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咖啡廳女侍,看見日本留給台灣的最美風景!日治時期咖啡廳在台灣有多重要?
你知道第一家「女僕咖啡廳」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嗎?(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第一集,如月經由好友錦玉介紹,在Colour喫茶店工作,卻聽到錦玉說「喫茶店不賣茶,只賣咖啡;咖啡店不賣咖啡,只賣酒」。如月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以為錦玉故意騙她這個剛從鄉下來的小姑娘。
1900年,法國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在台北茶商公會爭取下,設立「台灣喫茶店」,成為之後各大博覽會中的台灣特色。後來在日本的「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有女侍服務的「台灣喫茶店」廣受好評。總督府遂委託中澤安五郎在東京銀座開設「烏龍亭」推廣台灣茶,據說是第一家有女侍的喫茶店。
《紫色大稻埕》這邊看:
1911年,日本第一家café在銀座出現。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畫家松山省三,因為常聽留法的畫家老師黑田清輝不斷提起巴黎的café,心生嚮往,找了朋友合夥,由戲劇家小山內薰命名為Café Printemps,即「春天咖啡」。會員都是當時一流文士和年輕畫家,森鷗外、谷崎潤一郎等皆是座上嘉賓。留聲機裡放著西洋音樂,門口的白灰泥牆上有文人畫家即興的詩文塗鴉。不知是不是受到「烏龍亭」影響,和巴黎的café服務生都是男性不同,Café Printemps聘用年輕女孩擔任waitress,大受歡迎。
約莫如此,「喫茶店」和「咖啡屋」的稱呼漸漸分道揚鑣,只供應咖啡、茶、汽水、果汁與洋菓子的,稱為「喫茶店」;提供西洋料理、酒精飲料,並有「女給」(Jo-kyuu)陪伴的,就叫カフェー(咖啡屋)。(如月,聽有沒?錦玉說,講到你懂,眼睛會打結)
這股西洋飲食,文藝沙龍的風氣也隨著日本吹向台灣。カフェ•ライオンCafé Lion於1912年在台北新公園開張,除了咖啡、酒和法式西餐,後來增建的二樓也可舉辦展覽會和小型表演。第一次來台任教的畫家石川欽一郎在此舉辦每月一回的「台北番茶會」,不時也有演講或畫展,也曾拿自己的寫生作品讓會員欣賞。
1931年,大稻埕有了台灣人開設的「維特咖啡」,老闆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後因生意清淡,改成酒家;在此工作過的廖水來與王井泉另起爐灶,先後開設「波麗路」西餐廳與專賣台菜的「山水亭」。
這兩家店有名的不只是菜色,更是當時文藝界著名的聚會場所。「波麗路」除了展示台灣畫家的作品,老闆廖水來更兼贊助人與經紀人的角色。謝里法老師在《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中寫著:「當大家談起巴黎畫派而聯想到蒙巴爾納斯的Dome和Retonde等咖啡廳的同時,論及我們台灣的美術運動,也就無法不提到波麗路咖啡廳和廖老闆來。」
「山水亭」的老闆王井泉也同樣熱心,南部畫家們來台北,常借住在「山水亭」樓上。他不但支持出版《台灣文學》雜誌,和張文環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1943年在「永樂座」公演《閹雞》,轟動一時。
如月工作的Colour喫茶店,和後來開設的「明月亭」(不小心劇透一下),正是這樣的所在,虛實交錯的讓人遙想當年畫家文人的風情。雪湖和逸安談著追求夢想的執著和挫折;陳植棋躲避警察的追趕;陳澄波和石川老師討論畫作;「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爭議,戰後台灣省展的慶功宴,全都被巧妙的設計在這裡。
劇中畫家群聚在Colour 喫茶店討論畫作:郭雪湖(李辰翔 飾)、江逸安(施易男 飾)、倪蔣懷(張翰 飾)、石川欽一郎(米七偶 飾)、陳植棋(曾子益 飾)、陳澄波(江國賓 飾)(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林之助《小閒》1939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作者介紹
高妙慧,《紫色大稻埕》編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藝術碩士。電視作品:《愛。回來》(三立台灣好戲)、《沒有名字的甜點店》(公視)
電影作品:《愛情算不算》(台北愛情捷運系列)、《一八九五》(李喬文學改編)
歷史劇《紫色大稻埕》,於每週五晚間10點30分於三立電視台播出(官方粉絲專頁/收看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