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柴契爾夫人:我們,是這樣瓦解蘇聯的!

柴契爾夫人:我們,是這樣瓦解蘇聯的!

1991年11月,一批蘇聯煉油和石化專家出訪美國休士頓,參加美國石油學會的會議。會議邀請的演講嘉賓是一年前才卸任的英國原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會上柴契爾發表了約45分鐘的演講。中心內容可以稱為“我們是怎樣瓦解蘇聯的”。

會議組織者可能沒有事先提醒她,在場的還有蘇聯人。所以柴契爾的演講可謂是開誠佈公、毫不掩飾。從中看出,她在蘇聯瓦解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她自己對此並不隱瞞,且樂於公之於眾。

這真是一份令人觸目驚心的材料,文章不長,但它披露了西方國家是怎樣處心積慮地搞垮蘇聯,他們的真實顧慮是什麼,而蘇聯又是怎樣在西方導演下解體的。非常值得中國人認真拜讀!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發,蘇聯血的教訓,我們應該深深吸取!

《柴契爾夫人談蘇聯解體》全文如下:

蘇聯是一個對西方世界構成嚴重威脅的國家。我講的不是軍事威脅。從本質上講,軍事上的威脅並不存在。我們這些國家裝備精良,包括核武器。

我指的是經濟上的威脅。借助計畫政策,加上獨特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刺激手段相結合,蘇聯的經濟發展指標很高。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過去比我們高出一倍。如果再考慮到蘇聯豐厚的自然資源,如果加以合理地運營,那麼蘇聯完全有可能將我們擠出世界市場。

因此,我們一直採取行動,旨在削弱蘇聯經濟,製造其內部問題。主要的手段是將其拖進軍備競賽。我們知道,蘇聯政府遵守蘇聯和其北約對手軍備均等的原則。結果,蘇聯裝備花費占去了預算的15%,而我們這些國家是5%左右。

這自然就造成了蘇聯要緊縮在生產居民大眾消費品上的投入。我們希望借此引發蘇聯居民大規模的不滿。我們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洩露’我們擁有武器的數量,有意誇大,以誘使蘇聯加大軍備投入。

我們的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利用蘇聯憲法上的漏洞。蘇聯憲法在形式上允許任何一個加盟共和國(只需憑著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簡單多數)只要有意即可迅速脫離蘇聯。當然,由於共產黨和強力部門的凝聚作用,長時間裡這一權利實際上很難實現。但這一憲法漏洞還是給實施我們的政策留下了未來的可能。

遺憾的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蘇聯的政治形勢長期保持十分穩定。後來我們(主要是美國)出臺的一項重要政策就是建立反導彈防禦體系。應當承認,當時大多數的專家反對建設反導防禦體系。理由是其投入巨大,且不太可靠。

而蘇聯可以以更少(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投入即可以‘矛’刺穿反導之‘盾’。但不管怎樣,我們提出發展反導防禦體系,目的是希望蘇聯同樣建造類似高造價的系統。令我們十分惋惜的是,蘇聯政府沒有採取行動,只是限於發表政治抗議。

我們由此陷入了困境。不過,很快便得到情報,說蘇聯領袖逝世後,經我們幫助的人可能繼任,借助他我們能夠實現我們的想法。這是我的專家智囊的評估意見(我周圍始終有一支很專業的蘇聯問題智囊隊伍,我也根據需要促進和吸引蘇聯境內對我們有用的人才出國移民)。

這個人就是米·戈巴契夫。我的智囊們對此人評價是:不夠謹慎,容易被誘導,極其愛好虛榮。他與蘇聯政界大多數精英關係良好,因此,通過我們的幫助,他能夠掌握大權。

‘人民陣線’[ “人民陣線”指的是上世紀80年度末至90年代初,也就是戈巴契夫執政的蘇聯後期,在波羅的海等加盟共和國境內興起的、以“求主權、謀獨立”為旗號的民族政治勢力組織。]的活動不需要太大的花費:主要是一些複印印刷設備的開支和對骨幹的資金支持。而支持蘇聯礦工長時間罷工的花費要多得多。

專家智囊中間圍繞以下一個問題爭論激烈、分歧很大:是否推舉葉利欽作為‘人民陣線’的領袖,進而推選其進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接下來成為俄羅斯領導人(以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對抗)。智囊團多數人的意見是反對葉利欽的提名,考慮到他的過去經歷和個性特點。

不過,後來經過多次接觸和約定,後來還是決定‘推出’葉利欽。葉利欽費了很大的力氣,勉強當選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隨即便通過了俄羅斯主權獨立宣言。有人發問,俄羅斯獨立於誰?整個蘇聯當時不都是圍繞俄羅斯為中心構成的嗎?蘇聯的解體真正開始了。

1991年8·19事件期間,我們也給予了葉利欽以極大的支持。當時蘇聯上層少數人隔離了戈巴契夫,企圖恢復維繫蘇聯統一的制度。葉利欽的支持者堅持住了,並且掌握了控制強力部門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全部)實權。

其餘所有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借機宣佈自己的主權(當然,多數共和國在形式上並未排除聯盟地位)。這樣一來,事實上現在蘇聯已經解體了,不過在法律上蘇聯還存在。我負責任地告訴諸位,不出一個月的時間你們就會聽到法律上蘇聯解體的消息。

大約兩周後,1991年12月8日由斯·舒什克維奇、鮑·葉利欽、列·克拉夫丘克代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了宣佈蘇聯停止存在和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定,即大家熟知的別洛韋日協議,蘇聯解體了。柴契爾夫人預計到的、並努力為之奮鬥的事情很快就實現了。

(作者:周新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