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4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後表示,歐洲應避免在台灣問題上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避免陷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也需減少依賴美國。這些言論惹惱諸多歐洲國家。法國官員週二(4月11日)處於「損害控制模式」,試圖遏制這些言論所引發的憤怒。
東歐國家被激怒:美國比法國更能保證歐洲的安全
該地區的許多國家都認為與美國的關係是神聖的,特別是考慮到美國在幫助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方面的關鍵作用。
「地緣政治的回歸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清楚地看到誰是我們的盟友,誰不是。歐洲和美國之間牢固的跨大西洋關係是我們安全的基礎。」捷克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告訴路透社。
「歐洲必須在自身安全上投資更多,但我不認為這是與美國合作的障礙或限制。」利帕夫斯基通過發言人表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東歐高級外交官告訴路透社,馬克龍不是在代表歐洲或歐盟說話,他在歐洲戰爭時期「無意中幫助北京瓦解跨大西洋的團結」,而目前是最需要團結的時候。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Andrzej Duda)的外交政策顧問馬爾欽‧普日達茨(Marcin Przydacz)明確表示,華沙不贊成任何脫離華盛頓的做法。
「我們相信歐洲更需要美國。」他告訴波蘭廣播公司「Radio Zet」。他還說:「今天美國比法國更能保證歐洲的安全。」
馬克龍在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歐洲應保持「戰略自主」,不要成為美國的追隨者,要在武器和能源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應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馬克龍告訴美國政治新聞網「政客」(Politico),歐洲面臨的「巨大風險」是「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因為)這會阻礙我們建立『戰略自主』」。他表示,歐洲應避免陷入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
IPAC強烈反對馬克龍的台灣言論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是一個由29個國家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組成的團體,旨在努力改革民主國家應對中共的方式,包括對中共的威脅做出一致回應。
週二(4月11日),IPAC網站上發表了一份聯署聲明。這份聲明有38人簽署,包括來自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烏克蘭、瑞典、瑞士、捷克和立陶宛等15國的議員和3名歐洲議會議員。
他們批評馬克龍最近發表的有關台灣問題「判斷失當的言論」。
聯署聲明說,IPAC對馬克龍的言論「感到失望」,特別是馬克龍認為歐洲應該避免「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這顯然是指台灣海峽兩岸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
聲明還說,隨著北京加強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演習,並繼續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是在台灣問題上發出冷漠信號的最糟糕時機。馬克龍總統「判斷失當的言論,不僅無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破壞了國際社會數十年來維護台海和平的承諾」。
「過去安撫獨裁者的努力由歷史做出了嚴厲評判。不幸的是,(馬克龍)總統幾乎沒有表現出吸取過去教訓的跡象。」聲明說。
「應該強調的是,這名總統的言論與歐洲立法機構及其它(機構)的感覺嚴重脫節。IPAC網絡中三十個立法機關團結一致,堅信必須抵制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必須尊重台灣人民的民主聲音。」
「總統先生,您不代表歐洲發言。IPAC將努力確保您的言論成為對民主政府的警鐘,以盡一切可能確保北京對台灣的侵略立場受到國際社會應有的敵視。」聲明說。
法國官員急圓場
排山倒海的批評促使法國官員和外交官強調,馬克龍並沒有暗示歐洲應該在地緣政治上與華盛頓和北京保持等距離,只是說歐洲的利益有時會與美國的利益不同。
法國原計劃於週二在巴黎為外國外交官舉行關於馬克龍訪華的簡報,但外交部取消了這一議程,因為官員們努力確保他們有一致信息並限制與美國的任何不良影響。
路透社說,就連馬克龍在法國的一些最親密盟友也承認他說錯了話。
「總統的溝通存在問題。這是一場災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馬克龍盟友表示。
這位盟友還說,儘管總統在實質上是對的,但他講話的時間和地點存在問題。
一位法國高級外交官說,現在的想法是讓美國放心,告訴他們馬克龍講話的內容並不新鮮,「在台灣問題上我們的立場和以前一樣」。
該外交官認為,馬克龍言論給法國帶來的麻煩最終不會來自美國,而是更為複雜的歐洲國家,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北歐國家和東歐國家。
據彭博社報導,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法國國會議員計劃組團訪問台灣。一名將同行的法國官員說,代表團將於週日(4月16日)前往台灣。
白宮強調美法聯盟 美歐議員批評馬克龍言論
美國政府對馬克龍言論的回應是經過考量的。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和白宮沒有直接回應馬克龍的評論,而是讚揚了美法的雙邊關係。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John
Kirby)週一說,美國對美法兩國之間的強大聯盟和牢固的友誼感到安心及自信,兩國一直在非洲大陸以及世界其它地方進行合作。
但法國總統的言論在美國議員中引發更廣泛的不安。
美國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發表視頻質問歐洲,馬克龍的話是否代表歐洲。盧比奧說,俄烏戰本是一場歐洲戰爭,不屬於美國自己的危機,但美國在這場戰爭上為支持歐洲盟友,花費了大量資金。如果像馬克龍所說,在台灣問題上,歐洲的立場是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那麼美國也許不應該在這場歐洲戰爭上選邊站,而是由歐洲人自己解決俄烏戰。
美國眾議院「對中共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稱馬克龍的言論「令人尷尬」和「可恥」。
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議員諾伯特‧羅特根(Norbert Roettgen)在一條推文中說,馬克龍已經設法把他的中國之行變成了一場有利於習近平的「公關政變」(PR coup)和一場歐洲的「外交政策災難」。他補充說,這位法國總統「在歐洲越來越孤立自己」。
然而,歐洲一些政府至少不反對馬克龍推動的「戰略自主」,即讓歐洲在國防、技術和關鍵原材料供應方面減少對其它國家的依賴。
外交政策專家、德國議員尼爾斯‧施密特(Nils Schmid)說,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和馬克龍長期以來都贊成「歐洲主權」的理念。
但是,他補充說:馬克龍這次訪問的問題在於,他故意拿出了歐洲牌,並帶著……馮德萊恩(歐盟委員會主席)。但他又讓她起次要角色作用。這破壞了外界對推動「歐洲共同對華政策」的期望。
他補充說:「中國(中共)正在打分裂歐洲的牌。我們必須防止這一點。」
《華爾街日報》報導,奧巴馬政府時期的美國駐北約大使伊沃‧達德(Ivo Daalder)說,「馬克龍的聲明正中習近平的下懷,後者正是要把歐洲與美國分開,從而削弱華盛頓的最大優勢,即在全球各地擁有盟友和夥伴關係。」
達德說,馬克龍推動採取獨立於美國的立場,避免捲入本來與歐洲無關的危機,這「當然會使習近平感到高興」。
責任編輯: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