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節俗食彩.端午節
揭開歷史面紗 形形色色端午節粽不僅是紀念屈原
作者:容乃加
粽子是個小東西,在中華文化中卻是源遠流長。說起粽子,怎能不想起高潔的愛國忠臣屈原呢!《續齊諧記》說楚地人以竹筒貯米投水祭祀屈原:「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後來為了驅逐蛟龍又在竹筒上蓋上楝葉、纏上五色絲繩。[1]後代人在這一天,包粽子、纏繫五色絲繩,保留了楚地汨羅遺風。然而,中華文化地大物博,粽子的形貌也是多采多姿,和紀念屈原的筒粽也有所不同。作為端午節的民俗美饌,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展了很豐富的樣貌。
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糉(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了「粽」名因何而來:「古人以菰蘆葉(*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
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有華麗的形貌和多樣的口味。灰汁涼粽、益智粽、甜蜜粽、雜粽,開展了後代粽子的形形色色,而且還有一種巧妙美麗的九子粽,現代已經難見。清人葉紹本的詞「餉益智、粽黏子九。五色絲穿長命縷……」是此時期粽子的特色剪影(《金縷曲 五日 二十六疊前韻》)。形形色色的粽子挑動味蕾,黏住暖胃的思念,穿越千百年,年年端午,依舊不衰。
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糉(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本草綱目》李時珍說了「粽」名因何而來:「古人以菰蘆葉(*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
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有華麗的形貌和多樣的口味。灰汁涼粽、益智粽、甜蜜粽、雜粽,開展了後代粽子的形形色色,而且還有一種巧妙美麗的九子粽,現代已經難見。清人葉紹本的詞「餉益智、粽黏子九。五色絲穿長命縷……」是此時期粽子的特色剪影(《金縷曲 五日 二十六疊前韻》)。形形色色的粽子挑動味蕾,黏住暖胃的思念,穿越千百年,年年端午,依舊不衰。
灰汁粽 涼夏粽
往前追溯端午節物歷史,在晉朝平西將軍周處的《風土記》中,記載了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和夏至吃粽子的風俗:「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周處記載粽,也叫角黍,是用菰葉,即筊白筍葉裹黍米,放濃厚的灰汁中煮到熟爛而成。
周處記載的吃粽風俗並沒有提到紀念屈原,而是當時人在盛暑的端午和夏至日的食俗,是應天時、應節氣的食品。泡在草木灰汁(*鹼水)中煮的黍米粽,因為鹼性重,黏稠性更強,米粒都融合在一起分不開了,顏色金黃,口感彈滑。這種「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對應了端午、夏至時陰陽循環剛好處在陽氣至極的時點,這時陰氣尚未萌發,「陰陽尚相裹未分散」呈現純陽之象。
古人詩詞中說端午節俗常見「角黍包金」的形容,例如宋人的端午詞:「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楊無咎《齊天樂 其二 端午》),說的就是這種菰葉包的黃金粽。宋人楊萬里詩句描寫「三峰冰盤飣角黍」(《過烏沙望大塘石峰》),把冰峰和夏日冰盤上堆疊如山的角黍作了連結,展現了古人的夏日涼粽的寫照。這涼粽多沾上蜂蜜、砂糖來吃,「蜜粽冰糰為誰好」(范大成《重午》)、「菰粽蘸蜜綵作絲」(宋.陳造《次韻梁廣文重午弔古》),還有清人詞「沙糖角黍,依然風味」(樊增祥《金縷曲》)都是端午風物角黍,即粽子形象化的描寫。從古到今,人們吃黃金涼粽的食文化竟然這般相似。
益智粽子 益智又甜蜜
嶺南廣州特產甜蜜益智粽子,晉代還有一種養生粽叫「益智粽子」,這是廣州地方的特產。《晉書》記載廣州刺史盧循,派遣使者送給劉裕益智粽子(劉裕是後來南朝宋的始祖宋武帝)。晉代顧徽《廣州記》說:「益智,葉如襄荷,莖如竹箭,子從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如粽子,味辛。」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晉代盧循饋贈劉裕的益智粽,就是這種蜜煮的益智粽子。益智也叫益智子,出於昆侖及交趾國,今嶺南各地普遍有產,大如小棗,其中心的核黑而皮白,核小的較佳,益智的子實在五、六月成熟,此時正是粽香時節。李時珍說:「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與龍眼名益智義同。」
九子粽一家親 「中子」心想事成
另外,還有一種「九子粽」,在魏晉時代也是一種普遍的民俗,也傳名後代。唐玄宗在端午節宴群臣時賦詩,詩中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的描寫,想當時,精巧的九子粽也是御宴中的上品,今人則難得一見了。
傳說九子粽是將九個粽子串成一串,一串中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九個形狀各異,並且分別以九種顏色的絲線綁紮。這種五彩繽紛的九子粽多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尤其是祝賀人能得子。因「粽子」諧音「中子」,所以民間送九子粽有祝福人得兒子的風俗意涵。
在魏晉民間,無名氏的《月節折楊柳歌 五月歌》就以九子粽作為五月的抒情主題:「菰生四五尺,素身為誰珍,盛年將可惜。(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出《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從歌中看到九子粽和角黍一樣都是以菰葉包裹的粽子,也看到母為子付出的情義。
甜蜜富足棗栗粽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糉䊦法第八十三》說了一種叫「䊦(*音同葉)」的甜蜜棗栗粽,形狀是扁平的四方形。首先用黏性米的細末加上蜜水調和,再揉出長尺餘、廣二寸餘(*古人的尺寸)的米糰,從中間四破,在上下鋪滿棗肉、栗肉,然後以塗上油的大竹葉包起來煮到爛熟。竹葉上塗油可避免粽子沾黏竹葉。棗栗在周代就已是美饌上品,棗子甜蜜、栗子富足,所以這種甜蜜棗栗粽帶給人美味的滿足感,也帶來一種富足生活的象徵。
南土珍品雜粽
「雜粽」則是南朝宋的珍品。《宋書.列傳第十九.張暢》有「螺杯、雜粽,南土所珍」的記載,也用它作為外交綏靖的禮物,送給鮮卑族的頭目索虜托跋燾。所謂的「雜粽」,實物內容無從知曉,顧名思義當是採擷多種山珍海味來入餡吧,巧妙組合各展巧思,總也不離其宗,不離其粽。
從魏晉到南北朝的粽子種類又豐富又多元。環視現代出現的粽子,和魏晉南北朝的粽子比一比,幾乎九變不離其宗了,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巧思早慧、博厚涵容和綿延不絕。
知道了粽子的古早歷史,讓我們在享受各式各樣的珍味粽、養生粽時,更能汲取醇厚的內涵珍味。唐人楊巨源有《謝人送粽》詩,在此際,以此詩追想粽子的歷史,也以此來謝人、謝天迎端午吧:
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
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1]《續齊諧記》:「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常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糉,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
參考資料
《續齊諧記》、《風土記》、《晉書》、《宋書》、《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齊民要術》、《廣州記》、《本草綱目》、唐代蘇敬《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說文解字》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