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信仰的心理效益:有助於應對人生挑戰
【大紀元2025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沒有信仰的人可能很難了解信仰的力量與其對心理產生的效益。最近有專家撰文分析了信仰如何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
美國臨床心理健康諮詢師暨密蘇里州杜魯門州立大學(Truman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貝茨(Dan Bates)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信仰和靈性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最近才引起科學界的關注。
貝茨寫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宗教和精神信仰可以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他舉例說,在2022年發表、針對大約79,000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度參與宗教/靈性活動與焦慮和憂鬱症狀呈現負相關,而與生活滿意度、生活意義、社會關係和整體心理健康呈現正相關。
在2021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指出,宗教和精神信仰是實現生命意義和目的的重要途徑。在宗教和精神信仰比較深入的人中,焦慮和憂鬱的情況較少,而且整體生活品質較高。

信仰如何支持心理健康?
貝茨說,宗教和精神信仰可經由多種途徑提升心理健康:
●理解意義與目的——信仰體系能幫助個人解釋和理解困難的生活事件蘊含的意義。尤其在危機期間,發現傳統的生活框架受到挑戰時,這一點特別有價值。
●提供社會支持——宗教群體能創造自然的支持系統減少孤立感。群眾參與和社會支持的增加具有相關性,它能在壓力時期提供援助,協助人們應對和預防情緒障礙。

●形成因應機制——信仰提供有條理的方法幫助人們管理壓力。在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於2005年侵襲美國之後,信仰提升人們內心的平靜、自尊、毅力和親社會行為──所有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個人和社區的復原。對於創造一種常態感並控制壓力情況而言,祈禱特別有用。
●保持希望和樂觀——宗教信仰經常鼓勵人們保持樂觀、有意義和目的的世界觀。 有研究顯示,在40項探討宗教/靈性與希望之間關係的研究中,73%的研究發現了很強的正相關,沒有任何研究有負相關。
貝茨提到,有多項研究發現,信仰對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保護作用,其中包括憂鬱、焦慮、孤獨、自殺、悲傷與喪親之痛、創傷後壓力。
健康信仰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並非所有宗教參與都有益於心理健康。這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對神的概念。相信慈愛、寬容的神的人通常會經歷比較低的壓力和焦慮水平,而相信惡神則與心理困擾增加有關。
健康的精神信仰能為成長、自我認識、創造力和關係創造空間。相反地,固守僵化的思維、過度關注罪過或宣揚孤立的信仰可能會損害幸福感。
貝茨總結說,科學上的證據越來越能證實並指出許多人可以直觀地理解的事實——信仰和靈性可以強化心理健康。藉由提供意義、社會支持、應對策略和希望,宗教參與通常可以防止各種心理問題。
對於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社會工作者或任何醫療保健提供者來說,認識到信仰的潛在貢獻有可能為身心靈整體健康的幸福感提供更全面的方法。
責任編輯:茉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