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萊特希澤與王岐山言論針鋒相對
中共正失去美國。(STR/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0年0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清兒報導)美政府與中共關係已經變成了對手。最新的消息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6月26日宣布,對破壞香港高度自治和限制人權的現任及前任中共官員實施簽證限制。萊特希澤去年在與中共代表談判時,明確表示對中共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隨著中共越來越注重投資、保護國內的重點行業,有分析認為,中共正在走向沒有美企盟友的時代。
接上文:【內幕】王岐山汪洋與美方交手 鎩羽而歸
萊特希澤的「孔子說」 與王岐山的「孫子說」針鋒相對
《Superpower Showdown》一書(註:此書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記者編著,中文名為《超級權力對決》)稱,中國(中共)領導人花了很長時間才完全意識到他們的老公司盟友不再能夠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2018年5月,中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再次邀請外企首席執行官與他會面。這次會談的場面並不太友好。
王向企業家們講述了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的故事。他告訴他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根據與會者的描述,王岐山還提到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超過了美國對中國的了解,中國更為堅忍、而不會讓步。
王岐山傳達的信息是:讓你們美國政府讓步。
王岐山在2018年晚些時候與高管會晤時重申了讓美國退縮的信息。
王抬起腳向他們展示了斯凱奇(Skechers)運動鞋,以明確表示儘管貿易戰,像他這樣的高級官員仍想購買美國商品。(一些高管意識到這雙運動鞋是在中國和越南製造的。)
王還向沃爾瑪公司首席執行官道格·麥克米倫(Doug McMillon)詢問關稅是否會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是的,他們會覺得價格上漲,麥克米倫回應。
王認同。
然後,王岐山徵求通用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Mary Barra)的意見。她卻藉此機會遊說王,降低中國的貿易壁壘。
但中共遇到的美方談判對手是萊特希澤,他並不願意與中共隨意妥協。
2019年1月30日,萊特希澤在與中共代表談判時,澄清執法問題的重要性。萊特希澤認為,美國和中國(中共)進行了數十年的談判,北京方面保證向美國企業完全開放市場,並減輕他們轉讓技術的壓力。但是他認為,進展很少。雙方正在談判的協議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執行支持(即關稅),以確保任何承諾的兌現。
萊特希澤引用孔子《論語·公冶長》的話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In
the past when I evaluated a person, I believed what they said. Now when
I evaluate a person, I listen to them, then I see what they do。)
2018年年中 美中貿易戰升級
王岐山的話並沒有收到效果。到了2018年5、6月份,美中貿易戰升級。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5月17日至18日,劉鶴率團和美國財政部長姆欽、商務部長羅斯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等就貿易問題在華盛頓再次磋商。17日,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劉鶴。
由於川普仍對姆欽、羅斯的談判結果不滿,6月15日,美國宣布將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中共也很快進行報復,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
美企高管與王毅在內部會議上的爭吵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提及,2018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曼哈頓中城的會議室會見了一批美國企業名人。
王毅將美中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川普政府。他引用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話說:「四十不惑。」王毅認為,華盛頓和北京應該共同努力,不要被美國「不斷上升的負面因素」分心。
多名首席執行官接二連三否認王毅的說法,認為事實並非如此,中國(中共)有責任。時任美中貿易理事會主席的埃文·格林伯格(Evan
Greenberg)首先發表講話。格林伯格說:「過去幾年缺乏有意義的改革實施,這使美國企業界深感沮喪。」他補充說:「最新的五年計劃進一步質疑了改革的軌跡。」他指的是將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技術發展藍圖變成政府優先事項的規劃文件。
其他首席執行官也支持他。Visa Inc.的首席執行官阿爾弗雷德·凱利(Alfred Kelly)說,中共再次保證向外國競爭對手開放其電子支付市場,這是北京自2001年以來就做出的承諾。
據與會人士透露,凱利說:「絕對是沒進展。」
王毅在會上做了防禦性的回應。王說,「我理解你們的感受。我理解這種情緒,但事實就是事實。我們剛剛開始參加馬拉松比賽,在你們身後落後二十公里。」
美國企業高管厭倦了等待。兩個月後,前財政部長保爾森於彭博社在新加坡舉行的全球企業高管會議上討論中國問題。
「那些最了解中國,在中國工作,在中國做生意,在中國賺錢,在過去主張(與中國)建立生產關係的人,如今怎麼會在爭取(與中共)更多對抗的人之中呢?」他問。
「答案在於競爭政策停滯不前,以及近二十年來的緩慢開放。這使得美國企業界沮喪且支離破碎。」
美國公司對中共的態度變化
美國商會(U.S.Chamber)、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和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這三大主要美國公司貿易團體,經過不懈的努力、花費大量財力幫助中國加入了WTO,但他們現在公開提出要求政府施壓以敦促中共做出改變的議案。
2019年習近平的目標是讓美國取消關稅,但在該問題的決策上,美國公司對白宮的影響並不大。總統最親密的經濟助手們說,貿易是川普對自己的判斷最有信心的問題。他們說,川普看待貿易和關稅問題,猶如里根看待減稅問題。里根確信減稅是刺激經濟的正確舉動。而川普以同樣的方式看待關稅,他認為是經濟和政治上的雙贏。
中共認為美國大公司一直是向美國政府施加影響力的可靠盟友,但是現在一切都在改變。
這一次,北京向「老朋友」求助時,常常感到冷漠。許多中共的做法激怒了美國企業,其中包括技術盜竊,對國有企業的巨額補貼,操縱法庭和虛假調查。他們悄悄地給予川普政府官員攻擊中共經濟政策所需的信息。
據報導,本來每年都或多或少有美國公司向白宮遊說,以反對川普對中共的關稅政策,但從今年開始,這種遊說甚至都停止了。
美國商會主席威廉·扎利特(William Zarit)對端傳媒說,「現在不是人們來華盛頓的好時機,因為疫情,旅行受到限制。過去每年四五月份,我們都會到華盛頓逐一拜訪,但今年我們做不到了。」
「現在,我們沒有從白宮得到很多注意力。我這麼說吧,美國財政部會聽聽我們的聲音,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會或多或少聽一聽我們的聲音。而白宮會聽鷹派的聲音,我會覺得總統更多聽鷹派的。」扎利特說。
中共急尋中間人 結果不如所願
中共在2018年再次找上了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首席執行官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要他扮演美中之間調停人的角色。
《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到,2018年4月,習近平在參加海南島博鰲論壇時,劉鶴在習近平的晚宴上輕拍了蘇世民的背。劉鶴要蘇世民向大家解釋川普的貿易和政治策略,在場者包括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和前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
蘇世民告訴習近平,川普不是傳統的政客。他希望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但他將運用壓力手段使你來到談判桌前並達成協議。蘇世民說:「他不會做空穴來風的威脅。」
據報導,蘇世民在中國有著長期的商業利益,同時與川普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
報導引述三位知情人士透露,儘管有人批評其中存在利益衝突,但蘇世民於2018年9月初在北京度過了繁忙的一週,他試圖重啟川普和習近平政府之間陷入停滯的貿易談判。
白宮曾邀請中共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於2018年9月20日訪問華盛頓,為與劉鶴進行可能的後續正式談判鋪平道路。「蘇世民絕對是整件事的主角」,其中一人說,「他是這一切的發起者和牽線搭橋者。這讓萊特希澤震怒。」
蘇世民在9月份展開的微妙外交活動還是遭遇了慘敗。就在王受文啟程前往華盛頓的兩天前,川普宣布,將對半數中國輸美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王受文立即取消了他的訪美計劃。
2017年7月,蘇世民曾幫助安排川普和汪洋會面。汪洋在白宮等候之際,川普取消了那次會晤。
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隨後在2018年3月初,蘇世民試圖安排在華盛頓與劉鶴到橢圓形辦公室會晤總統。川普拒絕會面,並在劉鶴尚還未離開華盛頓,他就宣布將對全部進口鋼鋁加徵懲罰性關稅。
《紐約時報》說,包括王滬寧、王岐山在內的幾個中共高層領導人,都對川普的迅速決策和貿易威脅感到驚訝和困惑。他們似乎很迷茫,急切地在美國政壇尋找中間人。
分析:中共走向沒有美企盟友的時代
因對中共瞞疫和處理疫情方式不滿,川普5月14日對美媒表示,「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切斷(和中共的)整個關係。」這是川普上任以來針對美中關係發表的有史以來最強硬的評論之一。
之後在6月13日,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美國的一個信用卡公司)在華的合資公司終於獲央行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
外媒報導,中共已下令國家機關和公共機構在三年內拆除外國計算機設備和軟件。
中國證券(China
Securities)的分析師估計,根據中共指令,將需要換掉2000萬至3000萬件硬件,明年開始大規模更換。他們補充說,目標是2020年替換掉30%,2021年替換50%,2022年替換剩下的20%,因此該政策有「
3-5-2」的綽號。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說,隨著中共越來越注重投資、保護國內的重點行業,也就是所謂的「自力更生」,可以想像外企或合資企業的利潤將被進一步壓縮。從中共即將投資所謂「新基建」,但是這1.4萬億美元投資受益者都是國內重點行業的公司,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李林一認為,未來,隨著經濟進一步下滑,中共將步入不再有美企盟友的時代。美中經濟脫鉤,從現在的趨勢看,在所難免。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林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