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名家專欄】高超音速導彈的優勢

【名家專欄】高超音速導彈的優勢

【大紀元2025年03月2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Robert Purssell撰文/原泉編譯)與戰機和亞音速導彈相比,海軍的「常規快速打擊」(CPS)高超音速導彈可在30分鐘內擊中2,200海里外的目標。

 

擁有大量遠程高超音速導彈的國家,在攻擊對手時有多種選擇:首先,其高超音速導彈能夠破壞或摧毀對手的岸上設施和停泊的艦艇。其次,裝備高超音速導彈的艦船能夠攻擊並擊沉在敵方前沿部署的艦艇與後方之間穿梭的補給船。最後,高超音速導彈可從遠距離發射,攻擊並削弱敵方艦隊部署在前沿的戰艦。

 

海軍「戰斧」巡航導彈和攻擊機的局限性

 

最新型號的亞音速「戰斧」巡航導彈的射程為900海里;F/A-18和F-35C攻擊機的作戰半徑分別為444海里和600海里。航母攻擊機的攻擊任務需要耗時的起飛過程、空中加油以及數小時的飛行才能抵達目標。「戰斧」亞音速導彈發射速度更快,但需要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900海里外的目標。

 

高超音速導彈的概念

 

目前,高超音速導彈由兩部分組成:助推器和滑翔飛行器。在加速至高超音速(每秒一英里或更快)後,助推器與滑翔飛行器分離並墜落,滑翔飛行器隨後無動力飛向目標,在大氣層下降過程中,滑翔飛行器會變得極其熾熱,並在撞擊時造成破壞和起火。

 

要確保摧毀一艘大型艦艇、多艘艦艇或岸上設施,攻擊將需要大量隨時可用的高超音速導彈。

 

誰在高超音速導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21世紀初,中共和俄羅斯專注於發展高超音速導彈技術,而美國則把精力集中在裁軍條約上。

 

目前,中共擁有射程達1,100海里的東風-21「航母殺手」導彈,此外,還研發並部署了一系列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中程)、東風-27(反艦導彈)以及東風-41(洲際射程)。

 

如果美國不大力推動高超音速導彈計劃,中共就通過用高超音速導彈武裝其艦隊而掌握主動權,並威脅到美國的海軍優勢。在衝突中,美國海軍會發現自己在對抗中共長距離高超音速導彈的戰鬥中處於射程劣勢。

 

部署CPS

 

起初,海軍考慮在四艘「俄亥俄」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SSGN)上部署「常規快速打擊」(CPS)高超音速導彈。然而,由於成本和潛艇的老舊問題,海軍放棄了這一想法。

 

海軍目前在軍艦上部署高超音速導彈的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三艘「朱姆沃爾特」級(Zumwalt-class)驅逐艦改裝,每艘部署六枚導彈,總共可以攜帶18枚高超音速導彈。第二階段將利用「弗吉尼亞」有效載荷模塊(VPM)為「弗吉尼亞」級潛艇的Block 5型和Block 6型潛艇裝備28枚亞音速「戰斧」導彈或12枚更大的CPS高超音速導彈。

 

美國海軍的這一計劃肯定會在與中共海軍的對抗中處於劣勢。首先,微不足道的水面艦艇配備(18枚導彈)與日益增長的中共海軍威脅相比相形見絀。其次,要達到目前部署於「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的608枚亞音速導彈數量,該計劃需要在2020年代開始,到2044年結束,建造20艘Block 5型和6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到2044年,海軍將部署560枚亞音速導彈或240枚「常規快速打擊」高超音速導彈。

 

如果海軍繼續採用目前的導彈部署策略,將在2030年代面臨嚴重的導彈部署短缺,部署的導彈能力僅為目前的62%。

 

美國海軍規模縮小

 

美國海軍現役艦艇的數量已從1987年的594艘(里根時代所建)減少到目前的295艘。

 

儘管有計劃將艦隊規模擴大至350艘,但美國的造船廠因熟練工人短缺、產能已滿、以及難以按時按預算完成任務而面臨困境。

 

著名的海軍改裝艦艇

 

歷史上,美國海軍一直將不再需要的戰艦進行改裝,作為新型武器的平台。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海軍拆除了二戰時期巡洋艦上的6英寸和8英寸的炮塔,安裝了「韃靼人」和「Talos」導彈,並將9艘艦艇改裝為導彈巡洋艦。

 

在21世紀的頭十年,海軍將四艘攜帶三叉戟導彈的「俄亥俄」級SSBN(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成了裝備「戰斧」巡航導彈的SSGN(巡航導彈核潛艇)。

 

改造「尼米茲」級和「俄亥俄」級

 

隨著「哥倫比亞」級SSBN加入艦隊,「俄亥俄」級SSBN將成為退役候選對象。如果海軍將全部14艘「俄亥俄」級SSBN改裝為裝備CPS的SSGN,每艘攜帶66枚高超音速導彈,美國將額外部署924枚高超音速導彈。

 

在21世紀初,將俄亥俄級SSBN改裝為SSGN的費用為每艘4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每艘潛艇的改裝費用將達到50億美元,整個級別的改裝費用將達到700億美元。

 

目前的計劃是每服役一艘「福特」級航母就退役一艘「尼米茲」級航母。

 

在航母飛行甲板上安裝100個導彈發射管,一艘改裝後的「尼米茲」級航母可攜帶300枚CPS高超音速導彈。利用飛行甲板和機庫空間,該艦可攜帶兩倍於「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防禦導彈和反潛直升機。

 

重新改裝需要拆除或停用彈射器、升降機、彈藥管理系統、起降系統以及阻攔索。此外,重新改裝還需重建艦島或安裝與DDG-125 Flight III型驅逐艦相當的上層結構。加上核反應堆的燃料補給,每艘艦的改造費用約為70億美元,整個艦級的改造費用約為700億美元。

 

改造後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俄亥俄」級潛艇將分別配備有50年和40年役齡的核反應堆。為了應對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的電力需求,民用運營商正在重新頒發舊的商業核反應堆的許可證。同樣,海軍的核反應堆壽命延長計劃可以將重新使用的艦船和潛艇的壽命延長數十年。

 

每枚CPS導彈的成本為4,100萬美元,隨著量產,價格降至每枚1,000萬美元。購買7,848枚導彈用於改裝的艦艇(每個發射管有一枚備用導彈)將耗資780億美元。

 

重新改裝24艘裝有7,848枚導彈的戰艦將耗資2,180億美元,分攤到15年,年均達145億美元。

 

改裝後的「俄亥俄」級潛艇配備155名船員,與目前的「俄亥俄」SSGN相同。

 

配備100枚CPS高超音速導彈和200個防禦發射管的「尼米茲」級航母所需的船員人數,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三倍,即1,000名水兵。

 

改裝戰艦的影響

 

如果將目前的高超音速導彈部署計劃(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上的18枚導彈,20個垂直發射單元VPM上的240枚導彈)與改裝艦艇上的導彈(14艘俄亥俄級SSBN上的924枚導彈,10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上的3,000枚導彈)相結合,海軍最終將部署4,182枚高超音速導彈。

 

到2035年,海軍目前計劃部署的158枚CPS導彈對中共的威懾力微乎其微。然而,如果海軍改裝3艘「尼米茲」級航母(900枚CPS導彈)和4艘「俄亥俄」級潛艇(264枚CPS導彈),那麼將部署1,322枚CPS導彈,構成更可靠的威懾。

 

高超音速導彈軍備競賽

 

冷戰結束時,海軍在SSBN上部署了約4,000枚核彈頭。儘管CPS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核彈頭是截然不同的武器,但兩者都必須讓對手的領導層相信,發動敵對行動將會帶來嚴重後果。就像冷戰時期的核武器一樣,4,000枚滑翔飛行武器或許能遏制中共海軍的擴張趨勢。

 

儘管美國在艦載海軍空中力量和潛艇(SSGN)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必須建立強大的艦載高超音速導彈能力,以建立三位一體的威懾。由於技術勞工短缺,美國造船業的產量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重新利用現有戰艦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也許是唯一的方法——在不增加新艦艇建造的情況下增加海軍現役艦艇數量。

 

挑戰

 

目前的CPS實施計劃無法提供海軍足夠的高超音速導彈,以遏止中共咄咄逼人的擴張趨勢。為了填補高超音速導彈的缺口,本文主張將即將退役的「俄亥俄」級與「尼米茲」級戰艦改裝為高超音速導彈載具。海軍是改造戰艦還是採用其它方法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打造一支壓倒性的高超音速導彈力量,以遏制中共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擴張行動。

 

作者簡介:

 

羅伯特‧珀塞爾(Robert Purssell)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在國防和半導體行業擔任工程師、工程經理。他現已退休,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並就軍事和歷史事件發表演講。

 

原文:The Hypersonic Missile Advantag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