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破產的是大師 不是理論

破產的是大師 不是理論

Michael Porter
(攝影者.翁挺耀)
全球發生兩次金融海嘯以來,一堆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接連倒下,讓我們逐漸比較習慣聽到壞消息。但是在2012年感恩節這一天(11月22日),台灣媒體曝光的這一則最新壞消息,又讓我有「驚弓之鳥」的感覺。
那就是聞名全球的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他所創立的管理顧問公司摩立特集團(Monitor Group)申請破產保護。
我心中的畫面是,若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學校教授或企業講師正在講解波特的五力分析理論,台下學員在休息時間看到這則新聞,這堂課還能不能講得下去?
「原來管理大師自己都沒在管理的。」
「虧以前還讀了那麼多他的理論,都是騙人的!」
這是我在skype上面收到的評論。讓我想了很久,但是沒有立即認同或反對,也沒有嚴肅的去爭辯對或錯。
商場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方,再精闢的理論,都不如財務報表上面的經營成果來得有說服力。波特所創立的公司破產了,這不是主觀的評論,這是客觀的事實,更不需要去爭辯。
他所創立的摩立特集團(Monitor Group)跌了一大跤,遭遇了重大挫敗,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另一方面,波特自1979年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過去三十年來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力是不是事實?當然也是。
有人對理論不屑一顧,波特的暢銷書對他們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但是也有人直接或間接受惠於波特,在實際營運上找到方向、提升績效。如果沒有紮實的成果,你認為新加坡政府、財星五百大企業禮聘波特為顧問,只為了得到大師的「形象」加持嗎?別開玩笑了。
可惜在這個「二分法」充斥的世界,許多人急著為新看到的事件和現象下結論。事情的正反角度、深淺意涵,不見得有太多時間去思考。


若是人們針對這件事區分為「擁”波特”」與「反”波特”」兩大族群,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這正是資訊爆炸時代、速食思考模式下的產物。
要擺脫這樣的盲點,不仿重新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和波特的關係」。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不管是產業第一線的業務實戰,或是在諮詢顧問的領域,波特的「價值鏈」與「五力分析」已經成為策略思考的「模板」,也就是檢驗商業模式的基本動作。
我們重視組織內外的價值傳遞流程,不斷詢問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增加什麼附加價值;我們也時常盤點競爭力的五大面向,從競爭者、供應商、客戶、替代方案、潛在競爭者的角度來檢視自己。
這些嚴謹、系統化的思考邏輯,對於發生在我自身經驗的正面影響,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在摩立特集團破產之前、之後,它都沒有改變過。
就我個人的看法,理論和實務永遠都有落差,也永遠可以分開解讀。理論再好,也有可能因為執行的誤差,而使得實務結果不如人意。
不只是波特,從品管與製造觀點出發的六標準差(Six Sigma)、精實系統思考(Lean Thinking),一直到行銷領域的STP、4P,我所親身參與或間接觀察的案例裡面,一套相同的理論,在不同個案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理論本身是死的,執行與應用是活的。兩者如果不是存有太多變數與落差,那麼商學院第一名畢業的學生,「理論上」就可以去管理一家企業。但是事實上可不可行,大家都有清楚的答案。
只是這一次的落差,發生在一個長期帶給我們管理信仰的人身上。在需要驚嘆號刺激票房的媒體面前,的確是一個好題材。
它或許改變了部分大眾對這位大師的觀感,但是它沒有改變我對理論本身的推崇。
沒錯!波特的公司倒下了。但是你仍然有可能用他的理論,讓你自己的組織屹立不搖。這兩件事情並沒有衝突。
因為波特並不是完美的人,我們所處的商業世界也是。
作者簡介_吳育宏 隱藏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外貿協會國際企業經營班兩年期英語組,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學士。十餘年行銷業務、經營管理經驗,產業涵蓋商業流通、機械製造、通訊電子、物流運籌、商業諮詢等。著有台灣第一本聚焦於B2B銷售的管理書籍「突破業務最前線」(聯經出版社)。Facebook粉絲專頁:吳育宏的銷售智庫(facebook.com/Sales.ThinkTan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