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領導不是秀權力 是照亮人的價值


領導不是秀權力 是照亮人的價值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13 

在新知識時代,領導力不是來自於頭銜、排名或是地位,是來自於「道德權威」;而道德權威來自於願景、熱情、紀律與良知。
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認為,如果管理人就像管理物一樣,領導力將等同於職位,而不是一種選擇。不幸的是,許多有權威地位的人,對待人就像對待物,缺乏理解,阻礙他們開發部屬的才智、天賦與主動性,讓部屬離心離德。

柯維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強調,
真正的領導力並非藉由合法權威取得,而是藉由「道德權威」取得,領導力來自於願景、熱情、紀律與良知,來自於發現自我內在的聲音,並啟發他人看見自己的潛能與價值。以下是專訪紀要:
信賴力 能釋放他人的潛能與熱情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您提出《與成功有約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相距十五年後,您提出《第八個習慣》,是什麼因素,促使相距十五年後提出此論點?這段期間職場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柯維答〈以下簡稱答〉:這十五年,我們生存的世界經歷深遠的改變。十五年前,柏林圍牆被撤除的那一刻,被視為是資訊、知識工作時代的開端。在當時,僅有兩到三成的人是從事知識產品與服務的相關工作,現在,有達到八成的工作與此相關。這就是最大的轉變
我們同時也面臨了其他顯著的轉變。我們正感受資訊民主化的豐碩,透過網際網路,人們的思想得以即時聯繫;我們同時見證全球化所帶來的效應,無論是經濟、市場或是社會等層面,都以我們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動著。
我們生存在持續變動中的環境,人們變得越來越重視、且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權益。相較以往,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多數的人都是
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並將自己視為自由的個體,有著多元的選擇。
問:知識工作者增加與《第八個習慣》有何關連?
答: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勞動生產力提升五○%是二十世紀管理學上最重要的事情。」在二十一世紀,管理學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提升知識工作的產能及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二十世紀時,對於企業而言最重要的當屬其生產設備;但在二十一世紀,無論是否屬於商業範疇,取而代之的是知識工作者及其生產力。

不幸的是,雖然我們現在存在於知識工作者時代,但是我們仍是以工業時代的模式在管理組織,人的潛能將因此遭到削減與壓制。在工業時代的模式中,聲音〈voice〉是不被重視的,更甚的事,我們試圖將此模式帶進家庭中,並以此控制家庭關係。
第八種習慣的核心旨意,即在與他人建立關係,並在組織中以此方式建立信賴關係,除非能獲取他人的信賴並且授權予他人,否則人們的潛能將無法被全盤啟發。雖然這看起來像是較為理想化的目標,但卻是實際可行的。我們每日都在面對持續變動的世界,身處這樣的環境中,組織或企業想要競爭並獲得成功倍加困難,除非能擁有莫大的勇氣,有遠景的行動,否則如何能將創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佳化?要想提升人們的表現,除非能釋放他的潛能並激發他的熱情。

問:你如何定義領導力?

答:
我將領導力定義為「個體能在發覺自身的過程中,溝通潛能與價值」。領導力不是來自你所處的位置、頭銜、排名或是地位,領導力是藉由「道德權威」〈moral authority〉獲得,而道德權威必須藉由專注、誠實、熱情與值得信賴來建構,這可能發生在任何組織任何層級的人身上。縱使有合法權威,無法秉持原則的領導者是無用的。

領導力 能激發他人看見自身價值

印度聖雄甘地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從未在任何競選中當選過,但是他改變了世界。雖然缺乏合法權威,但是他擁有願景、熱情、紀律與良知,藉由這些,他取得道德權威,並且啟發他人看見自己的潛能與價值。最終,他終於幫助印度自英國殖民地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並且持續地啟發了全世界
問:在您接觸的諸多案例中,落實「第八個習慣」最大的挑戰為何?
答:很多人認為自己毫無權力且處於受害的角色,因此無法發覺自己的聲音。他們看不見自己的整體其實包括了:身軀、心智、心靈、精神與
最有權力的禮物 ——選擇的自由因為有選擇,所以我們應該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負責,當事情超過我們控制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反應方式。這種能力稱為積極主動〈proactive〉,積極主動的人,無論他人說法如何,都能夠對自己的想法、感覺與行動負責。
問:你在《第八個習慣》一書中,非常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和諧與高效能有關嗎? 
答:我們深信一個不願意花時間在家中的人,不可能真心願意待在辦公室。

專注力 讓自己自我負責的驅動力
問:對於社會新鮮人,你有何建議?

答:我的建議是,當你開始從事能學習並且提升自己的工作時,學著對自己所學負責;多多藉由閱讀好書、參與課程或是閱讀與事業相關的雜誌,以增進自己的技巧與知識。當你面對困難時,別忘記專注於自身的重要性,並維持專注力。別忘了預先做好準備,並且始終如一、信守承諾,專注於對你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並保持平衡。或許剛開始,人們並不會注意,但不久後你將發現自己的重要性。

你還需要第八個習慣 
多數組織仍把工業時代的控管模式,應用於知識管理,抑制了部屬的真正價值與潛能。「找到自己內在聲音」與「激勵他人尋找內在聲音」,正是新知識工作時代,追求成功的密碼。


請聽聽下面這些人的心聲:「我進退維谷,陷入一成不變的生活裡。」

「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我累極了,筋疲力盡。」

「沒有人真正讚賞或感謝我,老闆根本不了解我的才能。」

「我覺得壓力太大,什麼事都那麼緊迫。」

「我感到無聊透頂,浪費時間。我的滿足感幾乎全部來自工作之外。」

「我想有所改變,卻辦不到。」

這些是人們內心中最常發出的吶喊——全球成千上萬為人父母者、工人、服務員、經理、專業人士和執行長,面對現實世界、努力奮鬥時,說出的肺腑之言。

我經常詢問來自世界各地的聽眾:「有多少人認為,在你們公司裡,大多數員工所擁有的天賦、才智、能力和創造性,遠遠超過現在的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絕大多數聽眾舉起了手。但同樣地,有許多人承認,為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任務,正承受巨大壓力。

請想一想,人們面臨著巨大而不斷增長的期望,鞭策自己在複雜無比的世界上,完成超過能力的任務,卻無法充分發揮真正的才智和能力。你能想像,由於不能充分發揮熱情、才智和能力,個人和組織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嗎?這比所有的稅款、利息以及勞動成本加在一起還多!

內在聲音,啟動靈魂的密碼
在我提出讓人生全面成功的「七個習慣」以後,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七個習慣是關於提高效能,它們是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原則,它是進入遊戲場的「入場券」。但想要在這個全新的時代生存、創新成長、業績出色,需要奠基於效能,甚至超越效能。而這新時代的要求和人們內心的聲音,就是卓越——有成就感、熱情的執行,以及做出重要貢獻。

「第八個習慣」不是增加一個遺漏的習慣,而是一個全新的習慣。這是一種讓人找到並駕馭其他習慣,迎接新知識工作時代的力量。
第八個習慣就是:「發現內在的聲音」。
心聲位於中心,而圍繞它的是天賦才能、熱情、需求,以及良知。如果某項工作能開發你的天賦才能、喚起熱情,而且世界也需要、良知也敦促你去行動,那麼,你的心聲、你的召喚、你的「靈魂密碼」就在那裡。

有一次,我巧遇葛拉米銀行〈Grameen Bank〉的創始人尤納斯〈Muhammad Yunus〉。葛拉米銀行是個特別的機構,它成立的唯一目的是向孟加拉最貧窮的人發放小額貸款。他告訴我,他的努力起因於孟加拉街道上發生的一個事件:

刻板認知,蒙蔽銀行家的腦和眼

二十五年前,我在孟加拉的大學裡教經濟學。當時國家正處於饑荒,我帶著剛獲得美國博士的熱情,在教室裡教著經濟學的優雅理論,而走出教室,就看見大街上到處是骨瘦如柴的人,他們在等待死神的來臨。

我覺得我所學的、所教的都是假的,對於人民的生活毫無用處,所以我試圖探索緊鄰校園的村莊裡,人們的生活狀況。有一天,我遇見一位正在製做竹椅的婦女,談話中我發現她每天只能賺美金兩分錢。我簡直無法相信,一個人工作得這麼努力,做出的竹椅那麼漂亮,賺到的錢卻如此的少。她向我解釋,因為她沒錢買竹子,只能向收購商借錢,而收購商強加的條件是:婦人只能把竹椅賣給他,價錢也由他來定。

她實際上成了收購商的奴工。那麼,竹子的成本又是多少?她說:「大約美金二十分,質量好的二十五分。」我想:「人們為了二十分而受苦,難道沒人可以為此做些什麼嗎?」我正想著是否要給她二十分時,突然有了另一個想法——把所有需要這類錢的人列出清單。我和一個學生一起去那個村落,花了幾天時間列出一張清單,共有四十二人。把所需的款項相加後,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共才美金二十七元!我為自己所屬的社會感到羞恥,這個社會居然無法為四十二個辛勤勞動、技能高超的人,提供區區二十七美元。 

為了擺脫羞恥,我拿出了二十七美元給我的學生說:「你把這些錢給他們,說是貸款,但他們可以自己選擇還錢的時間。這樣他們可以把產品賣個好價錢。」

這些人收到錢後非常振奮,也讓我深思,「我現在該怎樣做?」我去見一位銀行分行經理,建議他們貸款給這些窮人。他說:「你瘋了,怎麼可以貸款給窮人?他們沒有信譽。」我懇求:「這只是一筆很小的錢。」他回答:「不行,我們的規則不允許。」他建議我去見銀行高階主管。

我接受建議,去找那些可以做決策的人,每個人的回答都差不多。奔波幾天之後,最後我提出自己做為擔保人。於是他們貸款給我,而我則把錢借給我想借的人。

銀行反覆警告我,收了借款的窮人不會還錢。令人吃驚的是,他們還了每一分錢。但銀行說:「這些人只是在欺騙你。他們會借更多的錢,然後就不還了。」於是,我借給他們更多的錢,他們仍然還了。

這似乎變成了我和銀行之間的抗爭。銀行總是說試更多的村落,真相就會大白。於是我又推廣了五個村落,結果每個人都還了錢。銀行仍不服輸,說:「十個、五十個、一百個村落,就不行了。」他們接受的訓練是窮人不可信賴。銀行家的頭腦和眼睛,受到了知識的蒙蔽。

最後我想,既然我完全相信窮人能借錢還錢,為什麼不自己成立一個銀行?我提出申請,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了政府。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我們成立了銀行,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銀行,可以隨心所欲的發展,它果然也把我們做的事發展壯大。

現在葛拉米銀行在孟加拉的四萬六千多個村落發展業務,有一千二百六十七個分行和一萬兩千名工作人員。他們甚至還貸款給乞丐,幫助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擺脫痛苦、求得長期解決的最好方法,首先要理解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本性問題。在尤納斯的例子中,問題主要在於拒絕貸款的銀行家源於片面的、根深柢固的錯誤思維模式,或對人類天性的錯誤觀念——低估了窮人對財產的判斷力、低估了他們的才智和潛能。

我發現,許多影響力深遠、貢獻卓越組織的建立,起源於重大的變革。這些變革,往往始於一個人的抉擇。因為他們認識自己的本性和天賦,利用它們開發出自己想成就的偉業他們採取主動,運用智慧理解需求與機會,並運用獨特的才智來滿足這些需求,這又反過來提高了內心的積極性,結果就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簡而言之,他們找到且運用了自己內在的聲音,服務並激勵他人。同樣重要的是,他們還選擇去影響、激勵他人,讓更多人也透過同樣的原則,去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這就是「第八個習慣」的真諦:「發現內在的聲音」,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二是「激勵他人尋找內在的聲音」。
管人如管物,人會喪失主動性

我們生活在知識時代,然而大多數組織仍然採用工業時代的模式運作,抑制了人類潛能的釋放。許多處於權威地位的人,沒有看到部屬的真正價值和潛能,無法完整而準確的理解人類天性,他們對待人就像對待物一樣。這種缺乏理解的狀況也阻礙他們開發部屬的才智、天賦和主動性。

如果管理人就像管理物一樣,人們會將領導等同於職位,不認為它是一種選擇。然而,領導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必須自己去贏得的自由——只有當你贏得之後,領導才會變成一種選擇。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工作中無法得到滿足感?
為什麼大多數組織無法激發職員的才能、機智和創造性?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真我——也就是對於人類天性,有著不完整的思維模式。

因為人有選擇的自由,會因為自己所受的待遇,以及如何發揮天賦才能,而選擇對待工作的態度。選擇範圍很廣,從「反叛或離開」、「懷著惡意的服從」、「自願的服從」、「快樂的合作」、「衷心的奉獻」到「創造性的振奮」都有。

現在,請你思考,在下列五種處境中,你會從上述六個選項,選擇哪一種?

一、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你的組織中盛行各種政治遊戲,存在裙帶關係,報酬體系不公平,你得到的回饋不能準確反映你的貢獻。

二、你得到的報酬還不錯,但沒有受到和善的對待。你沒有得到尊重,所受的待遇也反覆無常,很大程度上由你老闆的情緒來決定。

三、你的報酬不錯並受到和善對待,但需要你提出意見的時候,卻只能採用別人的意見。你的身體和心靈受到了尊重,但你的心智卻沒有。

四、你的報酬不錯並受到和善對待,而且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但總是讓你挖了洞又填上,或者要求你填寫既沒人看也沒人用的報告,你的工作沒有意義。

五、你的報酬不錯並受到和善對待,而且還創造性的參與了組織的各項工作。但和客戶、同事的溝通存在許多謊言和欺騙,也就是無法顧及心靈的需求。

請注意,這五種處境涉及了全人思維的所有四個層面——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如果忽略其中一個,人就變成了物。為了激勵他們,你必須施加控制、管理及軟硬兼施的物質刺激。
我曾經在世界各地、各種情況下提問這五個問題,回答幾乎都是最下面三種——反叛或離開、懷著惡意的服從,最好的情況也只是自願的順從。但是,在知識時代,人們唯有在從事「完整的工作」,是一個「全人」而受到尊重時,亦即當他的報酬不錯,受到了和善的對待,能發揮創造力,而且有機會以符合原則的方式服務人類需求的時候,他才會選擇最上面三個選項:快樂的合作、衷心的奉獻或創造性的振奮。

四大才能,已種下的潛能種子

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隱藏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能之中;雖然是潛伏的、尚未開發,種子卻早已種下。但是,若我們不下定決心並為此做出努力,大部分仍會停留在未開發狀態。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內在潛力,我們應該積極運用、開發天賦才能,獲得的將會增加,能力也就越大。

我們天性的四個要素是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與這四個部分相對應的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四項才能:身體才能、智力才能、情感才能,和精神才能。
智力才能〈Mental Intelligence/IQ〉即我們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維、語言運用、心靈演練以及理解的能力。  

身體才能〈Physical Intelligence/PQ〉我們經常忽略它,但只要想想,在沒有任何意識努力的情況下身體仍持續運轉,你就知道它的存在;許多科學研究的證據顯示,身體、思想和感覺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

情感才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EQ〉是一個人自我了解、自我意識、社會感覺、設身處地、與他人成功溝通的能力。情感才能比智力才能更是溝通、人際關係和領導方面的成功關鍵。

精神才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SQ〉幫助我們分辨哪些是良知的一部分,以及成為「羅盤」真正的原則。羅盤永遠指向北方,保持高度道德權威的關鍵,就是永遠遵循「真北」的原則。

在生活中,人類的四項天賦才能相互重疊。開發這些才能,將有助於你發揮影響力,以及激勵他人尋找心聲的能力。
以願景、自律、熱情和良知表達心聲

如果我們研究那些成就偉業的人——對他人有巨大影響、做出卓越貢獻、促使變革的人,你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他們藉由堅持不懈的努力,極度開發了自己的四項天生才能。這四項才能的最高表現就是:願景、自律、熱情和良知。它們也代表我們表達自己內在的聲音的最佳方法。

願景: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當你尋找自己的願景時,首先要問自己:這個願景是否喚起了我內在的聲音、能力,以及獨特天賦?它是否給予我一種「召喚」的感覺,給予我一個值得獻身的事業?願景不僅包括物質世界的可能性,還包括你如何看待他人,以及他人潛在的可能。

自律:自律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性。格雷〈Albert E. N. Gray〉窮畢生之力尋求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最後他發現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雖然勤奮、幸運和人際關係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成功者習慣去做失敗者不愛做的事」。成功者未必喜歡做這些事,但卻能克服情緒,堅持對目標的追求。

熱情:亞里斯多德說過:「你的天賦才能與世界需求交會之處,就是使命所在。」哪裡有你的熱情,你的心聲就在那裡。它是願景和自律的燃料。當其他一切都持否定態度的時候,它仍然驅使你前進。

有一種很流行但錯誤的觀念認知,一個人所擁有的技巧就是他的天賦才能。其實技巧不是天賦才能,反之,天賦才能卻需要技巧。有些人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天賦才能,如果組織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只需要技巧,就不會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心聲。他們會完成工作,但需要監督和不斷施予動力。

良知: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說過:「有兩件事總是讓我驚訝不已——高處的蒼穹以及內心深處的道德法則。」良知可以引導我們改變人際關係,甚至改變願景、自律和熱情。良知還能將熱情轉化為同情,產生對他人的真誠關懷,使他人的痛苦得到分擔。《路標》〈Guideposts〉的作者瓊斯〈Joann C. Jones〉講述了她的大學教授如何教她按照良知來生活和學習:

我在護校的第二個學期,教授進行了一次隨堂測驗。我一開始毫不費力的做完各項題目,直到最後一個題目:學校聘雇的清潔人員叫什麼名字?我覺得這肯定是個玩笑。我見過這個清潔人員幾次。她身材很高,五十多歲。但我怎麼會知道她的名字?我交了考卷,最後一題留下空白。

這堂課結束前,有學生問教授,最後一題是否計算在測驗的分數內時,得到的回答是:「當然。你們在職業生涯中會遇見很多人,所有的人都是重要的。他們值得你的注意和關心,即使你所做的僅僅是微笑和問個好。」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教訓,後來,我也知道了她的名字是多蘿西。

當人們努力按照良知生活的時候,就會保持誠信與平和的心態;不按自己良知生活的人,不會感受到這種內心的誠信與平和。他們會受利己主義的驅使,試圖控制人際關係。雖然他們有時假裝和善可親或設身處地,但總會巧妙的實施操縱,甚至是和善的專橫獨斷。

全人發展,天賦、良知與熱情的交會

我推薦下述簡單的思考方法:一個「全人」〈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他有四項基本需求〈生活、學習、愛和發揮影響力〉、四項才能〈身體才能、智力才能、情感才能和精神才能〉及相應的四個最高表現形式〈願景、自律、熱情和良知〉,這些都代表了他的心聲的四個層面〈需求、天賦才能、熱情和良知〉。

內在的聲音位於天賦才能、熱情、需求和良知的交會點上;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契合了你的天賦才能、點燃讓你出於良知
的驅使,想去滿足世界的熱情,這兒就是你的心聲,你的召喚,你的「靈魂密碼」。


*╭╮ ╭╮  ╭╮  
  ││ ││  │└╮ 
╭┴┴─┴Ⅲ╮~└─╯ 
│ ﹋ ﹋ │   ╭─────────╮
│   │ ╭╮幸福快樂好心情
│    │╰╯╰─────────╯
╰─m∞m─╯
╭╮☆╭╧╮╭╧╮╭╧╮╭╧╮╭╧╮╭╮☆〞  
╮║│║│║│║│║│╰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