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蔣氏家族第一、二代私房照

蔣氏家族第一、二代私房照



手執軍刀,神采煥發,蔣介石位於權力的頂峰。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揮師北伐,一方面完成總理遺志,一方​​面和汪精衛、胡漢民、李宗仁、中共等勢力展開鬥爭。


1933年,委員長蔣介石氣勢洶洶,校閱部隊討伐閩變。當時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剿共,卻驚聞福建的十九路軍叛變,閩變爆發。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等更稱號立國,成立中華共和國,制定新國旗,廢除南京年號,定1933年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公推李濟深為主席。兩個月之後,“閩變”平定。


孫中山曾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聯俄容共”,兩黨合力。孫中山過世後,蔣在1926年中山艦事件排除中共,次年更發動清黨,自始結恨。中共眼中,蔣違背“總理遺囑”;蔣則認為,總理曾說,“共產主義不適用於中國”,故“聯俄容共”是階段性策略,讓共黨奪權,不如先下手為強。

有別於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蔣介石面容哀慟。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將的葬禮上,蔣介石對這位於北伐、剿共期間盡心盡力的老將感傷不已。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這年他六十二歲。1945年抗戰勝利後,短短四年間,國民黨部隊被解放軍節節逼退。原本蔣介石思忖既能度過險惡的八年抗戰,打擊中共自是信心滿滿。然而國民黨政府腐敗,激起經濟動盪,使人民對中央失去信心,成為國民黨頓失政權的最大原因。


蔣介石在寒風中校閱部隊。蔣介石在戰事連串失利間,1949年金門的「古寧頭大捷」,卻使國民黨得到舒緩的機會。1950年突然引發的朝鮮戰爭,成為兩岸分立的歷史轉折點。之後兩岸各自發展,歷半世紀餘。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來台訪問,蔣介石一身筆挺軍服,前往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是歐戰英雄,蔣則結合中國各黨各派進行八年抗戰,兩人都是二戰代表人物。在美蘇冷戰時期,台灣成為美國在遠東防堵共產勢力的一座堡壘。1960年台灣同時發生「雷震事件」,推遲台灣民主化的進程。


蔣介石拄著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這禎台灣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蔣介石,是個​​慈眉善目、樸實無華的老人。蔣介石一身極具爭議,但是他的簡樸作風、平實平淡的生活習慣、不講究奢侈派頭,是比較為人民所公認的。這種風格雖然不見得影響妻子宋美齡,但是與蔣經國極為相似。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享年八十八歲。當時台灣人民普遍表達哀慟之情,元首駕崩,下跪就成自然之舉。無論是不是“造神”運動下荒謬行徑,當時許多官民向蔣介石行跪拜之、禮,確實是出自真情。以前台灣人書寫“蔣公”二字,必須在“蔣”字之前空一格,以表敬意。


宋美齡神情銳利,有著強烈的個人主義。該校是著名學府,培育過許多傑出校友,包括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總統夫人希拉蕊、女星琥碧戈柏,華人方面則有宋美齡、作家冰心等人。宋美齡出身豪門世家,十三歲時赴美,英文流利道地,這不免讓她自視甚高。


1920年代,宋美齡和丈夫、母親等家人合影。前排右一是大姊宋靄齡,中間是宋母倪桂珍。後排右一是弟弟宋子安,右二是大姊夫孔祥熙,左一是弟弟宋子良。宋家另有次女宋慶齡和長子宋子文。


宋美齡站在二姊宋慶齡身後合影。宋慶齡二十二歲時,在父親反對下,嫁給大她二十七歲的孫中山。宋慶齡崇拜孫中山的英雄氣質與愛國情懷,毅然追隨孫中山。1925年孫中山過世後,她依然堅持丈夫"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主張,因此對蔣介石屠殺共產黨員極表不滿,公開譴責蔣介石。


圖為1925年,黃埔軍校的閱兵大典上,宋美齡站在蔣介石身邊,陪同觀禮。兩年後宋美齡終於成為蔣介石的女人。照片中,難免會使人覺得女性只是男性權力下的附屬品。然而事實證明,宋美齡不只是個花瓶,她勇敢的跳入政治洪流中,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西安事變”和抗戰時期的表現。


1922年,宋美齡在孫中山家第一次見到蔣介石。五年之後,他們步入結婚禮堂。1922年,正是蔣介石竄起的一年;他在烽火中登上“永豐號”戰艦與孫中山共患難,由是得到孫中山的賞識與拉拔。五年以來,蔣介石如日中天,北伐雖未完成,但儼然是中國新一代霸主。


1940年宋氏姊妹合影。自宋慶齡公開反對蔣介石後,三姊妹難得齊聚。民國時最具權勢的家族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最引領風騷的三個女人則是宋氏姊妹——宋靄齡(中)、宋慶齡(右)、宋美齡(左)。三姊妹分別嫁給民國三位要人,故民間盛傳“一個愛錢、一個愛國、一個愛權”。


抗戰期間,1941年蔣介石夫婦合影。日抗戰使兩人的聲望達到空前。抗戰之前蔣介石雖號稱中國的領導者,但連年內戰,使他受到責難。抗戰爆發後,各省軍閥和共產黨與國民黨團結抵禦外侮,民心廣沸,將蔣介石的聲望推向頂點。儘管戰局失利,人民對蔣仍深具信心。


宋美齡是蔣介石外交上的左右手。圖為1942年蔣介石夫婦訪問印度甘地。此次訪問是向甘地和尼赫魯尋求合作抗日,蔣表示支持印度的獨立運動,但同時希望甘地警惕日本日軍侵印的野心。英國對蔣的立場雖然不悅,但因歐洲戰場危急,只能以聯合中國抗日為優先。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訪問台灣,蔣介石和宋美齡表達歡迎之意。此行中,他向蔣介石保證日本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且不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1971年以前,中華民國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與台灣保持邦交的國家高達67個。


1971年雙十國慶,蔣介石夫婦在總統府前接受群眾歡呼。這時的蔣介石是84歲,仍頗健康(次年因車禍才使健康狀況陡降),宋美齡雖74歲,精神奕奕,容光朗朗,仍充滿迷人的丰采。圖中國慶日的16天后,台灣被迫離開聯合國,蔣介石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強行安定了台灣民心。


或許宋美齡的魅力仍在,但比起1943年的訪美旋風,宋美齡的確遠離了掌聲。在台期間,宋美齡遠離鎂光燈,逐漸愛上藝術,悠遊於水墨的天地無爭中。


1954年,蔣介石當選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隨侍在旁。軍人出身的蔣介石,坐姿挺拔。蔣經國個子雖不高,但肩膀寬闊,胸膛厚實。蔣經國曾是前衛青年,15歲就遠赴蘇聯留學,培養社會主義革命精神。蔣介石“清黨”之後,公開譴責父親是“中國的叛徒”,直到27歲才回國。


1950年代,台灣空軍接收美製F-86“軍刀”戰鬥機,蔣經國試穿飛行裝備。蔣經國給人精力充沛、動靜自如的印象。作為“太子”的他,具有兩極化的性格,他城府深沉,熟黯政治門道,卻又時而揮灑天真浪漫的性情,不擺架子,笑容親切。


蔣經國手持“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隊徽,正對乾部進行講話。1952年,蔣經國催生“救國團”,擔任救國團主任,1973年方卸下主任一職。期間他被稱作“青年的導師”,頗受青年學生的歡迎。

1950年代,頭戴斗笠的蔣經國,巡視中部橫貫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時露出愉悅的笑容。中橫公路西起台中縣谷關,東到花蓮太魯閣,沿途峭壁參天,景色威壯。開拓這條公路具有一定的難度,開路工​​人是所謂“榮民”,即戰火間退役的老兵。


1960年代,蔣經國巡視金門兩棲部隊。右側戴鴨舌帽者是黃杰將軍。1964年蔣經國擔任國防部副部長,1965年升為部長。蔣經國在蘇聯曾就讀軍政學校,抗戰時亦歷練於青年軍。然比起出身黃埔或美國軍校的將軍,終究矮半截,所以蔣更注重以實際行動參予軍事。


1975年蔣介石過世,蓄須戴孝的蔣經國時任行政院長,3年後出任總統。蔣經國在父親逝世當天的日記中提到最後一次探病時:“當兒辭退時,父囑曰:“你應好好多休息。”兒聆此言,忽有說不出的感觸。誰知這就是對兒之最後叮嚀。”13年後蔣經國病逝,他的的死與積勞成疾有著一定關聯。


1980年代後期,蔣經國親自授勳李登輝,李登輝恭敬肅立。蔣、李於1984年就任第七屆正副總統。蔣在1983年、72歲前後身體狀況就大不如前,因糖尿病而臉部呈現浮腫。蔣經國大量培植台籍人士進入中央政府任職,並在1985年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蔣家成員不會繼任總統。


這張照片攝於1980年代。年輕時,蔣經國在私人餐宴上,愛說笑話、愛劃酒拳。年老時,蔣經國仍不改愛熱鬧的風格。此外,蔣經國特別喜愛與青年、軍人、勞動階級相處,這些場合總是他感到溫馨或開懷的時刻。蔣經國常以一件茶黃色夾克深入民間察訪,可說是“微服出巡”。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寒冬中猝逝。香港演藝界人士前來台灣表達哀悼之意。左側四人,左起鄭裕玲、馮寶寶、黃百鳴、袁潔瑩。右側六人中,右一張學友、中為周潤發、右五鍾楚紅。1988年初,蔣經國病逝的消息來得突然,民眾普遍感到錯愕而悲傷。


1937年,蔣經國帶著妻子蔣方良和一雙兒女返回故鄉中國。圖中是蔣母毛福梅,兩旁是她朝思暮想的兒子和洋媳婦兒。毛夫人把孫子蔣孝文抱在膝上,神情顯得滿足。蔣經國是有名的孝子,蔣介石娶宋美齡,曾令他耿耿於懷,為母親抱不平。


圖為1944年結婚九週年留影。中國人說“嫁雞隨雞”和“入境隨俗”。蔣方良來到中國後,學會了國語,而且還是寧波口音。圖中她的髮型反映當時西方的流行趨勢,衣著則充滿中國味,以旗袍造型出現。人生境遇的奇妙,從蔣方良身上充分流露。



1935年前後,蔣經國夫婦在蘇聯時期,前往海濱渡假。蔣經國這時年約二十六,體格結實。蔣方良穿著泳裝。蔣方良來到中國後,據說有次穿泳裝在河裡游泳,引起鄰居側目議論,毛夫人只好勸她下次可別這樣。後來毛夫人買了一座美人魚雕像放在家裡,告訴蔣方良看看就好,不必真的去游泳。


芬娜父母早逝,與姊姊安娜(圖左)住在一起。芬娜從技術學院畢業後,被分派到烏拉山區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城烏拉爾重型機械廠。芬娜與蔣經國結婚時,蔣月薪七百盧布,並分配到一戶兩居室公寓,狀況還不錯。後蔣經國一度因政治原因被革職,夫妻倆帶著小孩,卻僅靠芬娜的微薄薪水過活。


芬娜打著兩條辮子,辮子上用布料打著兩個大結,極為清純。蔣經國是副廠長,但原先互不相識。據說他們認識源自於一段“英雄救美”。一天夜裡,蔣經國加班後離辦廠,回宿舍的路上,驚見一個大漢阻擋一個女孩的去路,意圖傷害。蔣經國趕上前,救出這個金發碧眼的女孩,她就是芬娜。


芬娜對未來充滿期待的眼光。芬娜認識蔣經國,愛情滋潤著這名孤女的心靈,也滋潤著異國遊子蔣經國。蔣經國當時被蘇聯視作一顆棋子,蘇聯把他扣為“人質”,不准許他回中國,並嚴密監視他。來到烏拉山區任職之前,他曾被“下放”到西伯利亞,自稱過的是“流亡生活”。


蔣方良來到中國五年之後的留影。當時也是八年抗日戰爭的第五年,前方的戰事“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如火如荼。遠在歐洲戰場,蔣方良的家鄉也受戰爭摧殘,德國在1941年入侵蘇聯,1942年展開慘絕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


該照片攝於1950年代。樸實淡泊,蔣方良寫照。據七海官邸侍衛官李祖怡表示,蔣方良自己過的得樸實,但逢年過節總替他們招呼福利。已退出國民黨的前高雄市長蘇南成在電視節目中說,蔣家老沙發椅,坐下去時還會凹陷。蔣方良在生活上,不像宋美齡需要一群人侍奉,遇事不願央煩他人。


攝於1950年代。蔣方良一見孩子總格外開心。圖為來台後,她率婦聯會同仁,前往三軍托兒所傾送愛心。蔣方良常帶著自己的孩子主持幼兒活動。她曾是婦聯會主任委員。婦聯會全名是“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這一“反共抗俄”的標語下,蔣方良以陽光般的笑容化解她鄉愁的尷尬。


1950年代,穿上原住民服飾,打著赤腳,蔣方良來了一段原住民的歌舞。蔣方良有著俏皮活潑的一面,在她的故鄉,舞蹈也是普遍聯絡感情的方式。大家都知道蔣方良早已中國化,照片中的她更原住民起來,耍寶鏡頭頗令人新鮮有趣。


1950年代,與婦聯會同仁聚餐,蔣方良接受敬酒,一團融洽。蔣方良對媒體雖一貫低調,但這不表示私下的她呆板乏味。在婦聯會同仁的眼中,她是個極好相處的活潑大姊。


在蘇聯期間,尼古拉(蔣經國)和芬娜(蔣方良)與朋友們聚會。蔣經國曾任工廠副廠長,根據陶涵(Jay Taylor)的《蔣經國傳》的記載,當年工廠的員工安尼克耶娃,提及蔣經國時表示:“他臉上永遠帶著笑容,一副要坦承相交的模樣。我們從沒看到他露出不高興的面容。”


1950年代,親自駕車,享受速度的自由與樂趣。


1950年代的這張合照很有夫妻臉。這一對夫婦分屬不同國籍與血統,​​臉型輪廓自而不同,但是長期相處以來,氣質與默契的相互熏陶,卻讓他們極有夫妻相。他們平凡可親,毫無矯情與驕氣。


時光流轉,照片志憶,照片攝於1950年代。


典雅雍容的蔣方良,照片攝於1950年代。


蔣介石對兩個兒子的栽培,有“經文緯武”的期許。他培育蔣經國在政治上發揮,蔣緯國則完全受軍事歷練;一文一武,期待能成左右手。蔣緯國雖然不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但是幼年時調皮有趣,蔣介石十分疼愛他,曾說:“經兒可教,緯兒可愛。”


蔣緯國留德留美,為台灣的裝甲兵部隊打下深厚的基礎。按理以蔣緯國的才智與學養,蔣介石應會逐步賦予他重大權位,然而蔣緯國過於外放的個性卻使蔣介石感到不放心。因此1964年“湖口事件”之後,蔣介石和蔣經國正式凍結蔣緯國的政治生涯,將他逐出權力核心。


戴傳賢(1890-1949),浙江吳興人,字季陶,號天仇。戴傳賢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法律,並加入革命。蔣介石撫養蔣緯國,但安排緯國稱戴傳賢為“親伯”。蔣緯國長大後,飽受身世流言的困擾,曾親自前去問戴傳賢究竟是不是他的生父,戴未明說,只把鏡子給蔣緯國,反問:“你說呢?”


1950年代,蔣方良正用粉撲補妝時,蔣緯國湊上去搶著拍照。儘管蔣緯國和蔣經國互有嫌隙,與大嫂仍十分友好。蔣緯國擅長把場面嬉鬧得生動趣味,賓主盡歡。然而他結交的朋友面太廣,從企業名人到影視名流,都與他熟識友好;這種過於好動的個性,使蔣經國頗為不滿。


1950年代,蔣緯國和大嫂蔣方良、侄女蔣孝章合影。他與世無爭、玩世不恭,他的某些笑話,蔣經國聽在耳裡,也搞不清是安份示好還是語帶譏諷;他曾在公開場合耍寶高唱“哥哥爸爸真偉大”;蔣經國就職總統時,他說:“我的感想就是我升官了,我從蔣總統的兒子,升為蔣總統的弟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