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從虧損數年到「百貨美食街店王」!大戶屋年收破 8 億的祕訣,來自於全家便利商店?


從虧損數年到「百貨美食街店王」!大戶屋年收破 8 億的祕訣,來自於全家便利商店?








過去 4 年來,每到中午 12 點,總會有個身影穿梭在各大百貨公司的美食街,觀察哪一家店最快客滿、各家餐廳的排隊狀況、帶位方式等,將這些現場紀錄與外部情報,公布在每個月的經營會議上,與全台店長一同討論值得學習及待改進之處。

這個人是日本連鎖定食品牌大戶屋董事長吳勝福,也是讓來台 12 年的大戶屋在 2013 年轉虧為盈的最大功臣。不過,他還有另一個身分 ── 全家便利商店(以下簡稱全家)執行副總。

大戶屋雖然食材、用餐環境等評價都好,來台多年卻始終無法獲利,一直到 2012 年全家正式取得經營權,吳勝福將運作超商的經驗,套用在餐飲業上,整頓作業流程和管理制度,才讓大戶屋出現營收連 6 年成長,去年更衝破 8 億元的成績,目前已進駐全台 20 家百貨公司,且超過一半是該美食街的業績前三名,在高雄漢神、台南遠百、美麗華做到店王。

吳勝福說,
即使身處不同產業,經營的邏輯也都是相通的,關鍵在於你能不能配合「產業特性」拆解出有效的做法。

就是要現做!不蓋中央廚房,以訓練維持餐飲品質


說起當時看到的經營瓶頸,吳勝福坦言,大戶屋的致命傷正是主打的特色:單店現做、不用半成品。如果不能克服出餐速度慢、餐點品質不一的問題,現做調理反而會成為展店的阻礙,這也是為什麼走向規模化的餐飲品牌,通常會設置中央廚房,就是要避免上述情況,還能省下建置廚房跟人力的支出。

可是,有鑑於大戶屋主力客群是十分注重食材和料理方式、年齡介於 40~60 歲的熟齡女性,大戶屋不惜使用主打有機無毒的天和鮮物、擁有多年優良牧場認證的信功豬肉等高成本的食材,要用品質來培養顧客的忠誠度,創造大戶屋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價值。吳勝福深知,他們要思考的,不會是跟隨一般連鎖餐飲的做法,而是要想辦法在不改變大戶屋品牌調性的前提下,提升出餐效率及穩定度

他發現,過去大戶屋採取師徒制手把手式的教學,會讓餐點品質波動,因此決定統一把員工送到全家企業大學裡,與高雄餐旅大學合作開設的餐飲學院,接受 3 個月的實作訓練,考核通過才能派到現場工作。另一方面,則是 導入「KDS 廚房監控系統」,計算各店從點餐、廚房接單到上菜的出餐速度除了能快速找出效率異常的店輔導或調整人手配置外,還能搭配不同餐點的料理時間,調整商品組合,讓主食、主菜到配菜的調理時間盡量一致。

現在出餐時間,已經從過去將近 15 分鐘,縮減至 11 分 15 秒,且根據最近一次問卷調查,顧客願意再次來用餐的比例高達 9 成以上。「便利商店最拿手的就是流程診斷跟建立 SOP,只要一一拆解現場工作,就能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依顧客結構規畫座位,讓坪效最大化


至於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美食街戰場上,發揮最大坪效?吳勝福笑說,這是靠超商的另一項絕活:看數據做事,而第一件事,就是精算座席數跟坪效間的關係

吳勝福說,就算座席數固定,座位的配置方式也會影響到單店營收。以前大戶屋無論到哪設店,都喜歡配置 6 人座,但假設這間店以獨自吃飯的商務客為主,卻少有兩人桌或獨立用餐空間安排,就會出現一位顧客占掉 6 人席的「浪費」,使得迴轉率就只剩下 1 / 6(約為 0.17),坪效自然不高。

透過以前的銷售資料,吳勝福從用餐人數結構調整每家店的座位規畫,讓百貨店的來客數平均都有約兩成的成長,而像是設在愛買量販店的中壢中原店,相較原先的店王,同樣是日式定食料理,坪數也一樣,大戶屋的營收可以比它高上 50%。

此外,在百貨合約基本上是 3 年簽一次,且僅有 1~2 成的櫃位能續約的環境中,大戶屋 20 間百貨店,進駐超過 5 年的門市就占了一半,且不曾被撤櫃過,被百貨業者視為是長青的餐飲品牌。

對吳勝福而言管理超商跟大戶屋帶給他最大的學習,是擺脫連鎖「標準化」的思維,打造出連鎖但「客製化」的經營模式,
「在極致的標準化中保持彈性,計畫性地放大自身原有優勢,就能在找對方向後快速成長。」

跨業經營 3 步驟


回顧起接手大戶屋至今的過程,吳勝福認為,自己的經營邏輯能套用在任何產業,以跨足餐飲業為例,可分成 3 步驟:

1. 多聽少說


接觸不熟悉的領域時,多聽、多觀察是首要之務,不要急著大刀闊斧改革,而是應該多方尋求建議,了解現場人員遇到的困難,找出待加強之處,以免因為不夠理解事情全貌而判斷錯誤。

2. 數據輔助決策


培養對數字的敏銳度是到哪都必備的能力,在下決策時,少用「我覺得」「以往我們習慣」等主觀看法來發號施令,而是透過像是監控系統等數據資料來輔助判斷。

3. 掌握趨勢


想更貼近市場脈動,要能兼顧量化及質化的市場研究,量化指的是能代表消費者行為的統計數字,例如銷售量;質化則是指透過問卷或焦點座談等,了解數據背後的真正含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