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阿茲海默症沒得救?一位加州學者把失智症當糖尿病醫,結果令人驚喜…

阿茲海默症沒得救?一位加州學者把失智症當糖尿病醫,結果令人驚喜

  
 阿茲海默症(或是我們常說的老人失智)很有可能是一種代謝疾病,有學者甚至稱它為「第三型糖尿病」。

儘管每年學界投下驚人的資源研究,目前為止我們對阿茲海默症尚沒有有效的療法。藥物儘管能改善相關症狀,卻無法治療失智症本身。
但是在2014年,有一位加州大學的學者Bredesen,竟然宣稱失智症可以被逆轉...

案例分享

這篇發表在【Aging】(老化)期刊上的文章,分享了幾位接受治療計畫患者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位婦人成功戰勝失智的勵志故事:

一位67歲婦人在過去兩年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糟。她平時的全職工作需要進行大量分析,非常耗費腦力。但因為失智症,她現在被迫考慮辭去這份工作。她發現自己念到一份文章的結尾時,竟然已經不記得開頭在說什麼,因此她時常必須反覆地念同一段文字。她的情況惡化到記不得四位數字,如果超過四位,她就一定得把它們寫在紙上。她甚至會在公司回家的路上迷路、搞混家裡寵物的名字、忘記家裡電燈開關在哪。

這位婦人的母親在60歲時也出現一樣的症狀,因為失智症越來越嚴重,她被送進了安養中心,最後在80歲那年往生。婦人的醫師告訴她,她將會重複她母親的命運,漸漸退化到誰都認不得,並且失去所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婦人知道目前並沒有好的療法,而且她也無力負擔長照費用,於是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還好她有一位朋友知道了這個情況,建議她轉診去接受試驗性的療法。在接受治療後的三個月,婦人注意到失智的症狀明顯消退。她現在可以開車不迷路、記住電話號碼、而且輕鬆做好她的工作。接受治療後的兩年半,她滿70歲了,仍然在原本的工作崗位上奮鬥。

治療內容

所以,故事中的婦人究竟是接受了什麼樣的仙丹妙藥,竟然能戰勝讓醫生束手無策的失智症?

以下是婦人的治療內容:

1.去除飲食中的精製碳水化合物(註1,這讓婦人體重減去了9公斤之多。
2.
禁吃加工食品與麩質(gluten(註2,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野生魚類。
3.
開始學習瑜珈。
4.
冥想,一天兩次,一次20分鐘。
5.
每晚服用褪黑激素(melatonin(註3
6.
每晚睡滿7-8小時。
7.
補充維他命B12(註4
8.
補充維他命D
9.
服用魚油。
10.
補充CoQ10(註5
11.
加強口腔衛生,使用電動牙刷、牙線。
12.
與醫師討論後,她重新開始了荷爾蒙補充療法(HRT)。
13.
每天禁食至少12小時(早餐與晚餐之間空腹至少12小時)。
14.
運動,每週四到六天,每次30-60分鐘。

沒有尖端科技開發的神奇新藥,僅僅靠著多重生活形態改變、營養補充,婦人竟然成功擊敗了失智症。

結語

原文作者Bredesen與史考特都要提醒大家,這是一個規模極小(10人),且沒有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它的證據能力極為有限,我們還需要更大型更嚴謹的研究,才能證實這種療法的效用。無論如何,Bredesen召募的10位受試者中,除了一位已經嚴重失智的患者,其他九位都有主觀或客觀上的改善。其中六位已經或正在考慮辭職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全部都重返工作崗位。從任何標準來看,這樣的成果都是令人振奮的。

Bredesen提到,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極其複雜,就像一個浴缸裡面有30個漏洞,僅僅用一個橡皮塞就想要防堵漏水,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單一藥物治療,往往遭遇失敗的命運

但史考特想指出一點:Bredesen的治療手段,幾乎每一項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這點相當符合之前提過的「失智症是第三型糖尿病」的概念。這是巧合嗎?我不認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分鐘健身教室(原標題:【新知】如何逆轉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為便於閱讀,茲抄錄下列資料,有興趣者繼續閱讀、、、

(註1不要對脂肪敬而遠之,碳水化合物才更可怕

精製澱粉類和糖類的攝入量增加,明顯地催生了當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區分有益健康的脂肪與壞脂肪,有益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與壞碳水化合物非常重要。

糖類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而澱粉是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它們終將被分解為葡萄糖,存在於血液循環當中,作為身體的燃料。但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白米飯是經過高度加工的穀物製成的澱粉類食物,已經喪失了原來的膳食纖維,它們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反而與糖類更加接近。會被迅速地消化和吸收,提高血糖水平,並促進人體分泌胰島素來應對。當攝入量超過了身體即時消耗和能量儲存的需要,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類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引起脂肪肝等疾病。甘薯和馬鈴薯也跟糖類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差不多。

都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也就是迅速提高血糖的能力。它們由長鏈葡萄糖構成,很容易被口腔和胃部的酶消化,炸薯條中的脂肪只能稍微減緩這一過程。「升糖指數」(提升血糖水平的能力與速度)這一概念,現已被公認為區分那些促進健康(或至少也是中性)的碳水化合物與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的壞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好方法。

以純葡萄糖的升糖指數為100來比對:

高升升糖指數食物包括:白麵包(71),烤馬鈴薯(111)、白法式長棍(95)、玉米片(93)、白米飯(89)、咸脆餅乾(83)、即食燕麥片(83)、米餅(82)、佳得樂(78),炸薯條(75),它們對血糖的影響都很快速,不宜經常食用,只能少量食用。

低升糖指數食物包括:燕麥片(55)、意大利麵(細面為46,寬面為32)、蘋果(39)、胡蘿蔔(35)脫脂牛奶(32)、黑豆(30)、小扁豆(29)、西梅(29)、大麥(28)、鷹嘴豆(10)、葡萄柚(25)、花生(7)鷹嘴豆泥(6)等對血糖的影響較小,而西蘭花等綠色蔬菜對血糖的影響非常小,以至於無法測定。

「升糖指數」與「升醣負荷」的概念密切相關。升糖指數衡量的是某一特定食物提升血糖的快慢,而升醣負荷還考慮到份量因素。比如,西瓜雖然升糖指數很高,但它的升糖負荷較低,因為這種水果的絕大部分成分是水。

對於計畫控制體重的人來說,高升糖食物尤其是大麻煩。它們可能導致胰島素大量釋放以降低血糖,但胰島素一旦釋放過量,就會讓人很快就重新感到飢餓。相反,低升糖食物就不會造成這種問題。吃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其再次飢餓的速度也快。至於那些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花生或鱷梨,其實倒可以延緩人再次飢餓的速度——不過,如果攝入過量,熱量也會迅速增加。由於美國人對碳水化合物攝入的增加和食品加工技術的改變,人們日常飲食的升糖指數和升糖負荷都有所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所有年齡段的美國人超重和肥胖的增加。

長期以高升糖效應的食物為主食可引發胰島素抵抗(這也是2型糖尿病的標誌),而且,血液中過量的游離脂肪酸還會導致脂肪肝等疾病。近年來這兩種疾病的患病率均有所上升,都可能導致慢性炎症,繼而誘發心血管疾病

大多數大多數中國人,過去都經常從事體力活動,從而能夠應對大量食用白米飯造成的升糖負荷。然而,現在的中國人越來越愛久坐不動,卻仍在食用大量白米飯,肥胖和糖尿病都呈上升趨勢。

(註2「全穀飲食」和「無麩質飲食」

1. 全穀的定義:整顆穀物經加工為粒狀、片狀、粉狀,但仍保有與原穀物相同比例的麩皮、胚芽、胚乳,才能稱為「全穀」。全穀(whole grains)又稱「粗糧」。小麥原有的比例是(83%胚乳、14%麩皮、2.5%胚芽)稻米經碾米廠脫殼後,其外殼即「粗糠」不吃,其「麩皮」即「米糠」可吃。
內置圖片 4
全穀飲食(whole grains diet)和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 diet),逐漸形成養生風潮。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建議民眾飲食要「1/2全穀主食」。台灣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要「1/3全穀主食」。

2. 全穀飲食(whole grains diet)的好處

全穀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纖維、B群維生素、抗氧化劑和微量礦物質(鐵、鋅、銅、鎂)。

美國全穀協會確認全穀飲食的好處有:
(1) 中風的風險降低30-36%
(2) 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1-30%
(3) 心臟疾病的風險降低25-28%
(4) 更容易維持體重。

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全穀飲食還可能有下列好處:
(1) 氣喘的風險降低。
(2) 大腸癌的風險較低。
(3) 炎症性疾病的風險降低。
(4) 牙齦疾病和牙齒脫落的風險降低。
(5) 更容易維持健康頸動脈。
(6) 更容易維持健康血壓。

3. 無麩質的定義

麩質(gluten)即俗稱麥膠或麵筋,它是一種穀蛋白,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等穀物的胚乳中,是多個單一蛋白質的混合物。麵糰發酵過程中,會增加麵糰的持氣性、彈性和韌性。
但是有少數人(1%)吃了麩質食物會產生過敏瀉肚,因為其體內的免疫系統有過多的麩朊抗體,與穀蛋白產生反應,小腸絨毛受到損害,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從而引起腹瀉等腸病症狀,若不治療可能導致維他命及礦物質缺乏、骨質疏鬆、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不孕、流產、腸道癌症的風險。
因此對麩質過敏的人,就要採用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 diet)。美國 (FDA)規定,標註「無麩質食品」,其麩質的成分含量不可以超過百萬分之二十(20ppm)。小麥、大麥、黑麥等三種穀物及其製品,是美國FDA認定為麩質食物的主要來源。

(註3褪黑激素(melatonin陳俊欽醫師:melatonin為腦部松果體所分泌的荷爾蒙,其化學名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是一種Indolamine類的物質,由生物體內的松果腺分泌。松果腺是腦部底部的一個內分泌線,會接受從視網膜傳來的神經衝動,影響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等其他腺體。褪黑激素並不是安眠藥物,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體之中的物質,它的分泌狀況,跟光線有莫大的關係。

當光線照進眼睛時,視網膜會將光線的訊息傳入腦部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i),壓抑它的衝動。視交叉上核是腦部的一個區域,負責監督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一旦它被壓抑了,褪黑激素的分泌便會減少。到了晚上,光線消失了,壓抑力量減退,視交叉上核就會興奮起來,不斷向松果體送出訊號,要它分泌褪黑激素。天亮時,光線增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再度下降,如此形成了一個循環。

褪黑激素的安眠作用: 由於褪黑激素在夜間的分泌量較高,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它是否跟睡眠有關。研究發現,一些眼睛受損的盲人,儘管無法區別白天與黑夜,但在服用褪黑激素後,卻變的比較容易入睡,就像在夜裡一般。褪黑激素彷彿是一種訊息,告訴身體:「現在是黑夜喔!該睡覺了」。隨後的研究也證實了,褪黑激素確實可以改變睡眠週期,包括加速入眠、改善睡眠品質等,可以用於因為時差所引起的睡眠問題。褪黑激素的其他作用:研究也發現,褪黑激素不止有幫助睡眠的效果,它本身還會壓抑腎上腺的皮質醇,進而提高免疫反應,但也會讓自體免疫疾病惡化。

褪黑激素本身也是一種效果頗強的抗氧化劑與自由基抑制劑。它可以保護細胞,免於受到自由基的攻擊。由於包括癌症在內的許多疾病都跟自由基有關,有人便據此推論褪黑激素可以預防癌症與其他疾病的發生。但實際情形如何,仍然缺乏足夠的研究證據。

褪黑激素因為跟白天與黑夜週期有關,似乎也會影響生殖力。一些動物在季節中的固定時段發情,可能是因為某個長度的日照時間所誘發的,其透過的途徑,可能便是褪黑激素。此外一些動物研究則顯示:褪黑激素還有止痛、抗癲癇的效果,但仍有待研究證實。適當的劑量是多少?目前仍舊缺乏足夠的研究報告,所以,有效劑量不得而知。
由於褪黑激素並未被包括在藥物裡頭,缺乏相關的管理,所以不同製造廠的產品,劑量都不太一樣,服用的建議也都不一樣,根據報告,從0.25毫克都有人用過。甚至有人用到200毫克。

有沒有危險?資料還相當有限,又缺乏管理,所以危險性實在很難評估。基本上,其致死的危險性不高。可能出現嗜睡、頭痛、頭重腳輕、胃部不適、憂鬱等副作用。長期使用後會有什麼副作用,目前仍不得而知。在美國,褪黑激素多半被當成「食品」販賣,製造廠商規格不一,品管也堪慮,有些褪黑激素是取自動物的組織,可能有病毒或其他病源的污染之虞。美國就曾出現製劑遭到污染,造成十多人死亡的慘劇。

(註4維生素B12

B12是唯一含有鈷的維生素,也是人體中需要量最少的維生素。
能維護神經系統的健康,促進紅血球的再生與形成,對造血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缺乏則會造成神經系統病變及嚴重貧血。
能促進記憶力及集中注意力,對食慾也有影響,能消除煩躁不安、情緒不穩等。
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與醣類的代謝都需要B12,若體內含量不足,可能會因脂肪酸的代謝不正常而造成神經的破壞。
可於腸道中自行少量的合成,也可儲存於肝臟數年並可於體內循環回收再利用,而且除非已經嚴重缺乏,否則缺乏症很少會立即顯現,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須留意。

B12缺乏時的症狀

惡性貧血(巨球性貧血) 
腸道功能失調、神經炎
頭痛、記憶力減退、痴呆 
精蟲不足  月經不順
腦部白質、視神經、脊髓及週邊神經再生不良
無精打采、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暴躁易怒、情緒不穩、消化不良

B12不具毒性,且較少會出現攝取過量的情形,老年人對於B12的吸收率降低,容易引起B12的缺乏症;可每日注射100微克的B12予以補充。
B12在高溫、酸或光線下並不穩定,也很容易氧化。
B12幾乎都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動物肝臟、肉類、蛋、海產類、牛奶及乳酪等。
植物性食物中只有紫菜、海藻等含有維生素B12

(註5CoQ10是一種流行的抗氧化營養補充品,早期日本用來保護胃壁及十二指腸壁;1982以來,日本更以CoQ10來治療心臟疾病和高血壓、增進免疫能力、減緩老化、強化心肌、防止心悸、修補受損的心臟和其他肌肉組織。

CoQ10,即Coenzyme Q10,為一種輔酵素,所謂輔酵素,本身並不是酵素,但許多酵素的生化反應及生理效應卻一定要在輔酵素的存在下才能進行。

CoQ10存在體內的每個細胞中,主要的生理作用角色是在輔助催化粒腺體中能量體ATP的磷酸還原作用,讓細胞能量供應系統能夠快速恢復活化。

雖然每個活細胞中都含有CoQ10,但CoQ10會隨著體內組織需要作功能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濃度,濃度最大的部份是在心臟、肝臟、腎臟及胰臟之中。

CoQ10對於人體能量的產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體內具控制細胞內氧氣流動的功效,所以能改進心肌的代謝、治療因冠狀動脈窄化所造成的胸腔疼痛、降低血壓、加強心臟跳動能力和治療充血性心臟病。

而且,CoQ10是一種脂溶性的物質,在人體中主要是靠脂蛋白(LDLHDL....)運載於血液與細胞之間,而動脈硬化的元兇LDL(低密度脂蛋白),在面臨自由基氧化侵略時,CoQ10的抗氧化作用能預防動脈硬化形成,這項保護措施更是預防心肌梗塞及血栓形成最重要的一道重要防線。

雖然大部分的心血管治療藥物都可以與CoQ10合併使用,但中風或血栓病患常用的藥物~Coumadin(如Wafarin,可邁丁錠劑)可能會因為較高劑量的CoQ10而輕微降低其藥效,因此如果要合併使用,必須要與醫師商量,並且監控凝血功能。

生物體內雖然可以自行合成CoQ10,但合成CoQ10需要的生理機轉極為複雜,大約需經過二十個生化反應及足夠多種微量營養素才能順利進行,尤其是維生素B群及C當這些營養素的濃度不足或合成CoQ10的機能不正常或生理機制消耗CoQ10的速率較高時,CoQ10的濃度一樣會不夠。

天然食物中存在著豐富的CoQ10,如動物內臟、沙丁魚及一般肉類,植物種子如花生、芝麻等也含豐富的CoQ10,不過以天然食物補充並不能滿足體內CoQ10合成功能不足或需要較高濃度的病患(如心臟病人)所需,因此CoQ10補充劑可能改善這些人的健康狀況。

在北美,CoQ10是一種保健食品,在台灣是以藥品來管制,由於目前全世界的CoQ10原料幾乎是由日本供應,所以價格不低。
歐美醫師建議40歲以上者應每天補充30-60毫克,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患者)每天補充劑量大約60-120毫克,對於已患有心衰竭或缺血性心臟病人,每天劑量約100-200毫克(每天服用60毫克以上時,可以分2-3次服用)。

CoQ10是脂溶性,因此與含油脂的食物或用餐時服用可以提高吸收率及利用率。
CoQ10除在心血管方面的效益外,還有助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體力恢復,運動員服用後也會提高其爆發力。

目前醫界對CoQ10臨床應用範圍還包括神經性病變如老人癡呆症、帕金森氏症及漢廷頓氏症等的改善上,不過實際功效可能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至於是否需要額外補充CoQ10,可向相關醫療人員(醫師、營養師、藥師...)詢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