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綜合報導)對於俄烏戰爭對歐洲影響的嚴重程度,中共產生了嚴重誤判,此前因香港、新疆、立陶宛以及現在的烏克蘭戰爭問題,中共與歐盟出現的認知鴻溝,使得歐洲對中共越來越不信任。
5月4日,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國業務部的執行編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MGF)高級訪問學者諾亞‧巴金(Noah
Barkin),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歐洲看中國」(Watching China in
Europe)欄目發表長文,分析中共對歐洲的誤判,以及從四方面看中歐關係為何漸行漸遠,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中共誤判歐洲
幾個月來,歐洲已向中方明確表示,若中方積極支持俄羅斯,會嚴重影響到歐中關係。在4月初中歐峰會上,這一信息被直接傳遞給習近平。
但兩個多月過去了,歐洲外交官們仍不相信,中方已經完全理解了這場衝突對歐洲的嚴重性。一位外交官透露:「它們(中共)仍然把烏克蘭戰爭,當作歐中關係中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插曲(sideshow)。」
北京對歐洲的外交活動,仍然笨拙而無效,中共外交部歐洲事務負責人(王魯彤)在3月底設立了一個推特帳戶,一直發出甜言蜜語:「在一個不確定時期,中國(中共)和歐盟應該為一個和平和穩定的世界而共同努力,對雙方都有好處。」
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與習近平會面。(Alexei Druzhinin/Sputnik/AFP via Getty Images)
這反映了北京和歐洲各國,在多年來因香港、新疆、立陶宛以及現在的烏克蘭問題,而出現的認知鴻溝。最近的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共試圖啟動16+1合作(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談判,另一個是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
去年立陶宛第一個離開16+1,2021年2月,在習近平首次親自出席的第9次峰會上,只有一半的歐盟成員國派出其領導人參加,這等於是打了中共一記耳光。
今年是16+1合作的十周年,北京準備大張旗鼓進行宣傳,據說已經發行了一個紀念封。但讓所有16個歐洲國家都來參與,已不再是想當然的了,包括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羅馬尼亞,已經對峰會倍感失望。
4月下旬,為了挽救16+1合作平台,北京派出特使霍玉珍出訪至少8個國家。知情人透露,為了保住北京的臉面,霍玉珍建議以後的16+1會議降級為外交部長級別。
但這個建議,沒能引起興趣,相反,好幾個國家給予了明確答覆,「16+1令人失望,未來是否參與懸而未決。」
一位東歐外交官表示,我不知道16+1是否已經死亡,但很難看到中方有什麼挽回面子的辦法,16+1十周年峰會的可能性看起來越來越小。
中共脅迫立陶宛、支持俄羅斯,只會讓整個東歐變得更加強硬。一位東歐外交官把東歐國家對16+1的態度,比作《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柴郡貓(Cheshire Cat),他說:「我們微笑,然後消失,我們不會大聲喧譁,但我們忽視所有16+1的邀請。」
立陶宛外長加布里埃柳斯‧蘭茨貝爾吉斯與澳大利亞外長一致同意,兩國將共同應對來自中共的脅迫。圖為2021年9月15日,訪美的蘭茨貝爾吉斯在美國國務院。(MANDEL NGAN/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在4月底博鰲論壇上,習近平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談到要「共同、全面、合作和可持續的安全,摒棄冷戰思維,堅持『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則,這也是普京提到的一個概念。
最近幾個月,從中共外交官那裡得到信息是,「全球安全倡議」的目的之一,是建立一個歐亞安全秩序,將歐洲與俄羅斯和中方捆綁在一起,這被認為是中國(中共)領導人對歐洲情緒的全面誤讀。
因為中共誤判歐洲,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看出歐洲和中共的關係已經越來越遠。
1. 歐美商討在台灣問題上採取行動
歐盟—美國關於中國的對話論壇(The EU-US Dialogue on China),是一個獨立的跨大西洋論壇。去年,儘管雙方聯合聲明中提到了台灣,但歐盟反對將台灣列入議程。歐洲人擔心會挑釁北京,一直迴避這個問題。
今年就不一樣了,在今年4月份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議上,歐盟主動提議將台灣作為一個主要議程。一位美國外交官說,「感覺歐洲要大幹一場了。」
一位歐盟外交官透露,來自華盛頓的明確信息是,美國希望歐盟採取行動,在中共入侵台灣時,對中共進行制裁,並制定出制裁方案。
這位歐盟外交官說,「我們都希望抬高中國(中共入侵)的成本」,並指出雙方已經同意從烏克蘭戰爭中吸取教訓,進行合作,都認為2024年美國和台灣舉行總統選舉時,是一個潛在的危險點。
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台灣進入國際組織,並與台灣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圖為台灣總統蔡英文2021年11月4日在總統府與「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含假訊息)』特別委員會官方代表團」會晤後合照。(總統府提供) 2. 關注印太
不久前,德國總理朔爾茨首次出訪亞洲,前往日本而不是中國。目前,德國政府還沒有確定與中方磋商的日期,朔爾茨也沒有會見中共領導人的計劃,儘管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正在考慮出席在7月初舉行的G20外長會議前後,可能在中國停留。
此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啟動了與印度的貿易和技術委員會,讓一些官員感到吃驚,這個想法由歐盟提出,並在一天之內得到印度的批准。
2022年4月28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在日本東京的首相辦公室舉行雙邊峰會前握手。(Yoshikazu Tsuno-Pool/Getty Images)
3. 提升「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
烏克蘭戰爭將歐洲和美國團結在一起。去年6月,「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啟動,當初,這個平台只被視為解決大西洋兩岸緊張關係兩到三年的臨時性工具,現在雙方希望將其長期化。
歐盟的一位高級外交官透露,「烏克蘭戰爭給TTC一個新的目標,關注一個更大的地緣政治領域,民主國家與獨裁的討論就在其中。」
今年5月中旬,將於巴黎舉行第二次會談,歐美官員期望在供應鏈安全、出口控制、標準和打擊虛假信息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聯手繪製出依賴關係圖,為稀土等關鍵產品,創建一個跨大西洋合作空間,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加強合作,以對抗中共的影響。
2022年3月25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美國總統拜登在布魯塞爾宣布,美國和歐盟將成立一個聯合工作組,美國將向歐盟供應更多的液態天然氣(LNG),幫助其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Brendan
Smialowski/AFP)
4. 轉向美國
現在在德國政界,最重要的一個議題是如何解決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一位德國外交官表示,「解決(對中國)依賴性問題,是其中最沒有爭議的部分。」
德國企業界已經有了向美國傾斜的跡象。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最近宣布,計劃到2030年,將其公司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擴大一倍以上。大眾汽車與日本的豐田汽車,兩者的盈利水平相似,後者價值是大眾汽車的兩倍多,但豐田汽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要小得多,部分原因是它在美國有強大的市場。大眾汽車很晚才意識需要重新平衡其地理布局。
在過去三年中,德國工業聯合會一直對中國的政治風險發出警告,並在去年發起了一項新的「跨大西洋商業倡議」(Transatlantic
Business Initiative),主席齊格弗里德‧魯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最近前往華盛頓,呼籲重新啟動與美國的經濟聯繫。
責任編輯: 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