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巴結台灣」從來不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唯一選項

「巴結台灣」從來不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唯一選項


上週的新新聞雜誌,刊登了一篇顧爾德專欄「小英是習大大最佳拍檔?」,裡面提到台灣人其實不反自由貿易也沒有外界想像中的反中,太陽花學運主體原因還是基於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強烈不信任,因此馬政府沒辦法收割太陽花,讓國內壓力成為與老共談判的籌碼。然而新政府上任局勢就不同,小英搞不好將成為習大大最佳拍檔,因為她搞得定反中民意,又是較獲民眾信賴的執政者,因此兩岸談判的阻力會減少。
這種論調本身就有個巨大盲點,就是馬政府下蔡政府上,人民可以對我國新中央政府改變態度,因為對新政府有信任而對類似政策由反對轉為贊成,難道老共就不能也做態度上的改變?告訴台灣說我要行使中止條款,之前簽好的ECFA作廢,服貿你台灣也不必審了,由我來替你反服貿吧。
換位思考一下,換成我們是習近平,習近平不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自然思考中國政策不會出於「愛台灣的心」,而是利益的算計,若是有情感因素夾雜也只會是共產黨紅二代的優越感潛意識。除非老共有非得「巴著台灣不放」的理由(無論出於自願或非自願),否則習近平單方面讓對台官僚系統對蔡政府表明「馬政府多數計畫我沒有繼續與蔡政府合作的意願」,似也無什麼不可以的。顧爾德通篇只討論「台灣民意會不會轉彎」,而不考慮換政府後,老共對台策略會否有新一番考量
同樣的問題,在風傳媒的「孫慶餘專欄」中也發生了,全文強調「容許差異,才有更高和諧」,還拿中共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宣示來評論,說中共本來就知道要「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問題是中國完全可能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啊!中共是為了兩岸關係往對它有利的方向而選擇和諧的,和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從這幾年習近平的對外外交政策看來,今日中國可絲毫沒有時時刻刻保持對外和諧的意思。
當然,若對台態度真從鴿派轉為鷹派,習近平一定會面臨「得罪台灣主流民意」、「觸怒台灣人的風險」,但說不定習近平認為「一句話激怒台灣人大賽」是很好玩的事情,也對老共利益有利,沒什麼不可以,在新局勢下,討好台灣人本就不是最大化老共利益的好策略,老共有可能這樣想。無論這樣作實際上能否真的最大化老共利益,只要老共選擇這樣幹,那麼就是蔡英文「維持現狀」路線的破局了。
筆者並沒有阻止大家討厭中國、用口水把中國淹死的任何意思,但如果寄望筆者「中國這樣打壓我們,為何你團結跟著罵而要檢討自己人」那就免了,因為筆者不願意加入「義和團」,如果對外關係搞義和團很有用,筆者一定一馬搶第一。但相信有一定智商與理智的知識份子都會認同個人爽不爽老共是一回事,關係要如何發展與維持,總還是一個要使國家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量。事實上離開網路世界,多數台灣人民也沒這麼只有激情沒有理性,前一陣子「中研院調查:僅14.4%認為未來可能維持現狀」,就可以發現很多人也心知肚明老共不會永遠捧台灣主流民意下去,要戰或者要和總是有個轉捩點等著我們。
輿論普遍認為朱立倫上來也難挽回國民黨總統選舉頹勢,因此蔡英文極可能成為下一個四年的總統,望蔡英文切莫保持著「馬可照跑舞可照跳」天真思維做,準備個18套甚至36套劇本隨時因應。畢竟,「巴結台灣」從來不是老共對台政策的唯一選項。
*作者為自由工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