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陳匯中:打電動,真的可以當飯吃

陳匯中:打電動,真的可以當飯吃



陳匯中:打電動,真的可以當飯吃

陳匯中.7年級生.臺北暗殺星(TPA)隊長.曾是國立大學學生,休學進入職業電競隊。2012年,率領“臺北暗殺星(TPA)拿下英雄聯盟(LoL)世界冠軍。

身為一個新行業的先驅者,無可避免的必須忍受孤單、寂寞,以及來自許多關心你的人的質疑。不但別人要質疑,連我自己都會懷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不敢參加家族聚會,怕被親友不斷問起:好好的大學怎麼不念了?打電玩怎麼能夠當飯吃?太多的問號逼得我喘不過氣。

對於我這樣一個“壞榜樣”,親友長輩心中的反感不難想像。因為我,造成他們對孩子教養上的困難,比我小的弟弟們會問:“既然他可以不念書光打電動,為什麼我們不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我被孤立可以說是“活該”,但實在太對不起我的父母;說到他們我就控制不住,有種很想哭的感覺……















圖/黃建賓攝

爸爸、媽媽和妹妹一直是最支援我的家人,他們為我默默承受了許多的壓力。我也曾想過乾脆放棄好了,乖乖走大家要我走的路,不再去管什麼熱情與夢想了。但這是自己的人生啊,別人不能替我過,何況我只是喜歡電玩,又沒做錯什麼,也沒有危害社會大眾,為什麼就找不到一個容身之地?

大家愈是看輕我,就讓我愈想證明:我有你們所看不見的能力,可以在電子競技運動業(eSport)登峰造極;我不走大家走慣了的路,自己開創一條全新的來走。

其實,相較於歐美、韓國,臺灣大眾對電競業的理解真的非常有限。目前全臺只有三家電競公司,栽培的隊伍不過五、六支而已,從業的選手不到五十人;但它未來的前景相當可期,電競業帶來的產值和周邊效應都會愈來愈高。以我們隊員這群社會新鮮人來講,固定月薪四萬元不含比賽獎金,已經比一般大學畢業生高;未來就算不當選手,也可轉任教練或經理、裁判、主播、賽評等,發展性比大家想像的更多元。

大學只讀兩天:就知道自己選錯系


曾經我也想過,依照家人的建議,大學唸完就去考公務員,過著安穩的下半輩子。但我大學只讀了兩天,就發現選錯系,對“數學暨資訊教育”實在沒興趣。不過念都唸了,怎麼辦呢?當時我想到的方法就是,每天假裝去上學,實際上卻跑去找工作。結果我在網咖找到第一份合意的差事,除了可以接觸電腦,還學會沖茶、調酒與餐點製作,從此人生的視野大開。

原來我們一直以為最理想的人生,只是別人告訴你的,它不可能適合每一個人。經過職場上的磨練我才發現,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比唸書多更多,我靠它養活自己,同時利用休學這段時間去認真思索:到底什麼才是我最喜歡、也最拿手的事?

我的成長過程,就像大多數令父母頭疼的小男生一樣,愛打電玩。小學五、六年級迷上第一款線上遊戲“天堂”,我很愛玩,但沒有到沉迷的地步,功課寫完了才用電腦,該睡的時間就去睡,課業都還維持在第一名。

可是這並不表示我對唸書很有興趣,說穿了就是靠些小聰明。上了國中沒這麼好混,只好讓出第一名寶座,改玩吉他社。有一度我以為自己能自彈自唱走天下,但沒多久又認清,唱得比我好、彈得比我厲害的人太多了,當不了第一,只得另謀出路。

在線上遊戲的世界裡,我終於發現了自己特殊的專長與能力。求勝心強,是所有電競選手的共通特質。我覺得玩遊戲的小孩自尊心很強,不想輸、不服輸,特別想要在不被看好的狀況下,證明自己能夠打出那個成績。

其實電玩與電競的差別只在於,前者是休閒娛樂,後者則是必須全心投入的專業與職業。

想從事電競業的人必須具備某種天分,包括對這款遊戲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能看出它的未來發展性,簡單來說就是用腦思考,而我剛好就是邏輯與分析較強的人,善於制訂策略。

如果以一個籃球隊來比喻,電競隊長的角色就像是教練,或是控球后衛。我下指令,其他隊員則各司其職,竭盡所能發揮長才,有的是操作或臨場反應力強,有的心臟夠大穩定度高,團隊合作同心協力,才能一舉奪冠。

LoL(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遊戲內有一百多個角色,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不停的跟對手鬥智取勝。為此我們在賽前集訓,每天都是十多個小時的練習,體力與耐力要夠強,因為每次比賽下來都是嚴重的耗損。

我們最初只有三個人,組成隊伍“FTW”(For The Win),在臺灣一百五十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就取得參加國際賽的門票。沒想到出師未捷。現在回頭想想,應該是國內專業團隊本來就不多,競爭力不足,當然一出去就輸。

終於證明:打電動,真的可以當飯吃

心灰意冷一陣後,重新以TPA(Taipei Assassins,臺北暗殺星)報名參賽,經過密集訓練後一路過關斬將,最後贏了強敵韓國隊,拿下世界冠軍大獎與一百萬美元,風光的程度連我們自己都想不到。

做為職業電競選手,靠著實力站上世界的頂端,接受現場瘋狂的歡呼與吶喊,得到所有人肯定,這一切已經足夠了。我不需要擔心自己哪天會走下坡,這美好的記憶足夠我一生回味。

更重要的是,我用成績說服了自己,也說服了親友,“打電玩”不再是沒出息的事,它真的可以當飯吃。父母現在最大的樂趣是蒐集我的相關新聞剪報,雖然我還是沒有大學畢業,但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榮耀他們。

得獎也證明臺灣的選手素質絕對不輸國外,只是大環境還有待加強。趁著這次“臺北暗殺星”受到各界高度關注,我們還想為電競業多做點事,也讓後進者看得到未來的光。

我們回國之後,向教育部和經濟部的官員都表達過意見,希望能打通升學及兵役兩道關卡:比照體育績優生可免試升學、服替代役或比照韓國的“電競役”。畢竟選手的黃金時期在十六至二十二歲,若因拚升學或當兵而中斷練習,會非常可惜。

得獎之後,我們的粉絲暴增,也有很多人留言給我,說未來要向我們看齊。我當然很歡迎,愈多人來參與愈能提高臺灣的競爭力;但同時我也很認真的回覆他們,唸書這個“本業”一定要顧好,不可以拿“立志打電玩”當做不念書的藉口,不然可能會兩頭落空。

電競業這行的競爭非常激烈,在賽場上不能拿第一,就等於失敗。我就看過很多人即使再努力,始終打不出好成績,熱情被慢慢磨光,只好提前引退。這時如果你沒有一技之長,那該怎麼辦?

我十八歲休學,當時只知道自己對那個科系完全沒興趣,卻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一路邊闖邊摸索,後來試著與同好組隊參賽,拿過幾次全國第一,才開始認真考慮當個職業選手,心想只要能一直參加比賽,像個獎金獵人那樣就好了,從來沒有想過會拿到世界冠軍。

其實在還沒打出成績之前,我也曾擔心過自己會不會是在浪費生命,投入那麼多時間在一個不確定的新產業上?懷疑自己適不適合走這條路,更懷疑在環境不成熟以及社會不認同之下,這路能不能走得下去?

謹言慎行:讓電競業成為有尊嚴的工作

我很幸運,能在有奪冠能力的時候被看見,然後被公司簽下來,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和穩定的薪資,讓我和隊員們沒有後顧之憂,全心全力拚比賽。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運氣。所以,喜歡電玩的孩子們,可以把它當成夢想和努力的方向,但在決定全心投入之前,還是要拿出比賽成績來說服自己。

至於父母能做的事,就是看清孩子有沒有過度沉迷,關鍵在於他的本業有沒有顧好。只要他能兼顧課業,又不會造成健康上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在課後發展興趣。但如果每天花太多時間在電玩上,導致無心上課或難以集中注意力,這時候父母就要出手拉他一把了。
各行各業的先驅與拓荒者,靠的都是一股衝動與夢想,甚至經歷過家庭風暴、叛逆、離家出走,弄到傷痕累累。我們希望後來的人可以不必再受傷,父母可以不再掛慮;我們努力讓電競業成為有尊嚴、有保障的工作。

為此,我們甚至嚴格要求隊員們在外的言行,既然外界勢必會拿放大鏡檢視電競選手,我們就只能盡力表現得更好,慢慢扭轉大眾對電玩的負面印象。

真心希望臺灣的父母能更尊重孩子的興趣,在兼顧課業的前提下,讓孩子勇敢嘗試更多不同的發展。傳統的觀念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才能看到“未來的工作”。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

沒有留言: