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康熙大帝】君臣交鋒之智擒鰲拜

【康熙大帝】君臣交鋒之智擒鰲拜

大紀元文化小組
 
康熙除鰲拜,是少年康熙帝做的第一件漂亮的大事,也是他走向親政的標誌性事件。圖為開創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大紀元製作)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因為圈地事件殺害三大臣的鰲拜,變本加厲,欲置同為輔臣的蘇克薩哈於死地。康熙帝知曉其中的冤情,力保蘇克薩哈一命。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鰲拜不顧君臣之禮,竟然攘臂咆哮,再次和康熙帝發生了激烈的爭辯。面對殘暴的權臣,少年康熙帝也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堅定地否決鰲拜對蘇克薩哈的處置。

這是一場幼主和強臣的正面交鋒。爭論持續了整整一天,雖然康熙帝毫不讓步,但是鰲拜憑藉多年經營的勢力集團,僅僅把蘇克薩哈改為絞刑,仍然是身死族滅的結局。鰲拜輔政六年,兩度發生殘忍的流血事件,康熙帝終於決定親自出手,整肅朝綱。於是,就有了後來「康熙除鰲拜」,這一幕極富戲劇性的傳奇故事。


仁心御下


康熙帝於康熙六年七月乙酉日親政,開始在乾清門御門聽政。不久,輔臣鰲拜就擅權將蘇克薩哈滅門。康熙帝隱忍不動,加封他一等公。

(出處:秋七月己酉,上親政⋯⋯始御乾清門聽政。⋯⋯己未,輔臣鰲拜擅殺輔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姓。癸亥,賜輔臣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清史稿》)


二十歲前後的康熙皇帝,清佚名 青年康熙帝朝服像 局部。(公有領域)

除掉蘇克薩哈後,朝中只剩下懦弱的遏必隆和鰲拜地位相當了。鰲拜再無後顧之憂,言行日漸囂張。上朝議政時,無論在座次還是排名,他都公然排在遏必隆之前,儼然成了第一輔臣。一般大臣在天子面前,都滿懷敬畏之心。鰲拜則不然,稍不順意,動輒高聲喝斥官員;他還經常抗旨不遵,欺君犯上,每次都要讓皇帝屈從於他的意願。

同時,他在官員的任用上更加肆意妄為,「所喜者薦舉,所惡者陷害」,在議政官員和各處重要部門,都安插依附自己的奸黨,形成嚴密的關係網,大有「文武各官,盡出門下」的態勢。鰲拜甚至直接越過皇帝,在家設了一個「小朝廷」,把官員們叫到自己家裡,商討政務。

康熙帝是怎麼做的呢?自從那場爭辯後,他就收斂鋒芒,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就在蘇克薩哈被殺的一個月後,康熙帝就賜鰲拜一等公的爵位,原來的二等公由兒子繼承。次年(1668年)八月,又賜鰲拜太師之尊。鰲拜不僅沒有被問罪,反而榮寵更盛。

這倒不是康熙帝怕了鰲拜,而是從仁愛慈悲之心出發,尊敬他是對國家有功的三朝元老。康熙帝同時希望,鰲拜能對自己的言行主動反省、改過,做到「感恩賄罪,克保功名」。[1]

除了恩賞,康熙帝也經常旁敲側擊,提醒鰲拜謹言慎行,早日醒悟。比如康熙帝在參加一次議政中,聽到有官員詢問大學士李霨,恩詔誤赦囚犯,這個事該怎麼處理。李霨認為,將錯就錯好了,不用管它。康熙帝就批評他:「赦免罪犯出差錯,或許可以姑息,但是殺錯人也能聽之任之嗎?」言外之意,康熙帝不會對鰲拜冤殺大臣的事情坐視不理。李霨也聽出了康熙帝的深意,高興地稱讚:「皇上的話,足以垂訓萬世!」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有一次,有位官員查知,鰲拜攔截皇帝朱批並已經發抄的奏本,準備改批。他立刻向康熙帝奏報:「大凡奏章,已經批紅、發抄的,不能更改。」鰲拜聽說後氣得要治官員的罪。康熙帝卻嘉獎了那位官員,並因此告誡輔臣:「今後要更加謹慎。」

還有一次,康熙帝同輔臣一起聽奏本,鰲拜在一旁閒談,對政事並不留心。康熙帝立刻責備他:「這有關乎人命的案件,尤其不能不謹慎。你們不把殺人當回事,朕一定要謹慎考察。」[2]

《清史稿》中,康熙帝親政之前那幾年,國家多次出現日食、彗星犯其它星宿、金星晝見、地震、怪雨等記載。當國家出現政事失誤、奸臣當道、百姓流離等現象時,上天會用異常天象或者其它災異形式,昭示世人特別是君主。康熙帝也為此多次下詔減輕刑獄、要求官員自省過失。可是,鰲拜一干人等並不悔悟。

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內祕書院侍讀學士熊賜履特別上奏康熙帝:「近年來災異流行,既是上天譴告,也是人事導致。」並指出「天下治亂系宰相」「朝政積習未祛,國計隱憂可慮」。而他所影射的,正是鰲拜及其黨羽禍亂朝政之事。[3]那麼,康熙帝是如何回應的呢?


不動聲色


康熙皇帝不動聲色,就把巨惡鰲拜鏟除了,實在是很難做到的啊。——昭槤

(出處:聲色不動而除巨慝,信難能也。《嘯亭雜錄》)


滿洲人尚武,康熙帝從小就在讀書之餘,苦練騎射。圖為清 郎世寧繪《康熙狩獵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意思是說,一個人心懷仁愛,才能對是非善惡做出正確判斷。而康熙帝也引用這句話教導臣下,認為「聖人法內有仁」[4]。仁也是剛柔相濟的,一位聖明的仁君,既有仁義無疆的大愛,也有懲惡揚善的威嚴。這在康熙帝身上也有充分的展現。

那麼康熙帝對待鰲拜,也體現出了這種大仁大義。在真正除鰲拜之前,康熙帝恩賞與告誡並重,一再給機會讓他改過自新。遺憾的是,鰲拜權慾熏心,誤以為皇帝年少可欺,一味把持朝政。於是康熙帝不再容忍,而是出手擒拿鰲拜。

這對君臣,一個是手握兵權、勢力盤根錯節的元老輔臣,一個是親政不足兩年的少年皇帝,這樣看來,要撼動鰲拜的根基實在是太難了。但是睿智的康熙帝心中,已經醞釀出鏟除鰲拜的完美計劃。在真正行動之前,康熙帝表面上還是不動聲色和其周旋。

因而,熊賜履委婉批評鰲拜擅權,希望康熙帝親政時,康熙帝認為當時時機還不成熟,便假意安撫鰲拜,叱責熊賜履「妄行冒奏」。實際上,擒鰲拜的準備工作正悄然進行。

不知從哪一天起,鰲拜入朝奏事,總能聽到宮裡響起陣陣打鬥聲,一打聽,原來是康熙帝最近挑選了一批年齡相仿的小侍衛,天天陪著練習武藝呢。鰲拜也經常親眼看到,康熙帝和侍衛們切磋滿族的摔跤技藝——「布庫戲」。看上去,康熙帝對摔跤有著濃厚的興趣,心思早已不在政務上。

鰲拜心中竊喜,認為皇帝到底是少年心性,而且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著玩樂,那麼自己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操縱大權了。但他如何能猜到,一張無形的大網正向自己罩下。

滿清是馬背上打來的天下,滿洲人尚武,即使是貴族子弟也有習武的風氣。比如康熙帝從小就在讀書之餘,苦練騎射。現在康熙帝就利用這一特點,在侍衛中挑選一百多位親信在身邊,實際上他們是擒鰲拜的主力軍。他們每天的任務是陪康熙帝練習摔跤,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武藝,一方面製造假象,痲痹鰲拜。

康熙帝還有一位得力助手,這人就是索尼的兒子、皇后的叔叔索額圖。他剛進宮時,做的是三等侍衛,憑藉自身的才幹提升為一等侍衛、吏部侍郎。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索額圖自請解任,恢復侍衛之職。而就在當月發生了擒鰲拜的大事,筆記小說中也提到,舉事前幾日,康熙帝以下棋的名義召見他[5],可以猜測索額圖也是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

正式行動之前,康熙帝又將鰲拜的黨羽派往外地,最大化削弱除鰲拜事件可能在朝廷引發的動盪。到了五月十六日,萬事俱備。康熙帝召集侍衛們,問道:「你們都是我的肱股親信,到底是怕我呢,還是怕鰲拜?」眾人情緒激昂,異口同聲:「只怕皇上!」於是,康熙帝歷數鰲拜種種罪過,下令就在今天捉拿鰲拜![6]


神明天縱


如果康熙帝派朝廷官員直接捉拿鰲拜,那不免引發事端。但是康熙帝神明天縱,用特別的方法除掉鰲拜,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實在不是常人所能預料到的。——姚元之

(出處:使當日令外廷拿問,恐不免激生事端。如此除之,行所無事。神明天縱,固非凡人所能測也。——《竹葉亭雜記》)


筆記小說記載,康熙帝在議政的南書房內,妙計制服鰲拜。圖為《康熙帝便裝寫字像》。(公有領域)

這一天,康熙帝像往常一樣召見鰲拜。鰲拜也如往常一樣,趾高氣揚地入朝上奏。不料,康熙帝突然一聲令下,侍衛們紛紛圍上來奇襲鰲拜,毫無防備的鰲拜縱使有一身本領,也招架不住上百名年輕勇士的進攻,很快就被制服。隨後,康熙帝下令逮捕其黨羽,鰲拜多年處心積慮經營的所有人脈、勢力,瞬間土崩瓦解。

擒鰲拜的過程,在《南亭筆記》中有更詳細、精彩的描述。康熙帝先把議政的南書房布置一番:把鰲拜坐的椅子折斷一條腿,讓一個侍衛在後面扶著,偽裝成一把好椅子;準備了一個燒得滾燙的茶杯;各個角落埋伏了武藝高強的侍衛。

等鰲拜進來後,康熙帝就讓他坐在折斷腿的椅子上,用那隻茶杯賜茶。鰲拜接過茶杯,燙得手一鬆,茶杯滾落在地上;背後的侍衛順勢一推,鰲拜立刻摔倒在地。康熙帝見時機成熟,喝道:「鰲拜大不敬!」侍衛一擁而上,近身格鬥,不一會功夫就把鰲拜拿下。[7]

一言以蔽之,康熙帝制服鰲拜的計策主要是韜光養晦、暗渡陳倉。在籌備期間,他以柔克剛,令其放鬆警惕;等到部署完備,他找準時機,一擊必中。整個過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著,發生得突然,結束得突然,在朝廷上也沒有引發動蕩。康熙帝的才智與果決,被後人大讚「神明天縱」。他帶領他的勇士們,共同演繹了清朝歷史上精采絕倫、大快人心的一幕。

在抓捕鰲拜的當天,康熙帝就向議政大臣揭露鰲拜結黨營私、犯上欺君、閉塞言路、棄毀國典等七大罪狀,斥責他「上違君父重託,下則殘害生民,種種惡跡,難以枚舉」。[8]之後,議政王大臣康親王奉旨審訊,列出鰲拜三十條大罪,判定了革職、立斬的重刑。而其他黨羽也一一受到審判。

康熙帝對鰲拜案的處理,也有幾點值得注意。一個是鰲拜最終的下場。根據當時傳教士白晉的記載,鰲拜原本是要被處死的,但是他請求再見皇帝一面。康熙帝召見了他,鰲拜脫下上衣,露出以前為了救太宗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痕。加上太宗駕崩後,鰲拜為擁立皇子豪格,與覬覦皇位的多爾袞據理力爭,甚至不顧性命以劍相逼,迫使其放棄爭奪皇權的圖謀。可以說,鰲拜對順治帝的順利繼位也是有功勞的。

康熙帝綜觀鰲拜一生的是非功過,體恤他是三朝元老,決定將他改判為終生拘禁。最後,鰲拜也是在監獄中去世。

第二個是康熙帝對另一位輔臣遏必隆的懲處。按理說,遏必隆沒有直接參與鰲拜的黨羽中,但是他懾於其權勢,大部分時候保持緘默甚至附和。他對鰲拜強行圈地、殺害大臣等擅權行為不加勸阻,有欺君誤國之過失。

在大是大非面前,遏必隆想到的只是明哲保身,遠離紛爭,但正是因為他的姑息和縱容,助長了鰲拜的氣焰和力量。因而鰲拜被扳倒後,遏必隆同樣下獄問罪,以十二項罪名被定下死罪。最後,康熙帝也出於仁愛之心,赦免他的死罪,只是革除職務、保留爵位。

自古邪不勝正,善惡有報。英明神武的康熙帝前後僅用十天,就將鰲拜案審理完畢,一掃朝中陰霾。除鰲拜的行動,表現出了康熙帝的沉穩冷靜和大智大勇的品質。至此,康熙朝初年最大的政治風波,終於畫上句號,從輔政時期正式過渡到康熙帝親政的新時期。

點閱【聖祖仁皇——康熙大帝傳記】連載文章。

註釋:

[1]《康熙朝實錄》卷28:康熙八年五月庚申條。

[2] [4]:《康熙朝實錄》卷254:康熙五十二年七月辛酉條。

[3]《康熙朝實錄》卷26:康熙七年九月癸丑條。

[5]《嘯亭雜錄》卷1:以弈棋故,召索相國額圖入謀畫。

[6]《嘯亭雜錄》卷1:數日後,伺鰲拜入見日,召諸羽林士卒入,因面問曰:「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歟,抑畏拜也?」眾曰:「獨畏皇上。」帝因諭鰲拜諸過惡,立命擒之。

[7] 《南亭筆記》卷1:誅鰲日,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進講。鰲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仆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如律。

[8]《康熙朝實錄》卷28:康熙八年五月戊申條。

責任編輯:王愉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