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的演講 “心靈的結構與物理”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的演講 “心靈的結構與物理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的演講 “心靈的結構與物理”         2016.03.19於南山放生寺
記得是一兩個月前吧,忽然在友人的臉書上發現了李教授多年來首次的演講預告大為驚喜,因為自李教授出第一本書以來,我是他的忠實讀者,一路追隨他研究這塊神秘而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身為台灣最高學府的教授與科學研究者,一腳從手指識字踏進研究人體的特異功能現象,屢屢遭受主流學者的非議與質疑,李教授仍然一路堅持,即便升任了台大校長之後,他也沒有放棄,只是不再出版科普書籍與對外演講,保持低調。原因是什麼我相信是他碰觸到了科學無法涵蓋的迷人世界,欲罷不能。演講中他以哥白尼為例,說明只要有人嘗試打破既有框架,就注定遭受打擊。我佩服他能以開放的心態從事研究,堅持走入這塊科學未曾探究的處女地,嘗試用科學來解釋這種種現象。經過多年的沉潛、研究、思索,他在2014年提出了他的論文,我終於能在此次演講中一窺他第一個成形的概念,這也讓我同樣興奮不已。

從早期單純的手指識字,讓稍具特異功能者看到密封於多層保護層中的訊息;再進入到神聖字彙的現象,發現了這些字彙就好像一個網址一樣的,藉由特異功能人士的轉介,得以進入一個了神祕的信息場領域,甚至能與信息場中的存在者溝通對話。最重要的是,這些實驗是可一再重複的,因此符合科學的基本精神。前面談的是從信息場取出訊息,接著實驗還顯示了能從信息場出發,改變我們這個物質界。例如,有實驗可以讓特異功能人,將放置於膠片盒中的鐵絲,以念力將其折彎。另外,在高功能人的實驗中,把經過一個月高溫高壓處理後已經無法發芽的花生,藉由念力與溝通,讓花生在數十分鐘內長出2.7公分的芽。這種種實驗顯示了意識是科學所欠缺的一塊拼圖。

接著,李教授提及了十七世紀哲學家Spinoza的心與物學說,猶如光子同樣具備粒子與光波的特性,而事物也同樣具備了心與物的兩個面向,事物本身是中性的,既非心也非物。然後,他又提及了佛教的唯識論來說明,從八識的架構來解析意識作用,前五識是指眼耳鼻舌身內五根,覺知色生香味觸外五塵的作用。第六意識是覺知內心思想(法塵)的作用。第七識是代表我執的末那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能生生世世隨業流轉。最後,他還提及了榮格的心靈地圖,每個人有與生俱來的個性叫第一人格、教育文化環境等塑造的第二人格和潛意識,另外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原型叫本我(1)。李教授將此本我等同於天眼意識,可能有他推論的基礎。但是根據我的理解,人一旦實現本我原型,也就是所謂"成佛或出離三界的小乘聖者,自然具足六種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等,只是能力強弱有別,而具有天眼能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1: 本我Self是在宗教傳統中一定會出現的一個概念。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自性、本心、覺性、真如、神明靈性的分有、或者是上帝在人間的國度等,用來指稱人類最本源、核心與關鍵性的「成分」。本我是人類潛能,是人類發展的藍圖,更是人類心靈中的動力,驅動人走向更深層圓滿的心靈成長。本我有如一粒種子,尋求在環境中適應、生存與超越,有待一日長成一棵自性圓滿的大樹。於人的心靈,指的就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本我Self既深藏在人類心靈無意識的核心處,又具備潛能、藍圖與動能等的特性,榮格也認為本我Self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原型。當這個人格中最核心的原型得以啟動,認識並實現自身時,人便已經完成各種對立面的綜合,對心靈的探索既廣又深而實現了自己的完整性。榮格曾經提及,就一個人而言,耶穌便是人類實現本我原型的一個最佳的例證,可以說耶穌充分地實現了本我的潛能、道路與目標,是人充分地活出自在其心靈之中的神性。 註解畢。

這些現象如何以科學方式來解釋呢近來天文物理的大幅躍進,發現了這個宇宙的組成物有三大部分正常物質、黑暗物質、黑暗能量,組成比例分別為4%23%73%。然而李教授認為,現在的主流科學所探究的部分,其實局限於那4%的範圍內,而他的研究已經跨越了現在科學的疆界,進入了另外96%的部分。其實,量子力學中的複數量子波與量子纏繞現象,也似乎觸及了同樣的議題,所以李教授企圖建立一個統一的架構來解釋。他說,宇宙是一個個維度的複數時空,四個實數維度是我們熟知的時空(),另外四個虛數維度代表的是所謂靈界的信息場域()。他從太極圖得到印證,陰陽兩界的溝通管道是無數類似魚眼的漩渦時空結構,通過的物體尺寸必須遠小於漩渦通道的孔徑。百慕達三角的神祕失蹤事件,就是飛機或船艦正好撞上連結點的通道口,得以進入虛數時空消失,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於另一漩渦連結點出口顯現。微觀尺度則是粒子自旋時所產生的時空破裂(奇環),有自旋向上及向下兩種破裂口,一個是從陽間進入陰間,另一個則是從陰間進入陽間,這解釋了為何一個空間量子軌道只容許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天文尺度的漩渦時空結構像螺旋狀星雲的中心,一班相信有黑洞存在,單一的漩渦中心就時空結構來說是不穩定的,像氫原子一樣非常活躍,如有另一個反向漩渦中心(白洞)與其產生連結,就可以形成穩定的太極時空結構。

另一種打破實虛障礙的方式是,物質只要進入複數物質波或量子場狀態,就可以滲入虛數時空。什麼是複數物質波或量子場狀態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或狄拉克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 Ψ(𝑟⃗,t)或量子場論中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過去沒有人了解複數的含意,只是把𝛹 (𝑟⃗,t) Ψ(𝑟⃗,t)解釋為在位置 𝑟 →及時間 t 發現粒子或場的機率。李教授認為這個複數的物質波就是進入虛數時空的鑰匙。此時物質尺寸不再重要,量子波可以滲漏經過很小孔徑的漩渦時空連結點(漏斗口)進入虛數時空。由於虛數時空充滿意識及信息網站,虛數部分則與意識有關,可以說複數量子場或量子波函數中虛數 i 的出現把意識帶進了物理學。這也就是量子心靈的出現。

演講中,李教授還引用了許多創新的觀點,諸如意識的基礎不在神經結構,而是發生在神經元內之微管束(microtubule)的物質進入有序的量子狀態。腦神經細胞壁是由許多可形成量子穿隧效應的維管束組成,當感官刺激輸入時便會產生有序的量子狀態,是不同量子狀態的疊加態 (superposition),當時間流逝,不同狀態之物質分布不同時空所導致引力能量差 E 等於兩狀態的時空間隔 S (物理常數如光速、萬有引力常數令其為 1),則疊加狀態會崩潰顯現唯一確定的狀態,意識就在客觀縮陷 (objective Reduction)時產生,不過,他認為Hameroff  R. Penrose 的觀點仍屬非主流,而且仍停留在理論建構階段,沒有太多實證資料佐證;他們的模型已經接近意識的本質,不過相反的是意識的產生是形成疊加的量子狀態時產生,客觀縮陷時消失。因為疊加的量子狀態是複數狀態, 可以進入虛數空間,意識開始運作。客觀縮陷以後又恢復實數空間運作,等待下一次維管束的有序量子狀態出現,意識出現。

他說,在複數時空概念下,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複數的本質,也就是 double aspect theory 所稱的中性事務。其在實數時空的投影以「物」的面貌出現 ,在虛數時空的投影以「心」的面貌出現。因此「萬物皆有靈」。在實數時空中物質本身的心靈無法顯現出來,造成唯物的假象。但是物體一旦進入宏觀量子狀態,也就是恢復物體複數的本質,進入心物合一的狀態,意識就會出現。因此心及物是描述同一複數物體的兩個面向。人類大腦出現的意識根源(第八識),如果是靈魂的話,他相信靈魂並非物質大腦的虛數成分,而是來自虛數時空純虛數的意識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