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5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專家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北京不可能實現未來十年大幅減少對外採購的糧食安全目標,因為面臨土地、土壤和水的現實制約。
中共官方4月底發布的一份文件稱,政府預計到2033年,主糧和豆類自給率將達到92%,高於2021—2023年期間的84%。
農業部預計,截至2033年的10年裡,玉米進口量將下降75%,至680萬噸,小麥進口量將下降60%,至485萬噸,大豆進口量下降21%,至7,870萬噸。
路透社說,中共設立的未來十年目標與過去十年中國穀物和油籽進口激增87%的趨勢截然相反,但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實現的基礎。
五位分析師和行業高管表示,中共將難以實現其目標,主要是由於缺乏土地和水資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估算,中國到2033年,玉米進口量大致與目前水平一致,小麥進口量下降20%,而大豆進口量將增長39%。
美國農業部還預計,動物飼料(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用戶)的需求增長將超過中國國內玉米產量的增長,並刺激高粱和大麥的進口。
美國農業部的估算是公認的全球農產品預測機構,也是各大研究機構和投資機構的重要參考來源。
中國糧食供應是一個大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但人均耕地面積卻相對較小。近年來隨著人口城市化,飲食結構也發生變化,農民數量下降。這使得中國越來越依賴進口來填飽老百姓的肚子。如果與台灣爆發戰爭,中國進入戰時的經濟,糧食供應成為一個大問題。
2020年4月,中共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糧食能源安全」(屬於「六保」之一)。2022年,中共「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之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的估計,中國糧食自給率為86%,食物隱性自給率只有70%。
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的團隊用不同方法計算出的中國食物自給率顯示,過去20年間中國的食物自給率已從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個多百分點。他們推算,到2035年,總的食物自給率有可能從目前的76%左右進一步下降到65%左右。
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為自給率90%。
在COVID病毒大流行和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期間,中國面臨糧食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其次,中美貿易戰(美國是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農產品供應國)以及2023年大暴雨天氣破壞中國小麥收成等,都加劇了這一挑戰。
想生產足夠多的糧食 卻沒有足夠的土地
2024年4月,北京啟動了到2030年將糧食產量提高至少5000萬噸的計劃,重點是升級農田和投資種子技術,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2023年,北京擴大了未開墾土地的種植面積並鼓勵農民從經濟作物轉向主食作物,從而增加了玉米、大豆、馬鈴薯和油籽的產量。
但是作為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即使去年獲得了創紀錄的2.8884億噸玉米產量,中國的進口量仍激增至接近創紀錄的2,710萬噸。因為貿易商偏愛海外玉米,海外玉米通常質量更高、價格也更便宜。
據中共官方媒體報導,由於耕地不足、生產規模小、農民和農業技術缺乏,中國糧食產量增長遇到瓶頸。
世界銀行202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巴西的三分之一、美國的六分之一。
中共土壤調查發現40%的耕地因過度使用化學品和重金屬污染而退化。
通過將沙子變成土壤並培育耐鹽作物,其目的是開發更多農田。對這一計劃,行業專家表示,這一戰略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在化肥、灌溉和生物技術方面的大量投資。這對原本就捉襟見肘的中國農業投資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65公頃,而美國的平均農場規模為187公頃,德國為60公頃。
為提高產量,北京正在轉向轉基因作物,2024年一年就批准種植高產、抗蟲的玉米和大豆品種,以及基因編輯過的抗病小麥。
中國的大豆單產為每公頃1.99噸,落後於採用轉基因大豆的巴西和美國的3.38噸和3.4噸。
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削減大豆進口的目標不切實際。美國羅格斯大學農業教授卡爾‧普雷(Carl Pray)告訴路透社,中國幾乎所有的大豆都是高蛋白品種,用於生產豆腐。如果要替代進口,就需要迅速擴大食用油高產油品種的產量。
他說,即使有這方面研究,這也很難實現目標。
「要生產足夠的大豆來替代巴西和美國的進口,但沒有足夠的土地。」普雷說。
大豆是2023年進口最多的農產品,總額已達2,340億美元。
責任編輯: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