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1月03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張曉慧採訪報導)繼「立場新聞」大搜捕事件後,網媒「眾新聞」1月2日晚上宣布將於1月4日(週二)起,停止營運,感謝讀者5年來的支持。記協主席陳朗昇表示,香港新聞界可能面對「生態大災難」。
「眾新聞」昨日(2日)晚上9時30分,在Facebook發文向讀者告別,宣布將於1月4日(週二)起停止營運,網站不再更新,一段時間後將會關閉。
帖文又提到「眾新聞」在2017年元旦成立,多名香港資深傳媒人在記者會上表示,對香港新聞自由狀況深感憂慮,希望「眾新聞」可以傳承專業新聞精神,回歸新聞初心,為公眾利益、為公眾服務,「希望我們的一小步,可以鼓勵業界行一小步,各人的一小步可以形成保護新聞自由的一大步。」
「眾新聞」提到他們在資源極度緊絀的情況下,每天嘗試踏出一小步,慢慢地行出一條小路,縱然他們人力有限,新聞不夠多、不夠快,但整個小團隊都一條心,努力在新聞報導上求真、求深。慢慢地,由十人變成數十人的團隊。
帖文又說,「眾新聞」團隊沒有忘記初心,但是過去兩年社會遽變,令他們無法再毫無擔憂地達成理念。「身在風眼,我們這隻小艇,在風高浪急的當下,情況嚴峻。在危機中,我們必須先確保船上的所有人,可以平平安安。」
帖文感謝訂戶和讀者的支持,表示對他們的厚愛,會銘記於心。「過去5年走過的路,會是我們珍重的回憶。」
「眾新聞」平台播放的《眾聲號》亦在同日宣布解散。《眾聲號》監製李賢哲表示,他們說過:「時局變幻,如常紀錄」,但時局的變幻他們無法裝作如常,從《鏗鏘集》的離散,到《眾聲號》的再聚,這短短幾個月裡,他們一直在嘗試,一直在努力。不過他坦言,「時代的巨輪下,我們都很渺小。不要懷憂喪志,無論身處何地,都繼續關心你愛的人。」
陳朗昇:或出現媒體倒閉潮
香港記協主席陳朗昇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情況令人擔心,也很失望。他指,「眾新聞」是一個做得相當不錯、不斷成長的媒體,但面對傳媒界的風高浪急,都頂不住,「我想是見到實際的危險」。
陳朗昇亦提及,「立場新聞」是一個做新聞為主的傳媒,沒有明顯過往官方批評的政治立場,(高層或前高層)都被捕,所以危險確實存在,很擔心事件令更加多媒體有「倒閉潮」。
他直言,因為「立場新聞」和「眾新聞」都是業界比較具有規模的網上傳媒,都頂不住,一些細小的傳媒會更難生存,「我們可能要面對一場新聞自由的生態大災難」。
陳朗昇感嘆:「作為記協主席在這些事情上完全無能為力,我自己都對香港非常歉疚。」
港人不捨齊道珍重
「眾新聞」宣布解散帖文一個小時便獲得45,000個表情及各界回應,網友紛紛表示不捨,道「珍重」的同時不免發表傷感留言。
藝人王宗堯說:「感謝一路陪伴⋯⋯外面見⋯⋯未來見」。網絡歌手晴天林說:「辛苦了」。音樂人霍朗齊留下4個「合十」手勢符號。
前油尖旺區議員林兆彬說:「辛苦了!」前沙田區議員黃文萱留言:「多謝你們」。前中西區區議員葉錦龍表示:「保重平安,一直以來謝謝你們。」
中醫師「烈大夫」張懷烈說:「要平安~」之後是無數個感嘆號。
楊健興:更多人或選擇離開香港
「眾新聞」主筆楊健興日前撰文說,2021年的年度字是「散」,2022年,是聚是散,留與走, 仍然是不少港人面對的抉擇。他寫道,2021年是告別年、是消失年,「但一日人在,信念不變,天空海闊, 仍然可以有無限想像和空間,將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他說,香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締造傳奇,用借來的時間、在借來的土地建立一套價值、文化、精神、制度、程序,然而「國安法」下的香港,表面仍五光十色,但精神面貌變得糢糊,失去內涵和光采。假如2022香港沿著2021年軌跡走下去, 相信更多人選擇離開,已離開的不想回來。
「眾新聞」在2017年1月1日成立,由10名傳媒工作者及新聞學者創辦,包括曾遇襲被刺六刀的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
2020年12月,有線新聞部大裁員,觸發有線新聞中國組總辭,10名原班人馬在去年1月加入「眾新聞」,成立「眾新聞」中國組。
在2021年香港電台《鏗鏘集》大換班後,前監製和部分已離職的編導成立《眾聲號》,在「眾新聞」平台播放。「眾新聞」在去年10月曾因報導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有關23條立法言論,遭保安局斥為「誤導性報導」。
在「眾新聞」宣布停運前5天,即去年12月29日,網媒「立場新聞」母公司5名前董事及1名現任高層遭警方國家安全處拘捕,同日宣布停運。前總編輯鍾沛權和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
責任編輯:連書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