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共用一廁所 紐約華社領袖談分租房經歷
黃妮可(前排右六)今年8月19日在返校日活動中。(黃妮可提供)
【大紀元2023年09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8月23日,一起發生在布碌崙日落公園區的分租房錘殺案,震驚了紐約華人社區。這起事件不僅暴露了華人新移民面臨的心理健康服務和住房等社會問題,也引發了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況的反思。大紀元記者昨天(1日)採訪了紐約親子互助會的黃妮可,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了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解決方法,並呼籲華人新移民勇於尋求幫助,改善生活質量。
黃妮可表示,她對這起錘殺案感到非常心痛,也深思了這起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如心理壓力、情緒表達等。她說,她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共租公寓的困境,深知這種生活方式對人的精神和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紐約生活,首要問題是應對高昂的租金壓力。在當地的華人新移民家庭中,共租公寓是家常便飯,幾乎成了在大城市生存不可避免的選擇。黃妮可表示,當她剛來到紐約時,也曾經經歷過這種共租的情況。
她說,初抵美國時,她一家五口租了一套兩房一廳的公寓。然而,不到一個月,她就發現付不起租金,只好把其中一個房間租給另一家也有五口之多的家庭,大家共用同一個洗手間。
幾年後,她家仍然與其他家庭共租,因為無法負擔房租。她說:「我們房間最多的時候是住到六個人,一層四房一廳就一個廁所,裡面住了16個人。」
這種居住環境不僅擁擠不堪,而且也容易引發各種矛盾和衝突。她舉例說,她的兩個小孩當時只有四五歲,非常活潑好動。那個家就這麼小,孩子每天都在她眼前晃來晃去。由於睡眠不足和壓力過大,她常處於一種崩潰的邊緣,往往按捺不住對孩子吼叫、命令。而孩子在家裡吵鬧玩耍,也會引起鄰居的不滿。
另一個與她同租的家庭成員,有做餐館的,有做指甲行業的,每個人的上班時間都不同,這導致了許多衝突。比如做餐館的晚上11點下班回來,肚子餓,想要煮東西吃,「但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入睡,希望得到寧靜」。
她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本身就不善於溝通,對方就會覺得你是故意的,就是因為居住環境的擁擠,加上生活的壓力,導致人非常焦慮,焦慮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對聲音特別的敏感,一點噪音就會很暴躁,並導致人際關係緊張。
她強調,這些問題環環相扣,而如果不學會有效溝通,每個家庭都將被困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矛盾將不斷增加。「我們要明白,這些矛盾通常不是因為惡意造成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說這些事情。缺乏有效的溝通和應對方法。例如用『你吵到我了』等指責的語氣,而不是『我今天身體不舒服,可不可以小聲一點』等請求、商量的方式。」
錘殺案發生後,社交媒體上湧現各種關於參與者家庭的傳言和負面評價,至今沸沸揚揚,黃妮可呼籲人們以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些事情。她說,無論新移民還是老移民,當遇到困難時,都應該主動尋求幫助,不要自己一個人扛。她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共租和共享生活的階段,因此分享這些經驗對於社區建設和人際關係的改善有益。
黃妮可也分享了自己解決心理壓力的經歷。她回憶說,有一次隔壁房間的租客住院開刀後回家休養,而她的孩子正好放假在家,這讓她與那個鄰居的關係變得緊張,她每天收到投訴。為了減少衝突,她把兩個孩子送去別的地方寄住,並且儘可能在白天帶著孩子出去玩,讓他們釋放過剩的精力,避免在小房間裡吵鬧。但是這些挑戰也給她帶來了重重壓力和精神負擔。
後來,她選擇搬到一個華人比較少、租金相對便宜的地方,以換取更大的居住空間。她認為這是她做過最明智的決定之一,因為搬家後,她的壓力大幅減輕,她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她終於能夠好好休息了。
當然,考慮搬離華人社區時,學習英語變得更為重要。黃妮可說,這種努力是值得的,其實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語單詞和會話,就可以在新的環境中生活。她強調,移民來到美國時,不應害怕離開舒適區,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融入新社區,並善用政府和社區提供的資源來幫助自己。
黃妮可還提到,政府有一些情緒管理課程,可以教人們如何有效地與孩子、鄰居和社區組織等進行溝通。她覺得這些技能不僅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還讓她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但遺憾現在大部分華人還是出事後被法院強制要求來上課,主動來學的人很少。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分租房錘殺案的表面對與錯。對於經濟困難的人來說,他們往往被困在自己的社區中,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政府提供的援助只是一種暫時的救濟,而不是一種長久的解決方案。政府可以幫助他們減輕經濟壓力,但不能解決他們心理上的問題。」
她最後說,這些事件背後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比如心理壓力、情感表達、情緒管理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社區重視和關注。她希望每一起悲劇都能成為一個警鐘,促進改善措施的實施,讓華人移民能過上更幸福和安全的生活。
責任編輯:鄭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