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鯨」疑似出動 納指或醞釀一輪漲勢
圖為2012年5月18日,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外的屏幕上閃爍著歡迎Facebook的標誌。(EMMANUEL DUNAND/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0年10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今年疫後股價表現最佳的交易所非納斯達克莫屬,掛牌納指的許多美國科技股受惠於宅經濟的效應,盈餘非但沒有受到疫情衝擊,不少成分指標股還逆勢創高,因而吸引了大量資金進駐、炒作,其中最典型的是所謂的「納鯨」(Nasdaq
whale),這些投機客看好納指的後勢,大量買進相關個股的買權(call options),助長了股價不斷飆升的氛圍。
在納指9月的大幅波動中,據傳許多「納鯨」將買權平倉,導致相關個股大跌,指標科技股出現超過10%的修正跌幅,蘋果公司更一度跌逾20%,許多專家認為選擇權市場多頭倉位的升降已成了納指漲跌的領先指標。
最近9個交易日內,納指有7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近6%,2020年已大漲33%。許多專家解讀,週四「納鯨」又開始出動,意味著納指可能持續上衝,不排除近月續創歷史新高。
最典型的「納鯨」可說是日本軟體銀行集團了。軟銀核心的現金收入來源是電信業務,但卻將觸角伸向600家新興事業,其中多數為網絡公司,近年因為投資WeWork、Uber等網絡公司失利,外界猜測該集團為了填補巨額虧損而挺然走險,今年大量買進數十億美元的美國科技股和相關的買權。
路透社報導,亞馬遜、臉書和網飛等指標科技股的買權週四出現了換倉的大動作,新的買權到期日已延伸到明年第一季,顯示買權大戶強烈預期相關的科技股的牛市行情可能延續到明年以後。
通常,這些買權大戶會在看好科技股時,先大量買進相關各股的買權,然後再買進相關的個股現貨,從而推動買權價格飆漲。當這些大戶想要獲利出場時,就會先把巨額獲利的買權優先出脫,然後再將現股賣掉,賣掉的現股或許有虧損,但買權的獲利足以彌補現股虧損,如此完成一套交易。9月科技股大跌,疑似就是這些「納鯨」大量出脫現股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然而,要完成上述的一套買權與現股的完美交易,必須在操作的時間點抓得相當精準才行,否則一旦跌勢形成,這類的交易可能蒙受買權和現股的雙重虧損,最差情況可能血本無歸。
彭博社報導,軟銀集團在巨額操作納指成分股買權的消息曝光後,據說公司擔心驚嚇到投資人,已開始轉為保守操作,但軟銀集團未證實此一報導。
週四,亞馬遜在明年1月和3月的買權合約出現了金額達7,450萬美元的兩筆大額交易,臉書同樣期限的買權也出現了5,200萬美元的巨額換手量,網飛的買權換手量也有2,500萬美元,Alphabet公司買權也出現了2,840萬美元的交易量。
這幾筆大額的買權交易讓投資人警覺,納指週四上漲1.42%,跑贏了道指和標普指數的0.13%和0.53%漲幅。
對沖基金公司QVR Advisors的投資長艾弗特(Benn Eifert)表示,週四的買權交易型態,不管是標的物、買入的規模和到期日,都與8月的情況很類似。納指8月大漲9.59%,其後在9月初觸頂後反轉修正。
部分媒體認為,週四買入這些科技熱門股買權的「納鯨」,同時間也出脫了所持有的現股,降低現貨曝險、增加買權曝險,但從納指現貨市場週四上漲1.42%的情況研判,「納鯨」未必在週四減碼現貨,但其大手筆的動作已引發投資人共鳴。
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全球市場公司的子公司Trade Alert統計,週四某位「納鯨」斥資1.8億美元買進相關的科技股買權,折合個股的市值約17億美元,換言之,該交易的槓桿倍數達9.4倍。部分專家猜測週四進場的這位「納鯨」可能又是軟銀,但軟銀對此沒有任何評論。
責任編輯: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