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分屍案的省思/社會高度對立 犯罪防治專家急呼籲

分屍案的省思/社會高度對立 犯罪防治專家急呼籲


▲面對近期國內分屍案頻傳,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預防系教授鄧煌發分析,凶嫌成長過程、社會氣氛都是促成極端犯罪手段的原因之一。(圖/取自鄧煌發臉書)
▲面對近期國內分屍案頻傳,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預防系教授鄧煌發分析,凶嫌成長過程、社會氣氛都是促成極端犯罪手段的原因之一。(圖/取自鄧煌發臉書)

近期國內凶殺案頻傳,竟在半個月內出現 3 起分屍情殺,震驚社會。犯罪預防專家分析,會出現如此極端的犯罪手法絕對不是單一原因造成,包括嫌犯成長過程缺乏陪伴及溫暖,當前社會氣氛被各項議題嚴重激化對立,以及暴力電玩氾濫容易讓人沉迷後分不出虛擬與實境的界線,都可能是造成連串悲劇的原因。所幸,學者認為,分屍凶案不至於成為社會常態,民眾應從幾起案例中學到改善家庭關係、健全教育體系以及避免個人身陷險境的教訓。

面對近期國內情殺事件頻傳,甚至在半個月內出現 3 起分屍案,讓許多家有女兒的父母大為緊張。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預防系教授鄧煌發分析,這類採取極端犯罪手段者多具有反社會人格特質,或已將女性「物化」,並普遍缺乏同理心,因此不只殺人,還要將屍體肢解。鄧煌發指出,根據過去研究,這類採取極端犯罪手段者在成長過程中大多吸收許多負向能量,包括被父母拒絕、缺乏陪伴等,因此希望在兩性關係中能完全占有。

此外,線上遊戲風行,其中不少充滿暴力情節,尤其在科技進步下, VR (虛擬實境)技術越發真實,讓人幾乎身歷其境獲得過度感官刺激並出現暫時人格,都容易讓沉迷者無法分辨虛擬世界與實境的差異,也是誘發極端犯罪手段的可能原因之一。

鄧煌發並感嘆,現今社會各項議題高度對立,包括死刑存廢、軍公教年改壁壘分明等,各種社會運動也極力激化群眾,讓民眾生活中充斥暴戾氣氛,是促成犯罪手段更加極端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並提出研究指出, 8-10 歲間曾成為校園霸凌當事者的人, 30 歲後出現暴力行為具有相當可預測性,又以霸凌者的機率更高於被霸凌者。

面對每逢重大刑案發生,廢死、反廢死爭議四起,鄧煌發認為,制定各項刑罰的前提是假設人是理性的動物,理解犯錯後會受到處分而避免犯罪,不過採分屍手段的窮凶惡極之徒大多已不理性,嚴刑峻罰不會產生遏阻效果。鄧煌發也分享自己的另類想法,社會中越是嚴厲的刑事追訴手段,越可能讓犯罪者出現特殊、變態或超乎想像的犯罪手法,企圖混亂警方偵查方向、提高破案難度,讓自己易於脫罪。

雖然台灣在短時間內出現多起殺人分屍案,不過鄧煌發仍認為,是極少數心理病態者受到暗示或激發的結果,不會是國內社會常態。他並呼籲,在嚴刑峻罰無法嚇阻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下,不應再製造仇恨,而是盡快檢討加害者成長歷程等事發根源,讓加害者親屬以及一般民眾了解,不要陷入相同錯誤。另方面,被害人掉入危險場域的情境也應廣泛教育社會大眾,才能避免悲劇重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