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黃春明罹癌後領悟:我不要成為家庭的包袱

黃春明罹癌後領悟:我不要成為家庭的包袱

黃春明罹癌後領悟:我不要成為家庭的包袱

  • 作者 : 林倖妃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高齡83歲的作家黃春明,罹癌後領悟───即便對生死豁達,也必須好好「服老」。當身體再也追不上靈魂,生活範圍限縮為一個單點,他給自己立下微小卻現實的目標:「不要成為家庭包袱」,他開始學著如何好好「老」。無論是身處老後、或是正從中壯年走向老年,不管哪一個世代,都不能再期待「被照顧」。追求身體與心靈的雙重獨立的時代,已經來臨。

對於「老」這件事,83歲的作家黃春明,有著很深的體會。

2014年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他看得很開,「人就是人,該死時就應該死了,我把現在的生命叫作人工壽命,」黃春明說,「如果不去拿藥,就死掉了。」

即使對生死豁達,卻仍必須面對老化。黃春明形容過去的自己是「肉體跑給靈魂追」,有好幾年的時間,雖然住在台北,一週卻有幾天喜歡一個人開車,沿著蘇花公路,從台北一路開往宜蘭、花蓮、台東授課演講。

常常一覺醒來,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茫然。

但罹癌後,肉體快速老化,他幾乎辭卻了所有邀約。現在的他仍每週到宜蘭一天,因為他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九彎十八拐》雜誌,以及吉祥巷工作室,還有很多的工作讓他「放不下」。

「我現在有病,回去宜蘭要一個人住,生活比較不方便,」他解釋著。一旁是太太林美音。

他的生活空間,也從全台到處為家,逐漸限縮到單點。從中壯年走入老年後,黃春明清楚地知道,新的獨立時代已經來臨。過去身為父母教導小孩要獨立,如今老了,也面臨「獨立」的必要。

老後好不好命,關鍵在自己


「50、60歲時聽人家說生涯規劃,4個字聽來像是口號,」黃春明說,「但現在真的要提早規劃,因為有個未來在等我們。先決條件都是要身體健康,不要成為家庭的包袱。」

對寫作一向有興趣,戲劇也從來沒停過,黃春明即使在病後仍堅持工作,凡事自己來,「我最後一定會死得其所,死在舞台、死在講台、死在稿紙旁邊。」

面對高齡的未來,台灣顯然要從觀念和文化開始改變。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雅美,每年面對20幾歲的研究生,都會問他們,「想像你活到100歲,失能了,誰來照顧你?」

每年都有7成的學生回答「家人」,「當你們步入老年,2060年左右,台灣的老年人口已近40%,身邊還能有家人照顧嗎?」她反問。

30歲的人現在就要開始準備老年,40歲的人更需要加緊腳步,因為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將下一代從職場上拉回來,對社會經濟會造成重大影響,未來很難再由家人照顧,和子女同住可能是奢侈。

「我們的文化希望子女陪在身邊,老年要兒孫滿堂、含飴弄孫,人生才圓滿,子女也自覺要盡孝心,」陳雅美說。但在不久的將來,「好命」的定義勢必會隨著時代改變,不是依賴家人,而是依靠社會支援系統。「政府要快點把體系架起來,幫助老人家獨立,」陳雅美說。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珍,一雙眼睛經常跟著父親打轉,「爸爸一直是條漢子,到現在仍不斷創作,創作的世界比現實世界大太多,」他說,「我所能做的,只是陪伴。」

如何陪伴父母老去,這不只是黃春明與黃國珍的個別家庭情境,而是整個社會的寫照。

(完整全文,請見天下雜誌619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