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報導)習近平通過設立各種領導小組,成功地架空了其他常委,確保在重大問題上大權獨攬。但習近平的大權獨攬、事事親躬,也使自己陷入了文山會海和具體事務性決策。其幕僚也可能為了討好習或部門利益,給習提供一些假信息,比如「東升西降」的說法,以及明知有後果,也要過度執行習力推的政策等等。
在1月底,在美國國會常設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舉行的「中共決策與黨的二十大」聽證會上,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分析了習近平大權獨攬所造成的一系列負面後果。
一、每月至少主持五次會議 習近平陷入文山會海
自中共搞改革時代以來,經濟政策主要由國務院負責,由中共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CFELG)全面指導。但習近平上台後,號召「黨領導一切」,建立了各種中央領導小組。
在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每個常委都有平等的投票權。而中央領導小組則不同,習近平擔任了多數小組的組長,只有一到兩名副組長,成員則由黨內級別較低的政治局委員和部級官員擔任,儘管他們更擅長某個問題領域,但不能否決習近平本人的決定。
因此,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權,實際上已經從國務院甚至其他政治局常委手裡,轉移到習近平手中。
這種設置使得習近平能夠在經濟、金融、網絡、法律、黨建、環境、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以及國家安全領域,都能發號施令。 從公開數據中,可以看到習近平對每一個領域都發表了講話,形成了相應的政策。
但習近平的處境並不令人羨慕。在上台後的頭60個月裡,習參加了多達300次關於各種會議,其中219次公開會議,至少80次有關國防和國家安全的未公開機密會議。除了100多個領導小組會議外,習近平還參加了政治局會議、政治局集體學習、部分國家工作會議、與高級官員的專題會議、以及所有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會議。
這意味著平均每月有5次關於不同問題領域的會議,這些會議經常討論和頒布多項政策。在習近平第一個任期的後兩年(2016-2017),至少有50%的高層會議,都由習近平親自主持。如果考慮到大部分由習近平主持的幾十個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機密會議,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
實際上,在習近平執政的前3年,王岐山、劉雲山和俞正聲等政治局常委,主持了大量關於反腐敗、宣傳和統戰工作的會議。但在2015年後,他們漸漸退出,大多數高級別會議都由習近平主持。
在2017年秋季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由習近平主持的黨建高層會議,包括關於反腐敗和提拔幹部的會議,比例上升到100%。即使在經濟領域、包括科技和扶貧問題,在中共十九大前百分之百的都是由習近平主持。當然,對於經濟問題,國務院也會定期召開專門的會議,這些會議沒有被計算在數據之中。
二、事必親躬 習近平可能被假信息所誤導
雖然習近平通過設立許多領導小組,成功地避開了其他常委可能的否決,成為中共黨內最有權力的人物。
但習的權力受制於兩大不利因素。首先,他不是所有領域的專家,因此必須依靠那些比他更懂行的官員和專家。其次,他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日程安排得非常密集,包括高層會議、禮儀性會議、外地視察和與外國領導人會面等等。
因此,即使他想成為眾多領域的專家,也不可能及時了解幾十個重大問題和上百個不太重要的問題的最新進展。
這就造成了兩個重大的不利後果。第一,那些希望得到習近平關注的人(包括外國人)、特殊利益官僚機構甚至是商業集團,必須相互競爭,通過提交分析簡報、向領導小組官員、甚至向習近平本人匯報情況或發言,以贏得習近平的關注。
因此,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中共的戰略競爭對手,習近平可能不會及時了解美國及其盟友的最新發展,除非外交事件迫使他這樣做。
而中共的一些外交領域的專家、甚至一些國家安全機構,可能會編造出美國實力下降的、居心不良的假說,習近平因此可能被誤導,從而加劇美中雙邊的緊張關係。
與美國領導人會面,能使習近平獲得有關美國的最新信息,並從更多機構獲得有關美國的簡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對美國的看法。此外,習近平和美國總統之間的會晤,也會恢復中共官員與美國同行的對話,緩解雙邊的緊張關係。因此,美中之間的高級別雙邊會議,即使沒有達成什麼實質性的協議,也能使習近平在其他幾十個問題的競爭中,把注意力集中到美國身上。
第二,中共領導小組的成員和工作人員,是一些相關領域的問題專家,比習近平更有信息優勢。儘管他們無法否決習近平的決定,但可以安排讓習近平知道哪些信息,比如他們既可以塑造有利於特殊利益集團的信息,也可以根據習近平本人的喜好來塑造信息。
也就是說,習近平的幕僚,可能不會向他提供相對客觀的信息,而只提供習近平喜歡看的信息,短期內獲得習的青睞。此外,即使知道一些政策存在副作用,官員們仍可能會熱衷於執行習近平推崇的政策,這可能會導致中期的政策失誤。
比如,最近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一系列違約事件,可能是由於過度熱衷於執行習近平的去槓桿化呼籲。這些違約事件大大損害了中國企業債券的聲譽,並使地方政府預算陷入困境,現在又需要中央層面出手救助。也就是說,現在需要大量的再槓桿化,來抵消去槓桿化的不良影響。
責任編輯: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