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三少女殞命 小米SU7車禍 誰之過?
【大紀元2025年04月02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
小米SU7車禍,三名花季少女殞命,網路上充滿了質疑和爭議,真相到底是什麼?誰之過?
在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又該怎樣面對各種變化?
深夜高速三少女化孤魂 母親家人和小米各執一詞
事故發生在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三個花季少女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天。她們是準備去參加事業編考試的大學生,滿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卻在趕赴考場的路上遭遇不幸。
在安徽省銅陵市德上高速池祁段的施工路段,這輛小米SU7標準版電動車撞上隔離帶水泥樁,導致車輛起火,三人未能逃生。悲劇被行車紀錄儀記錄下來,隨後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激烈爭論。小米股價應聲下跌,輿論矛頭直指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與安全性能。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這起車禍究竟是技術失靈、駕駛員失誤,還是其它因素共同釀成的悲劇?我們先回顧一下不同的當事方的不同說詞。
4月1日,一名死者家屬稱:自己外甥女是29日晚上十點多出事,自己第二天早上六點多得知此事。「事發時車門鎖死打不開,前面兩個女子都是被活活燒死的,後座的女孩被救出來後,在送醫途中死亡的」。「就是全部燒沒了,骨頭警察也不讓看」。
這個說法,和其中一名女孩的母親說法一致,「車門自動鎖死,主副駕我的孩子被活活燒死」,大火燒了一個小時後消防才到現場。她質疑:「小米不成熟的東西為什麼要推出來害人,我還是你的粉絲」。
4月1日,一名罹難者的父親羅先生,則向《南方都市報》記者表示,事故三天,小米公司未與遇難家屬聯繫,他斥其「冷處理」與「避重就輕」。
而小米公司這邊,受車禍影響,市值在週一開盤後,一天縮水800億。剛剛交付一周年的小米SU7,迎來了「至暗時刻」。
4月1日,小米官方通告姍姍來遲,稱,29日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通告中,有幾個細節,引發了更大爭議,1、駕駛員看似夜間超速,她本身應該承擔多大責任?2、從自動駕駛系統發出警告到車禍發生,一共2秒時間,這個時間是否足夠做出反應?3、通告也證實,小米確實一直沒有聯繫家屬。
4月1日晚間,小米通過網路回應6大質疑,稱:小米目前「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事故時車門是否可以開啟」;而關於緊急剎車「AEB等主動安全功能是否觸發」,小米回答,自動駕駛系統NOA提示「注意障礙」後已啟動減速,「約1秒後,駕駛員接管,NOA功能退出了」。對於起火問題,小米推測是撞擊隔離帶水泥樁之後所致。
這看似回答了幾個焦點問題,卻又似乎沒有完全回答:比如,車速在自動系統響應範圍之內,也有預警,但是它到底有沒有起到足夠作用?網友也紛紛發帖驚呼:「碰撞前2秒才發出風險提示,誰能來得及反應?」「碰撞前1秒讓人接管和直接撞上去有啥區別?」
4月1日,遇難者母親對《澎湃新聞》表示,根據小米現有的公開聲明,無法解釋車門為何無法打開、車輛和水泥護欄相撞後因為什麼原因自燃、智能駕駛切換時間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問題,顯得避重就輕,「我的訴求是早一點把事情的真相釐清。」
這個事件引發持續爭議,還有一點,就是中共特色的刪帖。因此有網友質疑「資本力量干預信息傳播」。但是,實際上,官方也下場了,比如,黨媒《湖北日報》就壓下了記者的報導。據該報記者說「不好意思,我都寫完了,但上面有禁令,發不出來。」「上面施壓了。」
智能駕駛要背鍋?我們是不是真的不能太依賴科技?
事情至此,我想大家心中的疑點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比如:事故的發生,到底是誰的責任?
在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之前,我們作為旁觀者,不適合去指責任何一方。但是,從目前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或者思考:
1、目前的中國智能駕駛技術,還需要完善。
同樣,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不同車的智能駕駛的配置實際差別巨大,有的版本作用非常有限。
中國科技網站虎嗅網,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小米車禍,智駕的鍋》,作者認為,智駕系統不是直接導致車禍的原因,卻是車禍的重要誘因。
他說,確實,智駕留給駕駛的反應時間實在太短。在約116公里的時速下,只有2秒的反應窗口,駕駛員就需要擁有約35m/s的反應速度,這對任何一個普通駕駛員來說都是天文數字,也許只有上一陣子在上海國際賽場馳騁的F1賽車手們才有這個能力。
那麼,為什麼小米SU7直到障礙物已在跟前了才發出警告,並提醒駕駛員接管,而不是更早發現危險,或進行AEB、變換車道躲避?作者認為,事故車輛是小米SU7標準版,水平上可以說和其它版本「天差地別」,在支援智駕的車型裡也稱得上「非常一般」。標準版和高階版本之間有著6倍的算力差異,在需要處理資料、快速判斷時有著決定性的差異,特別是緊急狀態下,相比高配版會有0.3~0.5秒的延遲。
另外,小米SU7標準版是低配版本的純視覺方案(註:沒有激光雷達),決定了它在低光環境下的效率會大幅降低,就好比人的眼睛,我們在黑夜環境下容易看不清路。特別是在夜間、惡劣天氣環境下,系統的感知能力甚至會下降多達40%,不客氣地說已經到了幾乎「不可用」的水平。所以,這次事故的小米SU7標準版在智駕方面,本來就不具備長距離勘測路況的能力。
而如果是小米Max版本的激光雷達方案,可以實現200公尺探測距離、153萬/秒點雲密度的能力,或許可以事先辨識障礙。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這致命的2秒,已經是小米SU7標準版NOA能壓榨出來的極限的反應時間,但對駕駛者、對鮮活的生命來說還遠遠不夠。
作者進一步討論,在倡導智駕平權的今天,小米汽車所採取的智駕配置差異,是否不合時宜了?他還指出,其實不光是小米,其它品牌的不同車型之間,也存在因為價格不同,帶來的安全解決方案有差別。從用戶安全角度來看,汽車安全不應該有標準或豪華之分。
2、宣傳惹的禍?
目前,在中國當局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24年滲透率超過了40%。到了2025年用車高階智駕滲透率將達20%。而為了賣出更多的車,太多的中國車企明裡暗裡將智駕在宣傳上往「自動駕駛」靠攏,甚至有的車企一把手還在發布會上說出類似「一邊開車一邊打瞌睡,就靠智駕撐著」「在車上睡一路」等模稜兩可、帶有誤導性質的話語。讓人覺得智駕能力很強,駕駛人可以完全交由智駕系統開車。
這無疑會讓許多沒有真正懂技術、了解智駕本質的消費者,以為當前的高階智慧駕駛,是真正的自動駕駛,無視路況、不分晝夜地使用智慧駕駛。
但實際上,當前中國的智能駕駛還是L2級,即部分自動駕駛。根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的定義,L2級意味著車輛能夠同時控制方向盤和加減速(如自適應巡航控制和車道保持功能),但駕駛員必須全程監控駕駛環境並隨時準備接管。有車媒就對小米最新的HAD(端到端全場景智慧駕駛)進行了實地測試,發現在複雜的城區道路還是需要經常接管,而且對周邊環境的識別、行車時的博弈並非完全成熟。
所以,結論是:當車子開到高速公路上之後,車速更快、控車難度更大,更應該對智慧駕駛系統抱持敬畏感,要始終目視前方、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畢竟智駕系統可以失誤無數次,但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很有可能智駕系統的失誤,就會摧毀你的全部人生。
3、技術的完善,是否不應該以生命為代價?
今年2月2日,一名汽車工程師發影片解釋,為什麼推薦大家買特斯拉,而不是小米SU7。她稱SU7從研發到量產只花了三年時間,把可靠性測試推給消費者去試錯,而特斯拉去年球銷量179萬輛,經過了疊代和市場驗證。
不過,前面我們看到虎嗅作者,強調視覺+雷達解決方案更先進,是不是這樣呢?特拉斯自2021年起全面轉向純視覺方案,移除了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但是汽車行業的人都知道,其整體技術要高於中國產電動汽車。
原因當然有很多,包括,1、特斯拉擁有全球最大的行駛數據庫,中國車企雖然也在發展AI訓練能力,但算力和數據規模仍落後。2、特斯拉的鳥瞰視圖(BEV,Bird’s Eye View)技術,通過多攝像頭融合生成實時3D環境模型,精確估計距離和空間關係。中國車企這方面有所進展,但整體精度和穩定性仍需提升。3、惡劣條件適應除外,特斯拉還有工程能力與產品整合優勢,包括自研芯片能力等等。
但是,有多少國人知道這些差別呢?大多數人在當局又一次遙遙領先的宣傳下,認為中國已經超越了世界。這樣的幻覺,可能帶來很大的代價。
而即使是特斯拉,也有中國客戶反應,在某些場合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所以,我們目前能夠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太迷信自動駕駛。真正的智能不是「替代」人類,而應是「輔助」人類。
我們可能也需要捫心自問,在「讓駕駛更輕鬆」的口號背後,我們是否忽略了「安全感」與「真實安全」之間的鴻溝?
4、行業與監管:不能總在悲劇後反思
這起事故,也暴露出中國的行業標準模糊與監管滯後的問題。中國對L2+級自動駕駛尚未有明確分級執行規範,車企的宣傳與使用界限,也模糊不清。這些,當局進到監管職責了嗎?
而且,自動駕駛功能是否應強制訓練考核?是否應設定使用環境限制?是否應有信息記錄與回溯機制?目前,這些在中國也無統一標準。
與此同時,中國當局對事後調查的權威性、透明度也受到關注。公眾期待的不只是責任劃分結果,更是制度體系的完善與預防機制的建立。一次公開透明的調查報告,可能比數十條營銷文案更有力地重建信任。
但是現在,事故發生後,大量關於該事件的帖子在網路上遭遇刪除,相關搜索詞一度受到限制。這樣的言論環境,對於安全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在一個正常的商業世界裡,創新與責任本應該同行。而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技術在飛奔,倫理卻在喘息;數據在增長,信任卻在流失。
5、愛之過? 誰之過?
對事故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你可以喜歡一個企業或品牌,但是不要盲目相信它。更不要輕信一個還在追趕世界先進技術中的國家,可以短短時間內做到「遙遙領先」。
在生命面前,盲目的愛輕如鴻毛,只有生命重如泰山。
當然,我這裡不否認技術進步的價值,也想不抹殺所有中國企業的努力。但當三個鮮活的生命付出代價,我們不能只是說「這是意外」,更不能只是簡單的去譴責所謂的資本及中共當局的冷血,我們也需要去檢討自己對於技術的認識、對於生命的認識,是否應該更加客觀?更加珍惜?
願真相大白,願逝者安息,願每一個走在回家路上的人,都能平安到達。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請喜歡我節目的朋友關注我的頻道,我們下次節目見。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