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更低、效率比人工高10倍!台灣醫師創業家推全球第一台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
台灣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趨緩,日常生活幾乎已不受影響,但全球發展卻非如此。7月份至今,全球每日確診案例都在20萬人以上;8月初,美國單日有近5萬名新增確診患者出現。
這些驚人數字背後,更代表耗費大量醫護採檢資源。
「在台灣,每採檢一位疑似個案,平均需要花20到30分鐘時間。很多醫護乾脆4小時都不去上廁所,減輕穿脫防護衣的體力負擔。」鈦隼生物科技執行長兼創辦人陳階曉強調:「就不用說還有被傳染的心理壓力了,看看美國,有超過9,200名醫護確診、超過30人因防疫而死亡。」
全球第一台,MIT鼻咽採檢機器人亮相,Brain Navi Nasal Swab Robot from Brain Navi on Vimeo.
自己是執業外科醫師、能體會前線醫護辛勞,加上有醫師友人因對抗SARS過世的悲傷回憶,他號召團隊同仁,用約2個月時間研發出全球首部「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並已於5月份送審台灣、美國的EUA(緊急醫療器材認證)系統。
這台機器人能辨識鼻孔位置、以夾爪握住鼻咽拭子(外型如長條棉花棒),接著自動伸入患者的鼻咽,停留約10-25秒收集分泌物檢體;整體採檢時間僅需要2-5分鐘,8小時可採檢近百人。除了一開始的臉部定位掃描設定,會由醫護人員在透明的防護板後執行,整個過程不需要人為介入。
實際上,工研院先前也以類似概念推出「正壓式檢疫亭」,同樣強調能降低醫護被傳染機率,不過仍以人工方式取得檢體。
陳階曉表示,鈦隼的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誤差值約在2mm(毫米)以下,專利與技術源自前一款已完成15例人體臨床手術的產品—「自動腦部手術導航系統」。
延伸閱讀:人體試驗全紀錄!台灣首例腦部導航手術
他指出,標準的鼻咽檢體採檢應符合放置深度,資深的醫師會憑經驗放置,但仍可能受情緒波動影響到實際效果。相較之下,機器人會先掃描臉部表面結構,較不會有變因出現。
對鈦隼科技來說,這款產品有話題性,也有時效需求存在,日前在亞洲生技大會亮相亦受到不少矚目。但若疫情逐步受控制,未來還會有「商機」嗎?
「想恢復到人類原本的生活狀態,一定會需要大量採檢,才有辦法reopen(重啟)。」陳階曉舉例,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事件裡,第二波爆發帶來的死傷遠比第一波來得嚴重,這代表觀察疫情的重點除了是否緩解,決定「重啟」經濟的時機點也很重要。
「自動化」成全球疫情解封關鍵?台灣隊成員喊讚
檢測試劑廠普生總經理林孟德觀察,自動化採集可以大幅降低醫護人員採檢時的被感染機率,而且可提高「從採集到後端檢測」的精準度。
普生日前宣布與高醫大共同投入新冠病毒「自動快篩試劑」開發,僅需將患者檢體加入試劑中,全自動化儀器就能分析出最後檢測結果,可在90分鐘內篩檢90人,一天篩檢的檢體量達1,440人。林孟德表示,公司與鈦隼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另一頭,台灣生技ODM(委託設計代工)龍頭大江生醫也對自動化寄予厚望。
大江生醫旗下子公司大江基因日前成功開發全球首台「新冠病毒掃描機」,機器檢測精確度達99.9%,可在4小時內檢測出96個樣本。若以流水線排序,則能在24小時內檢測2016組樣本。
大江生醫營運長陳彥任指出,大江能在4小時內確認一個航班裡的旅客採檢結果,這代表可以阻絕外國境外移入案例,讓受檢者在海關外等待。若確認為陽性反應,可搭乘原班機離境。
他表示,自動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速流程」,但若只有某一個階段變化,用處並不大。由於鈦隼的檢測機器人屬於前端檢體取得,他認為雙方若合作將有很大互補的空間。
「若把機器人布置在機場,會有最好的發揮空間。」
陳階曉指出,自動化檢測除了是防範於未然,不要讓醫護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更重要的是能避免人手不足情況。
他說,假設在桃園、國外機場都有自動化採檢機器人設備,藉由大量採檢患者,搭配快篩試劑等台灣隊設備,就有機會在登機前就得知旅客的健康結果,「而這正是全球生活能否回歸常態的起步。」
鈦隼(Brain Navi)生物科技公司檔案
成立:2015年
創辦人:陳階曉
產品:自動腦部手術導航系統、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
責任編輯:蕭閔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