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氣血
令人難以捉摸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仍是困擾全世界最嚴重的問題。
在台灣,每17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更預言,由於肥胖等問題日益嚴重,公元2020年,心臟病將成為影響全世界健康的頭號殺手。
儘管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簡稱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嚴重會引起心臟衰竭),可以藉由藥物、手術迅速打通血管,但高達3成以上的復發率,仍令人不敢掉以輕心。
38歲的財務主管丁先生,好不容易從心肌梗塞的鬼門關走過,出院後卻因為身體虛弱,動不動就氣喘如牛。心痛、心悸如影隨形,熱愛工作的丁先生只能辭職待在家裡,什麼事也不能做,他覺得這樣的生命沒有任何意義。
搶救心跳之後,生活該如何繼續?已經受傷的心臟,怎麼做才會讓它持續動力?
心臟病發作出院之後,看來似乎告一段落,但對中醫而言,愛心、護心的行動才正要開始。
心臟推動靠氣血
心臟跳動可將血液供給到全身,中醫認為,血還要靠氣推動,才能運送到各組織部位。
譬如手術出院後心臟功能較差,活血化瘀及補氣中藥可以用來保護心肌,「加強血液循環,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治療心血管疾病二十多年,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常務理事黃碧松提到自己的治療經驗。
統帥身體臟腑的心臟,「缺氧造成氣不足,四肢會冰冷、無力,」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分院醫師游智勝提到,氣不足推動力差,養分無法供給全身,就會令人產生心悸、喘悶、倦怠等現象。
台南奇美醫院收集120位,平均年齡60歲左右的冠心病患發現,這些人體質屬氣虛型,平時動能不足,很容易疲倦,加上服用抑制中樞神經興奮、降低心 肌收縮功能的藥物後,疲倦、喘、四肢無力的情形更加嚴重,「這很像是雪上加霜,本來已經沒力氣,藥物又去抑制它的功能,」台南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許堯欽搖 頭嘆道,門診老先生老太太常因此中斷服藥。
他認為其實不需停藥,只要加上一些補氣、補血的藥物,虛弱的情形就能改善。
氣血調和,則與五臟六腑及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中醫的愛心招式
「不只是從心臟下手,其他器官也要調整才能平衡,」四年前開辦中醫心臟病特別門診,許堯欽舉例,心臟如同國家首都,通往心臟的冠狀動脈是一條連接各主要大城(臟腑器官)的高速公路,若是沿線出問題,造成交通阻塞,必然影響首都運作。
譬如脾系統(腸胃消化功能)統管血液,是氣血源頭。而腸胃消化功能不佳,血液會供給不足。因此藉由調補周圍臟腑方式下手,也可以讓心血管功能慢慢恢復。
中醫還有哪些愛心招式?
第1招:情緒平穩,少生氣
中醫所指的心,並非單純的心臟,還包括了血液循環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
心系統是所有臟腑的主宰,統帥全身的血液循環、人體的生命活動以及精神意識、思維等。
情緒不穩、激動或大喜大悲的人,很容易造成心系統損傷。
突然遭受驚嚇,心情鬱悶、悲傷、思慮過度等,都會擾動心神,造成心悸、心痛等不適症狀。
「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病的意思)乘之。」現代醫學也發現,壓力情緒造成交感神經持續活化,腎上腺素增加,確實會導致心肌病變。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若有許多心理壓力,在研究期間死亡的機率是少壓力者的三倍。
負責高血壓特別門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田莒昌就發現,很多病人工作壓力大,情緒緊繃,影響肝系統代謝不正常,很容易出現胸悶或身體刺痛的情形。
冠心病患者焦慮、失眠的情形也相當常見。
你可以試試「緊繃、放鬆」的動作:手握拳,眼睛閉起來,從頭到腳把全身肌肉繃緊,持續3分鐘,然後一點一點慢慢放鬆,有助緩解焦慮的情緒。
性格開朗的田莒昌總是勸告愁眉不展的患者,「事緩則圓」。保持心境平和,做事可以趕,但心裡不要急,泡泡熱水澡、泡泡腳,水霧瀰漫中自然可以鬆弛神經。
一般中醫會使用疏肝解鬱藥物如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等,來安定情緒。
第2招:飲食清淡,少油膩
飲食偏差造成腸胃失調,也是引發心血管疾病原因之一。
很多中醫師發現,冠心病病人多屬「痰濕」(體內代謝異常)體質,外型看起來胖胖的、血脂高,經常出現眩暈症狀。
痰濕體質多半來自飲食不節制。肥膩油炸的膏粱厚味不易消化,造成腸胃功能負擔,糖、脂肪代謝被打亂,且會形成異常沈積。
「應酬應當改為惜福套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旺全認為,健康的現代人,應酬毋須大魚大肉,五、六道菜其實也可以賓主盡歡。
一般中醫會利用除濕化痰藥物,恢復血脈暢流。有時也會用「輕瀉」(助排便)方法,排除體內多餘的廢物。
「剛開始會讓病人拉拉肚子,」田莒昌提到,排便順暢對於心血管病人來說相當重要,一般他會用三黃瀉心湯等中藥,來「瀉有形之物,無形之火」,重新調整身體代謝功能。
平時也可以吃木耳、海帶或是薏仁等高纖維物質,幫助軟便。天氣炎熱容易暈眩,可以泡點溫溫的菊花茶,降壓退火。
第3招:多運動,氣充足
年紀大、心臟功能較差的人,容易出現氣虛(四肢無力、冒冷汗)的現象。
但一般並不建議病人自己服用補氣藥物,不當的補氣,反而會讓身體情況變差,因此最好經過中醫師評估做調整。
最簡單安全的補氣方式,就是運動。
循序漸進的運動,慢慢鍛鍊身體的適應性,有助加速病情康復。
像是太極、氣功、散步等和緩運動,便可以達到調和氣血功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仲提醒。
平日有練氣功習慣的作家白先勇,去年剛歷經一場心臟手術,六十多歲的他看起來卻氣色紅潤、神采奕奕,談話幾個鐘頭也不累。
他笑說自己在醫院時就開始練氣功,美國醫師驚訝他怎麼復原特別好特別快,他不敢說自己偷偷在練氣功。直到現在,氣功還是他的每日功課。
一般中醫也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丹參等,幫助氣血推動。
目前,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丹參複方製劑,已經進入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的審查過程。
而國家衛生研究院正在進行相關的中藥複方如生脈散的研究,希望可以增強目前心血管治療效果。
然而,許多中醫師並不諱言,精確的西醫診斷及療效,確實可以達到搶救心跳目的。
但中醫強調體質辯證的特長,卻可以做為輔助,減少藥物副作用及預防疾病再發作。
強調「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曾經擔任已故中國醫藥大學創辦人陳立夫的主治醫師,陳建仲並不認為中醫可以「治癒」心血管疾病:「說緩解較為恰當。」
他提到當年陳立夫先生心肌梗塞,便是靠中醫調養,延長了兩個月壽命。
「西藥治不好,中醫也無法斷根,」經驗豐富的黃碧松認為,中醫調養並非複製一個新器官,而是加強原本受損的心臟功能,讓它可以工作久一點。
而且,中醫調理需要長時間,「至少兩到三年,」生活嚴謹配合,加上一點中藥調理,黃碧松認為心臟再用個十年以上絕沒問題。
然而,最好的藥還是來自於自己的改變。
「大部份的心臟病,是因為生活形態不對,」本身是西醫師,也是國內從事心血管中藥研發最多的洪傳岳教授提到,臨床上看過太多血脂很高卻沒有心臟病的人,他認為壓力、焦慮、不健康的環境,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真正殺手。
廣告中唐先生的花瓶,打破了可以上網再找,可是你的心臟只有一個,需要更小心的照顧。
(審稿專家: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分院醫師韓豐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