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拜登政府將允許紐約市推進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擁堵費」計劃。在公眾審查期於週一(6月12日)結束後,紐約市將對進入市中心曼哈頓下城的車輛收費。
該收費項目的正式名稱是「中央商務區收費項目」。但它通常被稱為「擁堵費」(Congestion Pricing)。
它的具體實施與其它收費方式一樣。但由於它專門向進入曼哈頓60街以下的、交通擁堵區域的車輛收費,這將是在美國大都市實施的第一個此類項目。
該計劃將於明年春天生效。其收費範圍包括了在交通高峰時段的、每輛車9美元至23美元的費用。
實際上,紐約市多年來一直試圖實施該計劃,並數次被推遲。但在上個月,聯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簽署了一份環境評估報告,標誌著紐約市的計劃跨過了一個里程碑。
公眾可以在週一之前對該計劃進行審查。人們普遍預計,聯邦政府將會在之後批准紐約市的計劃。
之後,紐約大都會交通管理局(New York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簡稱MTA)將最終確定收費標準,以及針對某些司機提供的折扣和豁免。
紐約市仍掙扎著從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的破壞性影響中恢復過來。交通擁堵收費的支持者們表示,這是該城市復甦的一個關鍵部分,也是為城市的未來重新規劃的一種方式。
紐約州長凱西‧霍赫爾(Kathy Hochul)在上個月表示:「這項計劃對紐約市的長期成功至關重要。」
該收費計劃也將標誌著半個多世紀以來、紐約市實施交通擁堵收費方面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果。此前,儘管得到了紐約市市長和州長的支持,但外區和郊區的汽車和卡車車主們成功地數次幫助否決了這些提案。但最終,改善紐約市公共交通的迫切需要,成為了擁堵收費計劃獲得通過的動力。
美國擁堵最嚴重的地區
每天有70萬輛轎車、卡車和出租車湧入曼哈頓下城,這使得這個紐約的中心區域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地區之一,而它的交通堵塞也是美國最嚴重的。
在擁堵收費區,汽車的平均行駛速度僅為7.1英里(約合11.4公里)/小時,而且呈下降趨勢。自2010年以來,公共巴士的速度也下降了28%。根據一項評估,紐約人每年平均在交通擁堵中浪費了117個小時,在生產力和其它成本方面的損失接近2000美元。
推出該收費計劃的目的,是將每天進入曼哈頓交通擁堵區的車輛數量至少減少10%,並將汽車在擁堵區內行駛的里程數減少5%。
擁堵也帶來了經濟和社會成本:發生了更多的事故、碳排放和污染;不斷排放尾氣、按喇叭的汽車,占用了本可以優化給行人和戶外用餐的空間。
支持者還指出,這項收費措施將改善公共交通狀況,而這是紐約人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紐約市區大約75%的出行,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但與疫情前的水平相比,紐約公共交通的乘客量減少了35%到45%。MTA表示,擁堵費將產生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以資助150億美元的未來投資,使該市已有100年歷史的公共交通系統得到現代化的整修。
優點、批評和緩解措施
雖然美國還沒有其它城市實施擁堵費措施,但在斯德哥爾摩、倫敦和新加坡等一些國際大都市已經實施了多年。
這些城市已經報告了諸如二氧化碳污染減少、平均行駛速度提高和擁堵減少等好處。
倫敦在2003年增收擁堵費後僅一年,其交通擁堵就減少了30%,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也同樣增加了30%。在斯德哥爾摩,一項研究發現,與2007年該計劃啟動前相比,兒童急性哮喘病的就診率下降了約50%。
然而,一些團體強烈反對紐約市的交通擁堵費措施。出租車和共享汽車司機——主要是低收入者和移民勞動力——擔心,這將傷害已經在為生計而掙扎的司機們。MTA表示,擁堵費可使該地區對出租車的需求減少17%。
來自紐約市外區和新澤西州的通勤者和立法者也警告說,該計劃傷害了那些除了開車之外沒有其它辦法到達曼哈頓市中心的司機,而且這將對低收入司機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
但MTA公布數據說,在該地區2,800萬的人口中,估計只有16,100名低收入者會開車往返曼哈頓下城上下班。
其他一些批評者表示,這可能會將曼哈頓的柴油卡車的車流和污染,轉移到布朗克斯等低收入地區。而布朗克斯的哮喘病住院率是全市最高的。
據悉,MTA和其它機構已經計劃減輕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對於出租車和約租車,將每天只收費一次;年收入低於50,000美元或參加了某些政府補助計劃的司機,在每個月的前10次出行後,將獲得25%的折扣;卡車和其它車輛在午夜將獲得50%的折扣。
此外,MTA還承諾出資1,000萬美元,在高速公路附近的學校安裝空氣過濾裝置;出資2,000萬美元用於防治哮喘病的計劃。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投資,以改善空氣質量和可以分流更多交通的地區的環境。
但無論如何,紐約市實施該收費計劃仍面臨一定的風險,而美國其它城市的領導人也都在密切關注其結果如何。
如果紐約能夠成功的話,擁堵費措施將可能會成為美國其它城市的榜樣。因為這些城市也都在努力從疫情中恢復,並面臨著公共基礎設施老化的類似挑戰。
《洛杉磯時報》在上個月報導說:「很高興看到紐約市的計劃正在向前推進。洛杉磯應該觀察、學習並跟著邁出下一步。」
責任編輯:李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