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8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分析師、前CNN製片人彼得·卑爾根(Peter Bergen)在週二(7月27日)由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出版的《賓·拉登的興亡》(The Rise and Fall of Osama bin Laden)一書中寫道:賓拉登相信,「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穆斯林,你只應該娶伊斯蘭教認可的4個妻子,然後…… 公平對待她們所有4個人。」
9.11事件後 賓拉登家庭藏匿
據「福克斯新聞網」(Foxnews)報導,該書披露,到2001年他策劃911恐怖襲擊時,當時44歲的賓·拉登和三個妻子生活在阿富汗。年齡較大的兩個人是:52歲的熱誠的兒童心理學家凱利亞·薩巴爾(Khairiah
Sabar)。為了嫁給他,她放棄了既定的職業;44歲的詩人西哈姆·謝里夫(Siham
al-Sharif),她擁有古蘭經語法博士學位。她幫助編輯他的演講稿,磨練他的宗教宣言,並鼓勵他的全球聖戰計劃。
與此同時,他的第三任妻子、來自也門農村的、17歲天真少女阿邁勒·薩達赫(Amal el-Sadah)曝光了他的虛榮心。
9.11事件造成2977人死亡,緊接著,本拉登及其父親奧薩馬的大家庭消失得無影無蹤。與此同時,這位發起基地組織對西方聖戰的恐怖分子,藏匿在阿富汗山區和巴基斯坦北部,以逃避法律制裁。
但到了2004年,隨著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國家建設努力陷入困境,本·拉登感到,對他追捕的熱度已經消散。
幾年後 本拉登建造堡壘重新團聚
就在那時,世界頭號通緝犯命令他的保鏢易卜拉欣·賽義德·艾哈邁德·阿布德·阿爾-哈米德(Ibrahim
Saeed Ahmed abd
al-Hamid)購買一些土地,聘請一名建築師,建造一座足夠大的堡壘,以容納他打算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重新團聚的家庭。
易卜拉欣開始工作,以自己的名義購買了價值5萬美元的房產,並按照老闆的規格設計了一套房子。這棟三層的主樓的一樓有四間臥室,另外四間在二樓,每間臥室都有自己的浴室。頂層包括臥室、浴室、書房和露台,供本·拉登使用。2005年,拉登的家庭成員開始陸續搬進來。
易卜拉欣表面上擁有這些財產,他的兄弟阿布拉爾(Abrar)和他們的妻子及孩子也經常來往。但是他們都住在一個小的附屬建築裡,而不是在主樓裡。
兄弟倆嚴格遵守行動安全措施,以保持低調。他們使用大城市的公用電話亭撥打重要電話,並把手機的電池取出,這樣就不會被追蹤到他們的大本營。
本·拉登夫婦幾乎從未離開過這個院子,除了第三位妻子阿邁勒。她曾兩次用假名去當地醫院生孩子,出示假身分證件,假裝耳聾,以避免尷尬的問題。
但是在2010年,中央情報局有了突破:一名巴基斯坦線人,在擁擠的城市白沙瓦(Peshawar)發現了一名,據信是本拉登的長期貼身保鏢易卜拉欣的男子。
2010年8月,易卜拉欣的白色吉普車將中央情報局的視線帶到該房產的18英尺高,頂部帶鐵絲網的牆外。當時,這個地方擠滿了本·拉登的三個妻子,他最小的八個孩子,四個孫子,其中包括兩歲和三歲的嬰兒。
這處房有許多不同尋常特點
這處房產有許多不同尋常的特點,引起了中情局分析人員的注意。這裡沒有電話線,也沒有互聯網服務——儘管建造這麼大房子的人,肯定有足夠的錢支付這些必需品。這所大房子幾乎沒有窗戶,頂樓的露天陽台四周還圍著一堵高牆。
當時的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利昂·帕內塔(Leon Panetta)問他的員工:「誰會在露台周圍建一堵隱私牆?」
一位分析師回答道:「就是呀!」
中央情報局在這個神祕院落附近建立了一個安全屋,對住在那裡的人進行「生活模式」研究。
當鄰居們把他們的垃圾放在外面,以便定期收垃圾的時候,這戶的居民卻把他們所有的垃圾都燒掉了。
圍牆內一英畝的土地上有一個小農場,種植蘋果、蔬菜、葡萄和蜂蜜,養雞甚至養牛——這些食物顯然都被那些看不見的住戶吃掉了。
但最後定案的線索是院子裡的晾衣繩,每天都有女裝、巴基斯坦男人穿的沙爾瓦克米茲(shalwar kameez)、兒童服裝和尿布在晾衣繩上晃來晃去,遠遠超過了名義上的戶主——保鏢家裡11個成員的衣物數量。
根據特工們的計算,這些從不見人的居民中,肯定包括一名成年男子,幾名成年婦女,以及至少九個孩子,這對於他們正在尋找的一夫多妻的男主人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匹配目標了。
在躲藏了九年多之後,奧薩馬·本·拉登被他家裡的晾衣繩出賣了。
這對帕內塔來說已經足夠了。2010年12月14日,他向時任總統奧巴馬出示了中情局的證據。
卑爾根寫道,特工們從未設法捕捉到一張本·拉登的清晰照片,以證明他們終於發現了他的藏身之處。但是「他們也沒有找到證據,來削弱他就住在那裡的說法。」
奧巴馬被說服了。他命令美國海軍開始計劃這次行動,最終在2011年5月1日, 54歲的恐怖主義大師被擊斃——如果本·拉登考慮過給他的妻子們一台衣物烘乾機的話,這個「斬首行動」的決定可能永遠都無法作出。
責任編輯:華子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