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 四攝法
文/星雲大師
仙崖禪師感動沙彌,不再夜遊貪玩。繪圖/高爾泰
佛教度化眾生的方法很多,其中有所謂的「四攝法」,就是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四攝法門是菩薩度眾時的權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讓他能夠轉迷成悟。比方說,我布施給你,讓你產生好感;我對你讚美,讓你歡喜和我相處;我給你種種利行,給你方便;我以同理心與你相處,得到你的信任。如此就能度對方到佛門,這就是所謂的「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意思。
所謂布施,就是廣結善緣。佛門裡常對布施者讚歎說:「功德無量!」此「無量」意,不在數字的多寡,而在發心的大小。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如《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時不執著有布施的我、布施的物,以及受布施的人,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才是真正清淨的布施。
愛語,就是語言的巧妙。有的人講話,總是話中帶刺,或是言不由衷,缺少真誠,無法讓人感動。「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即使是讚美的語言,也要能得體,讓人如沐春風。若是開示、教訓的言詞,也要讓對方堪受,聽後心開意解,並且歡喜奉行。如仙崖禪師的「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動夜遊沙彌,不再貪玩,安心辦道;良寬禪師的「年紀大了,鞋帶都繫不動」,讓他的外甥洗心革面。因此,說話要讓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善意,才能為人所接受。
利行,就是助其增上。中國有句俗語說:「欲意取之,先要予之」,你要攝受他人歸心,先要給他用,先要幫助他成長、進步,給他一些助緣,也就是讓他不斷增上,幫助他成就諸事。甚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也是利行的表現。比方說:有人對工作不了解,指導他一點;有人遭遇困難,幫助他一下……,只要是真心為人服務,以誠懇、歡喜心去從事利益他人的行為,就能成就好因好緣。
真心誠意 設身處地著想
同事,就是同行共事。社會上,有些人所以成為同黨、同派、同道,必然是由於理念上彼此有契合之處;當我們想要攝受他人,成為朋友、幹部,也必須攝受一些在思想、價值觀上與我們相近的人,並以對方能接受的立場來和他往來、共事。比方說,當他是一位老農時,就以老農熟悉的事物來與他交往;當他是一個兒童時,就談論小朋友能懂、有興趣的事情。對方需要什麼、歡喜什麼,我們針對他的需要,設身處地為他設想。
人與人之間要靠緣分,靠志同道合才能共事、共處。我們待人處世,要給對方感動,讓他對我們生起歡喜之心;要能給人利益,給人有表現的機會,那麼人家才肯得為你所用。無論朋友、同事,甚至家人、夫妻、兄弟姐妹,不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四攝法,以慈悲、方便來攝受他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法,也是我們為人立身處事應遵循的準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