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少年同理心源自家庭中的安全感
同理心影響著青少年的社交活動、與朋友的友誼和成年後與他人的關係。(shutterstock)
【大紀元2021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雯編譯報導)青少年時期是同理心成長的關鍵時期。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同理心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的。
一項研究發現,與家人關係密切、在家庭生活有更多安全感的青少年,在與人交往中會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
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青少年研究小組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調查了在研究開始時年齡為十幾歲的184名青少年,一直跟蹤研究到他們成年。
在這些青少年還是14歲時,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的家庭情況以及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在青少年講述期間,研究人員會留意他們描述的內容以及他們如何描述。
在每次採訪中,如果青少年表達了他們重視自己的家庭關係,並且他們能夠以客觀、清晰的方式敘述事情,研究人員就認為該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獲得了安全感。
當這些參與者長到16、17或18歲時,研究人員再觀察這些參與者與朋友間的互動,如當參與者的朋友傾述自己遭遇時,參與者如何反應,研究人員以此來評估他們的同理心。
研究人員發現,在14歲時從家庭生活中獲得更多安全感的青少年,當他們長到十六七歲時,能夠對朋友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高度同理心始終存在。
另外,研究還指出,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他們最初表現出的同理心較少,但當他們長到18歲時,他們也發展出與安全感強的青少年幾乎一樣的同理心。
在刊登於《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的文章中,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傑西卡‧斯特恩(Jessica
Stern)表示:特別有趣的是,青少年更希望從有安全感的同齡朋友那裡尋求幫助,而尋求越多幫助的青少年也越有可能得到幫助。因此,青少年的友誼為其同理心的養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斯特恩對CNN說,這也許可以表明,即使沒有良好的家庭關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也可以培養出同理心來。她表示,擁有深厚的友誼和值得信賴的老師,都會對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的同理心產生積極影響。
斯特恩指出,有同理心的青少年不那麼好鬥,更少偏見,也不可能欺負他人。
她說,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並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非常重要,它對我們將其稱為成功的各種事項都很關鍵。
斯特恩建議,父母以及老師要了解同理心的重要,並積極培養與青少年的關係,在同理心方面做出表率,包括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尊重和支持,並幫助青少年內化它。
斯特恩說,成年人還需鼓勵青少年培養與朋友的關係。這也有助於建立同理心。但是她也強調,青少年與誰交朋友非常重要。「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朋友」。她建議,青少年在選擇朋友上要慎重,選擇那些讓你感到安全、支持你,可以做你的後盾的人,同時也為朋友做同樣的事情。
這項研究發表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雜誌上。
責任編輯:韓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