。也因此,在人生剩下的歲月裡,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其餘都不要,這就是孔子說的:戒之在得!


二、不嘮叨

世間的萬般事物之所以如此,都有它的道理。
管你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它還是如此。
什麼政治啦、利害啦、黨派啦、社會亂象啦……管他那麼多幹什麼?
至於家人,好比說老伴、兒女、孫子女……你已經管了那麼多年,
如果他們依然故我,再管下去又有何用?
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要嘮叨,囉囉嗦嗦像唸經似地唸個不停。
如果實在看不下去,溫和地提醒一聲,最多兩聲,也就足夠了!
再說下去就是「令大家都討厭」的嘮叨。想想當年你年輕的時候,父母以為愛你,不停地在你的耳邊「叮嚀」,你當時有什麼感覺?人生最可怕的,是不能記取教訓,以致日後成為自己當初所討厭那一型的人!年輕時如果你討厭長輩對你嘮叨,將來當你成了長輩,也請不要對你的晚輩嘮叨。

三、不活在過去

最怕老人絮談自己往日的"豐功偉業"。第一次也就算了,還有一點新鮮感。
不幸的是,很高比率的老人依然習慣活在過去,喜歡不斷地、重複地談論往事。尤其是"當年勇",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而且是同樣的一段老故事。
可能見了十面,就會說個七八遍,到後來倒背如流、兩耳長繭。
當然,喜歡活在過去是人的天性,不要說老人,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喜歡擺"當年勇",一旦談到這些話題,我頓時覺得精神格外振奮、言語格外犀利,大有欲罷不能之勢。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聽得不耐煩了,皺眉問我:這些都是過去,你講它有什麼意義嗎?頃刻之間,我暗暗慚愧。從此,我曉得暗自檢討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話題,也開始留意別人談話的內容,這才發現"活在過去"是大多數人的毛病,而且越老越嚴重、功勞越大越嚴重。
回憶,只須跟"和你有共同記憶"的朋友一起分享。其他無關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不同經歷、職位層次的人,少跟他們顯擺自己的“光輝”過去。

四、不堅持己見

堅持己見從別人的角度看就是固執。
越老越固執,聽過這句話嗎?這是事實,也是普遍現象。

老人為什麼固執?可能原因如下:

1、老人累積了許多的人生經驗。當他碰到新事件往往用以往的經驗做比較,並迅速做出結論:是好或壞,是對或錯,是可行或不可行!

2、老人不太能接受新事物。這讓老人的許多想法,例如人生理想、生涯規劃、生命的價值觀……和年輕人的認知都有一段差距。

3、人越活,會為自己設定越來越多的框框,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而且,只要自己衣食無慮,往往就會?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

4、面子問題。年輕時如果長輩教訓你,即使心裡不服,還是會忍下來。可是,等到你成了長輩,如何能再忍受年輕人對你的糾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