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紫禁城也比不上他的城影響深遠

璀璨中華文化【中華園林】

紫禁城也比不上他的城影響深遠

作者:允嘉徽
「紫禁城」展現的建築成就以及與中華建築的思想精神與美學觀從何而來?圖為北京紫禁城的古樓台建築。(Shutterstock)
 

說起建築,古代的中國傳統建築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存在。古代宮殿的宏偉建築群標誌著中國傳統建築的技術成就、思想精神與美學的典範。當下還存世的「紫禁城」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成就的代言,而紫禁城所展現的建築成就及背後的核心思想觀與美學,這些傳統並不是起源於紫禁城,那麼又來自於何處呢?往上追溯到周武王建造王城的歷史,我們發現他的建都思想影響了後世朝朝代代,那是什麼呢?

 

王城建築「傳神」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築理念與技術,其來處淵源流長,與神傳文化緊密相繫。從「紫禁城」這一名詞中,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宇宙觀、政治觀、生命觀,引領建築文化的發展。現在人們熟知的故宮紫禁城的設計思想精神與美學,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帝宮範式的延續與再現。

 

人間有人類,天上有神仙。天帝傳說是天上眾神之主,古代的太一、太乙、泰一神等等稱號都是稱天帝(也稱上帝)。古人將中宮天極星視為太一的居所。太一(神)長居於紫宮,也叫紫微垣(紫薇垣)、紫微宮(紫薇宮);地上天子所居的紫禁城,即是天上紫宮的仿現,城不能隨意進入,是保護宮殿的城垣,好似紫微之垣,「紫禁城」是人間承接天命的象徵。

 

追本溯源宮殿建築的神采

 

《周書》曰:黃帝始作宮室。《後漢書‧天文上》云:「軒轅始受河圖鬥苞授,規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書自黃帝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天文學發源極早,黃帝時代就有了星官、有了觀星象之學和記載。到了秦朝時雖然古文書多喪失了,但「星官之書,全而不毀」,天文學在古代受到重視毋庸置疑。那麼星官的觀星怎麼和王城的建築連繫起來呢?

 

「定天保.依天室」

 

周武王討伐了暴君紂王,建立了周朝。過了幾年,王朝的建制剛剛起步,武王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武王把鞏固王朝基礎的要任交給親弟弟旦。他叮囑周公旦要建立永受天保的王朝,並告訴他具體的作法——「定天保.依天室」(《尚書‧召誥》、《史記‧周本紀》)。

 

「依天室」就是「得依天之宮室」來建造王城之意(張守節《史記正義》),如此一來能「不遠天室」,靠近天神、遵循天命。周武王認為「室其有憲,命求茲無遠」,就是說天上的星象暗示人間之道的典範,所以要仿照天上星宿的布列位置與格局來建造王都,但願周朝的命祚能永得天佑。

 

中國古代天文學認為,在天空居中的星群即中宮的紫微垣,其中的天極星(北辰、北極星),無論季節的變化終年都可見。太史公在《史記‧天官書》中說:中宮(中垣)最亮的那一顆天極星是天帝太乙(太一)的居所(稱「紫微」);旁邊三星是三公,一說代表太子們;後方成勾狀排列的四星是後宮,最末一顆大星是正妃。加上環繞的守衛十二星,即藩臣,全部稱為紫宮,即紫微垣(紫微宮垣)。《晉書‧天文志》記載,「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古人看到「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比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北斗七星」還多。

 

中國古代星官觀察天象時,將天上劃分為三垣(三宮)、四象、二十八宿。[1]「依天室」建造王城,使地上的皇宮布列能對應天帝之居的紫微垣,表示皇帝是應天承命的天之子。因此周武王一直努力尋找對應天室的地點以建造新王都,史書稱為「度邑」。終於他發現伊洛平原的雒邑乃居天下之中,對應天室,是建都的上選。

 

天空中的中宮是紫微宮,天帝居其中,其外四象,將天體分為東南西北四區,各包括七個星宿,共二十八宿(也稱二十八舍、二十八星)位於黃道的軌道上。(容乃加製圖/大紀元)

 

武王說:自雒汭(汭:河水彎曲的地方或兩條河會合之處;水邊)延於伊汭,居易無固(禁閉),其有夏(夏朝)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太行山一帶),我北望過於嶽鄙(邊遠山嶽),顧瞻過於有河(黃河),宛瞻延於伊雒,無遠天室……。」(《逸周書‧度邑解》)

 

傳唐 李昭道《洛陽樓圖》。(公共領域)

 

但是上天沒有留給他天年來完成新都的建造,他就把遺願交付給弟弟周公旦。於是周公在武王臨終前受命,後來在雒邑(後來的洛陽)營建了新王城。《尚書‧召誥》載:「我周之治,四方來服,洛邑(雒邑)為中。」雒邑在地理上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此建王城,「無遠天室」(《史記.周本紀》)。雒邑如天室紫宮在人間再現,隨著周朝的發展,雒邑的功能比鎬京越來越吃重。周王謹慎祭祀天地,得天數之成命治民,偃干戈,振兵釋旅,讓天下歸心。(原文>周公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是)配皇天,毖祀(謹慎祭祀)於上下,其自時(是)中乂(治民),王厥有成命治民。」——《召誥》)

 

周朝營建雒邑,配對皇天的紫垣;周王配對皇天帝星紫微之尊,體現中國傳統建築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人稱天界之門為閶闔門,中國皇城宮殿建築布局也取象於紫微垣,王宮正門也有閶闔門之稱。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也借用了這種比喻。「定天保.依天室」展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生命觀,成了古代皇城的建築思想核心精神與法則。雒邑不遠天室得天獨厚的位置也得到帝王青睞,成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最長的都城。

 

周代王城有多大呢?

 

在此我們也來看看周朝王城的基礎規模有多宏大呢?《尚書‧周官》:「築宮而城之,以固邦本。」顯示周代王宮乃以城邦(國)的型態規劃,來保衛王宮。這種思想也反映在「紫禁城」上。當時周朝的國土之中為「中國」,即天子王畿地區。

 

近年的考古發現在周朝遺址地周原(陝西省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交界處)找到宮城、小城和大城三座城垣,初步揭示了商周之際的聚落城垣結構。這些發現恰好旁證了周朝王城「築宮而城之」的建築理則。據考古發現的說法,小城和宮城均始建於商周之際,延續使用至西周滅亡,大城營建於西周晚期,面積約5.2平方公里,為目前發現最大的西周時期城址。發現的東南城門結構完整,由城台、外瓮城(甕城)、南北門道、門塾、內瓮城、入城道路、門內建築群等部分構成,可見到城門規模的宏大,推想城內的規模也當相配。

 

這個考古發現的西周大城面積約5.2平方公里,相對地,王城當更加寬廣宏大了。《周禮‧考工記》記載王城:「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車道)。左祖右社(祖廟在左、土地神社在右),面朝後市(朝廷在前、市場在後)。」其王宮居中的格局,與「依天室」的建築理念相應。

 

清《考工記圖記》記載「方九里之城,宮九百步」。周制的一里約現代公尺制的415.8米,九里約3.74公里,九里方城的國都面積約相當於14平方公里。周制1步(左腳+右腳)約當1.38米,九百步的方形宮室約1.54平方公里,大於故宮的0.72平方公里。

 

王城之一邊皆為三門,四邊共十二門。「國中九經九緯」即國城中南北各有九條大道,寬度都可以行車,每個門通三條道路。一門為何要有三條道路?「男左、女右而車行其中」(宋代《周禮‧考工解》),展現周朝是重禮制的社會。這些國道出了都城四通八達,「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大室),路室有委(*飲食貨品);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賓館),候館有積(*飲食積存備用)。」(《周禮.地官司徒》)換算成現在的公里制,走上國道大約4.2公里就有補充飲食的便利小賣店,13公里就有一處可以過夜留宿的旅館,21公里就有一個市集。這些建築的規制展現周朝王城規劃的大器與便捷。

 

結語

 

在中華文化中的建築文化明顯展現了天人合一的生命觀。黃帝時代就有觀星之學,相傳黃帝還創制黃曆;《周禮‧春官宗伯》記載星官的職掌包括對日月與二十八星宿的觀察。天文星象可說是與中華文明同步發展的,天文星象對應地上的人事興衰順變,世間人的幸福來自天界神的祝福,這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宇宙觀、生命觀,也表現在建築文化的核心思想中。當然,「依天室」——遵照天象所示的規範而行能得天保,反之,朝代墮落敗壞,違背天道,也就會招來上天的懲戒,朝朝代代的更替莫不在於此道之中!

 

宋代蘇頌的冬至星圖以二十八宿為星空背景。(出自《新儀象法要卷中》/ 公有領域)


註[1]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上垣太微宮垣十星;中垣紫微宮垣十五星,下垣天市宮垣二十二星。四象是將三垣之外的太陽運轉一周的星空範圍(黃道)分為東西南北四區,各包括七個星宿:


•東方 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方 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 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北方 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

 

——看更多【璀璨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王愉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