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藝人赴中國發展 分析:提防中共三步收編

藝人赴中國發展 分析:提防中共三步收編

時事評論員唐浩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藝人選擇到中國發展,可能更要審慎考慮長期的利害得失,並提防中共控制台灣藝人的「收編三件套」。示意圖。(中央社)

 

【大紀元2024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戴德蔓台灣台北報導)台灣藝人到中國發展已經持續多年,吳慷仁、安溥(張懸)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只是前者是台灣國民影帝、參加過太陽花運動靜坐,後者常聲援各種社會運動包括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兩人10月1日在微博的發文,讓港台網友感到失望。專家分析,中共藉此想動搖台灣民眾的信心,另外,台灣藝人要提防中共「收編三件套」。

 

時政評論員唐浩表示,《周處除三害》以暴制暴消滅邪惡體制,獲得民眾共鳴。(唐浩提供)

 

時事評論員唐浩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藝人前往中國大陸發展,這一點可以理解,畢竟演藝生涯的長短不易預測,儘量在自己的事業巔峰期爭取最大化的財富自由,是合情合理的人生選擇。不過,在中共專政統治以及民族情緒的長期操弄下,藝人選擇到中國發展,可能更要審慎考慮長期的利害得失,並提防中共控制台灣藝人的「收編三件套」。

 

中共收編三件套 逼叩首是首步

 

他分析,第一步,強逼政治站隊、叩首,公開投誠或羞辱。幾乎所有知名的台灣藝人,一旦進入中國市場發展,逢年過節就勢必得面臨「政治站隊」「統獨選邊」的表態考試,目的是建構一個「網絡文革批鬥場」,把藝人架上台,公開向中共叩首,才允許藝人「吃中國飯」,如果不願叩首或者叩得不乾不脆,就隨時面臨日以繼夜的網軍攻擊以及後續或明或暗的政治打壓,比如查稅、換角、接不到工作等等。

 

第二步,中共利誘威逼藝人,當「以台制台」的統戰傀儡。這一點屢見不鮮,許多所謂「愛祖國」的台灣藝人,每到大選前夕,就公開為親共政客或親共政策說項背書,宣揚「祖國」好風光、好山水、好賺錢。這種赤裸裸的政治統戰要脅,對心中仍懷抱台灣家鄉的藝人來說是最不好應對的考驗。例如中共媒體大力炒作「五月天假唱」事件,幕後起因傳出是因為五月天不願接受台灣大選前的對台統戰工作,從而被中共報復。

 

第三步,經濟依賴中國市場,陷入養套殺困局。這一招就跟中共對付台商、外商的手法一樣,先用「經濟讓利」讓人很快賺大錢,讓其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來生存,然後再用這個龐大市場套住人、要脅人,逼迫其為中共服務,交「政治稅」。如果抗命不從,就用司法機器和各式各樣的法規來整人、迫害人。

 

唐浩說,進入中國市場的境外藝人就跟境外企業一樣,對中共來說都有兩大用途:一是短期內利用境外藝人名氣、市場號召力來壯大中國的產業發展與影響力;二是長期收編境外藝人、思想改造,最後利用他作為統戰境外、滲透境外的中共代言人。

 

唐浩表示,台灣藝人在前往中國發展前,一定要審慎釐清這些必然會遭遇的風險與挑戰,衡量自己長遠的利害得失、將來該如何應對,從而做出最能保障自己利益與名聲的選擇。

 

「自由是藝能界最重要的養分」

 

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資料照。(宋碧龍/大紀元)

 

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從藝人林依晨到吳慷仁、安溥近期突然在微博發表向中共表態的文字,不難看出中共正在加大統戰宣傳的樣板,要有人演樣板戲。他提醒,所有藝人都套在中共的劇本裡,要人演啥就得演啥,沒有抒發自己想法的自由,再大的咖都只是中共打磨的螺絲釘。

 

桑普說,自由是藝能界最重要的養分,回想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劇之所以蓬勃發展就是有創作自由,當時港片、港星橫掃華人市場。香港還有東方好萊塢、華人的夢工廠之稱,現在香港自由已死,影視也落寞了。他說,有才華的人一定嚮往自由,在中國演戲只能當奴才,到台灣或是世界其它自由國家發展卻能成為當地的人才,這是藝人的抉擇。

 

桑普說,中共要透過像吳慷仁這麼台灣本土的演員、曾聲援香港雨傘革命、太陽花運動的安溥都到中國發展了,達到動搖台灣民眾的信心,製造台灣快被中共蠶食鯨吞的假象。

 

桑普呼籲,台灣內部要不為所動,他們離開是他們的事,台灣還有很多優秀導演、演員守護台灣這片土地,台灣絕對不是沒希望,而是取決台灣民眾的決心與覺醒。

 

製作人:台灣欠缺國家文化大戰略

 

《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早年台灣影視圈大概六七成影視人員前往中國發展,當時對岸用高薪挖台灣專業人員過去,那時中國市場需要台灣的know-how(知識)。2015年後,中國的影視政策緊縮,包括不啟用未政治表態的港台藝人或幕後人員,而被啟用的影視人員則必須簽署「10年保證思想正確」之政審條款,亦即,10年內必須維持「愛國愛黨」的言行、不致因政治取向而遭中共官方封殺,否則必須賠償損失。

 

汪怡昕說,據他了解,有九成在中國的台灣影視人員都回來了,對岸已經學會台灣影視專業,甚至超越台灣,也不需要台灣人才,需要的可能是「做樣板的」。

 

《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資料照。(李家誼/大紀元)

 

對於台灣藝人到中國發展,汪怡昕祝福他們,畢竟是他們的選擇。不過他提醒,到美國、韓國、日本或世界各地,都沒有問題,因為不存在併吞台灣的問題,到中國發展就有這個問題,中共正在對台做文化戰。

 

汪怡昕說,過去30年不僅台商西進,影視圈也前仆後繼前進中國,在五六十年代曾經是亞洲影視中心的台灣,人才被中國磁吸後,造就中國蓬勃的影視產業鏈,台灣市場卻低迷了20年。與此同時,韓國透過國家力量扶植電玩、表演、影視的文化國策,將韓流吹向全世界,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結果。

 

儘管政府對於台灣影視有很多補助方式,汪怡昕以他在業界遇到的情況提出建言,目前台灣欠缺如韓國以總統級別制訂國家文化戰略,打的是國家級戰爭,跨部門配合行銷國際,台灣目前都還是單兵作戰,不是說台灣政府不用心,只是沒有想清楚怎麼做,這得總統下決心用國家力量扶植影視產業鏈,這樣台灣影視才能重回繁景。

 

留人才 台灣文化部:提供自由創作沃土

 

圖為入選「戛納首映」單元的《約見波布》,為文策院支持作品。(文策院提供)

 

有關台灣藝人赴中發展,台灣文化部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創作自由是文化的根基,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台灣是最自由民主的亞洲國家,文化部持續健全產業生態系,提供自由創作的沃土,讓人才有發揮的舞台與機會,希望讓大家都優先選擇留在自由的國度,甚至其它國家也會選擇與台灣合作,擴大市場。例如今年第61屆金馬獎,入圍的44部影片中台灣有26部,其中8部是國際合作,也顯示跨國合作已成為台灣電影製作未來趨勢。

 

文化部說明,為穩定推進影視產業生態系健全發展並拓展國際聲量,除2014年開始編列預算啟動「匯聚台流文化黑潮計劃」,2015年又將推出5年期「影視音產業續航發展計劃」,除持續深耕產業基礎工作,透過獎輔措施厚實產業產製、行銷、人才等各環節基礎量能,健全產業根基外,並推升國際級內容,讓優秀影視人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文化部表示,為強化台灣影視內容能量,持續辦理影視產業各類型人才培育工作,例如,強化新人導演培育輔導機制、提升企製思維與技術,辦理海外工作坊拓展產業關鍵人才國際視野,並補助文策院辦理影劇內容故事力關鍵人才孵育等。

 

文化部提到,因應後疫情時代及產業趨勢,快速調整人才培育方向,精準加強相關人才培訓,如提高台灣電影產業對虛擬製作前期規劃與製作之重視度。

 

在資金方面,文化部說,優化各項常態性辦理之補助措施,建立「投補合作」機制,業者申請影視製作補助時,若同意同步進行資金媒合,即將案件轉介文策院,全方位加速提升影視作品製作規格及動能,並促成「政府與民間合流」,以捲動更多資金投入產製。

 

除人才及資金面以外,台灣電影產業面對串流平台、AI技術等挑戰,在產製輔導方面將加強體驗感、電影感,並提升影片規格、技術,以持續獲得觀眾青睞。如辦理「影視製作運用虛擬攝影棚徵案補助」,鼓勵業者導入LED虛擬棚應用技術。

 

另除提高電影長片輔導金補助上限外,文化部也辦理「國產電影長片國際續航力補助」,鼓勵獲國際影展肯定的製作團隊持續創作並及早規劃資源配比,以提升台灣電影國際聲量。

 

催生國際規格台流戲劇

 

電視內容產業方面,台灣文化部則以「國際台劇徵案」鼓勵具獨特性及國際性的多元故事題材,並促成台灣內容製作業者與國際企業、電視台、製作公司或串流平台進行不同形式的國際合作,打破國際平台主導內容,鼓勵製作具國際市場性且開發高難度旗艦劇集,從故事開發到製作各產業鏈結,帶動影視人才、技術及製作規模全面升級,催生國際規格台流戲劇。

 

為更有策略的布局國片國際市場,文化部於2014年首創辦理電影長片海外戲院商業映演行銷造勢補助,鼓勵已完成銷售海外戲院版權的國片主創團隊及主要演員,赴海外戲院商業映演辦理行銷造勢活動,以累積國際觀眾關注度,補助金馬執委會辦理前進坎城(戛納)計劃,挑選5部具潛力優質國片參加坎城電影市場展,聚焦海外聲量與曝光度,同時與文策院合持續輔導台灣影視作品及IP參與國際影視市場展及媒合會,打造台灣文化品牌,開拓並提升台灣影視內容產品在國際市場之能見度。

 

文化部表示,台灣的自由民主優勢,再輔以健全影視產業生態系全方位政策,加速培養年輕新秀及產業關鍵人才、加強投資及輔導影視製作跨國合作力道、豐沛內容產製能量、擴大國際布局,相信可以讓影視人才充分發揮,吸引包括其它亞洲國家的人才,如導演趙德胤從緬甸、曾威量從新加坡、廖克發從馬來西亞來台拍片等,共同推進影視文化內容形成國際台流,讓台灣成為亞洲影視沃土。

 

 責任編輯:鄭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