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深山裡開了家餐廳,兩次因人氣太高關門歇業
一派自然和諧,
本就是世界,
該有的樣子。
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開在山裡,
是個餐廳,
但沒有菜單,
老闆林炳輝也不像老闆。
別人開餐廳,
唯恐食客少了,
他倒好,
人氣一高就歇業,
甚至曾打算完全關門。
林炳輝十幾歲闖蕩台北,
後來做了建築。
但是壓力很大,
沒賺到錢,
於是跑到山裡隱居了。
他先租的,是一處做土雞城的山,機緣巧合之下,在那裡開起了餐廳。沒幾年客人越來越多,他就把店偷偷搬到陽明山的松園。後來又再一次,因為同樣的原因搬店。
松園的食養山房
這一次是在新北市的汐止,
那是一個安靜的山谷,
澄明、舒朗,
倒是和林炳輝有些相似。
林炳輝喜歡穿一身白衣,
很是出塵。
人也淡淡的,
甚至都不與自然爭搶。
去食養山房的路上,
總會讓你有種誤入桃花源的錯覺。
它隱匿在幾千平米的深谷里,
與零星的幾座建築作伴。
沿著滿是青苔,
和蕨類植物的小路往裡走,
步行不遠,
隔著一條山澗溪流,
就看到了對面的二層小樓,
食養山房。
這裡最初是一棟老石屋,
做了消毒處理後,
除了貼近自然的心意,
他並沒有做別的規劃。
他先用一座鐵皮屋來改造,
但一次下雨,
員工忘記蓋上防雨布,
全新的鐵皮生了銹。
只有在自然中的鐵才會生鏽,
本就打算向自然投降的林炳輝,
乾脆將鐵皮屋全部做了生鏽處理,
如此一來,反而更有種自然的本真。
依託著原本已經70多歲的老屋子,
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輕易融為一體,
讓人「一看就很喜歡」。
還有室內的布置,
用絕妙來形容都稍顯刻意,
處處的細節,
都是一種禪意的洒脫與自然。
林炳輝常常在室內走動時,
走到哪裡停下來,
就微調一下眼前的桌椅花木,
然後整個室內便像換了一幅場景。
早已絕版的竹簾,
斜放的茶桌,
暖黃的紙皮燈籠,
簡樸的小桌,
淡雅的茶器。
還有露台外,
那隨意翹首展姿的植物,
屋內屋外留下了沒有一絲響動的靜謐,
也衍生出或恣意或傲嬌的熱鬧生機。
或許,
這才是生命應該有的樣子。
食養山房有三個茶室,
其中的一個,
只用來接待朋友,
不對外開放。
去食養山房,
甚至要提前一個月預約,
就算如此,
還極有可能約不到位置。
食養山房所有的食物,
都是最應季最新鮮的食材,
林炳輝會親自挑選,搭配。
沒有菜單,
所以不會有,
看著菜單不知選什麼的無措,
只有對每一道菜的翹首,
和等待安排的愉悅。
在食養山房用餐,
就像把心情交給了四季,
把身體交給了自然。
春天是鮮筍,
夏天,
有菱角、雞頭米,
冬天煮芋艿、白薯……
一餐里10道菜,每上一道,
就像拆了一次生日禮物,
有神秘,也有新奇。
像一幅幅畫一樣的擺盤,
也總是讓人不忍心動筷,
恐驚擾了它們的和諧美麗。
台灣傳統的糕點,
簡單的手工豆腐,
或者日本新鮮的魚蝦……
最有人氣的一道菜,
是將一朵乾枯的蓮花,
放在熱騰騰的土雞湯上面,
隨著雞湯的熱氣徐徐四散,
蓮花一瓣瓣綻放,
直至完全盛放在湯水間。
在每兩三道菜間,
還會送來水果醋或是桑葚酒,
清一清味蕾,
再給你下一道菜的驚喜。
作為食客,
即便離開了,
也仍覺得餘味纏舌。
林炳輝做菜就是做菜,
從不會去主動和食客打招呼,
詢問東西是否可口。
曾有傳聞,
即使是台灣政壇,
赫赫有名的人物前來,
他也沒有多言多坐。
食養山房,
有時也有一種修行的味道。
來此一飯,就只想
「逢飯飯,逢茶茶」。
夏季的午後,
是最好的選擇。
攜友人一起,
感悟茶間呢喃,
享受晚餐的細膩妥帖,
還有夜裡的螢火蟲作伴。
久居都市的煙塵里,
快忘了什麼是自然,
我們的追逐,
不過是生命原始的模樣,
穿衣、吃飯,人間溫暖。
- END -
分享出去,告訴大家,放下執念,淺笑安然,原來人間溫暖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